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瞿鸿机(瞿鸿机简介)

瞿鸿机(瞿鸿机简介)

瞿鸿机(瞿鸿机简介)1901年到1911年是清王朝最后十年,也是晚清难得平静的十年。可以说上天给了清王朝十年时间,但是清末改革却走得步履蹒跚。最后也没能拯救清王朝,反而培养了王朝掘墓人。为什么改革反而改亡了,其实只要剖析其中一件小事即可窥见一斑。(温馨提醒:本系列文章分为上下两篇。)没看过上篇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阅读上篇:瞿鸿机(瞿鸿机简介)深度解析:透视清末十年改革下的权力斗争,如何埋葬清王朝(

1901年到1911年是清王朝最后十年,也是晚清难得平静的十年。可以说上天给了清王朝十年时间,但是清末改革却走得步履蹒跚。

最后也没能拯救清王朝,反而培养了王朝掘墓人。为什么改革反而改亡了,其实只要剖析其中一件小事即可窥见一斑。(温馨提醒:本系列文章分为上下两篇。)

没看过上篇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阅读上篇:

瞿鸿机(瞿鸿机简介)

瞿鸿机(瞿鸿机简介)

深度解析:透视清末十年改革下的权力斗争,如何埋葬清王朝(上)-今日头条

六、混乱与冲突

丙午官制改革中责任内阁制遭遇层层阻力直至流产,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改革的土壤。

责任内阁制原本不是中国的制度,也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成长起来的产物。

责任内阁制最早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是英国政治传统与文化的产物。

19世纪的唐宁街

而此次清政府的立宪改革又是在外部武力威胁和内部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缺乏先天改革土壤的环境下,外来理念与制度引入中国必然会引发强烈的文化冲突。

这种文化冲突在丙午中央官制改革中具体表现为现代政治理念和封建政治文化的冲突。

比如关于裁撤礼部和都察院的争论,完全反映了政治改革上的这种文化冲突现象。

礼部尚书印

同时,礼部还具有对传统礼教的解释权与传播责任,通过礼教的传播达到教化人伦的作用。

可以说,礼部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礼法制度的基础上的。它存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在这套深入人心的礼法制度瓦解之前,礼部的职能与象征意义是无法被取代的。

督察院旧址一角

在裁撤礼部和督察院上发生的情况,在裁撤其他重要部门时多少都有发生。

正因为丙午改制方案这些缺陷,使得众多官员都将矛头指向改革核心的责任内阁制。

文昌孔庙

此外,传统儒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官员看待责任内阁制时显得非常短视,无论赞成派还是反对派都只看到责任内阁制对君权的威胁,完全跳不出传统政治思维的框架。

实际从长远来看,政治民主化是世界潮流,在损失一部分君权的情况下建立完整的君主立宪制对清政府是最有利的选择。

但在无法清醒认识世界潮流,理解责任内阁制内涵的情况下,清政府的改革不但难以深入核心,反而为此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七、海啸

丙午官制正式出台后,以袁世凯、奕劻为首的赞成派颇受打击。责任内阁制的失败直接的影响就是引发了丁未政潮。

围绕着责任内阁制的斗争,以袁世凯、奕劻为首的赞成派和以铁良、荣庆、瞿鸿机为首的反对派矛盾也因此公开化。

瞿鸿机

在中央官制公布的同一天,清廷对军机处做出人员调整。奕劻和瞿鸿机仍为军机大臣,新补入世续、林绍年。

同时因为袁世凯在官制改革中表现得颇为“张扬”,慈禧接受瞿鸿机的建议,将袁世凯多项兼差罢去,北洋六镇中四镇划归陆军部。

袁世凯

这使得袁世凯元气大伤。与此同时,瞿鸿机与新任邮传部尚书岑春煊结成反袁同盟,进一步打击袁世凯、奕劻势力。

岑春煊还未上任就先将属于袁世凯一派的邮传部侍郎朱宝奎弹劾罢黜。

随后,御史赵启霖又弹劾袁世凯一派的段芝贵以歌妓杨翠喜贿赂载振,以十万金为庆亲王奕劻贺寿,由此得到黑龙江巡抚的位置。

结果,段芝贵被立即革职,清政府派载沣与孙家鼐彻底查明此事。

岑春煊

袁世凯、奕劻借此开始反击。在袁世凯的运作下,两件贿赂案均无法坐实,反而赵启霖以污蔑亲贵重臣名节的罪行被革职。

两派形势由此开始逆转。奕劻进一步采取行动,在慈禧面前将两广形势夸张得十分严重,并称非岑无法收拾。

慈禧只能将岑春煊调为两广总督,岑春煊被排挤出京师。为了彻底扳倒瞿鸿机,袁世凯甚至伪造出瞿鸿机与康有为的合照,以此为依据诬告瞿鸿机暗通逆党。

康有为

结果,瞿鸿机也被开缺回籍。瞿鸿机、岑春煊一派被袁世凯、奕劻一派彻底打败,此为丁未政潮。丁未政潮后袁世凯势力再次膨胀。

为了平衡袁世凯,慈禧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调袁世凯进军机处,并调张之洞进京制衡袁世凯。

张之洞

同时慈禧开始引援满清皇族势力,为日后满清少壮派掌权埋下伏笔。

慈禧死后,满清少壮派掌权。少壮派众人面对清末波云诡谲的政局、错综复杂的矛盾及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完全没有能力主持大局,更加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八、皇族内阁

丙午官制中责任内阁制的失败,深深影响了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

清政府在丙午官制中对责任内阁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后面的种种作为将立宪派推向了革命派。

作为晚清重要政治力量的立宪派从新政伊始就一极高的热情关注着立宪的进展。

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后,立宪派曾“额手相庆曰:中国立宪矣,转弱为强,萌芽于此”。

光绪的上谕

结果,丙午官制改革中责任内阁制的失败,不免使得立宪派大失所望,纷纷批评为“伪改革”。

这是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转变的开始。在批评清政府改革不力的同时,立宪派并未放弃立宪的希望。

在地方督抚的支持下,立宪派积极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多次上书请求清政府速开国会、设立内阁。

国会请愿运动

1910年1月16日,立宪派第一次向清政府递呈国会请愿书,要求速开国会。虽然请求主要是在国会上,但是内阁作为必不可少的机构也被提及。

6月16日,立宪派再次上书要求速开国会,在要求上仍然和第一次情况相当。

10月9日,立宪派第三次提交国会请愿书。在这次请愿书中,立宪派详细阐述了国会与内阁的关系,将国会和内阁视作不可或缺的一体。

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

正是在国会请愿运动的催生下,责任内阁才再次被清政府纳入改革议程。

舆论压力,日甚一日。为了应付舆论压力,清政府只能推出皇族内阁用以搪塞各方。

结果可想而知,皇族内阁一经推出舆论哗然。

皇族内阁

迫于舆论压力,奕劻曾三次向清政府请求辞去内阁总理大臣的职位,但均遭到拒绝。

直到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走到存亡关头才迫不得已解散皇族内阁成立袁世凯内阁。

武昌起义

由此,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也从支持变为反对,最后和革命派合流,成为武昌起义中的重要力量。

九、来过的痕迹

虽然丙午官制改革中责任内阁制在当时没能落实,它提供了一条预备立宪在政治改革上的可行思路。

在丙午官制改革之后,清政府推出的皇族内阁和袁世凯内阁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丙午内阁改革方案的影响。

且不论袁世凯内阁与丙午内阁的提出者都是袁世凯,所以在思路上一脉相承。

袁世凯

就皇族内阁来说,虽然饱受诟病,但是皇族内阁出台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丙午内阁制失败的产物。

由于清政府对于改革的保守态度,立宪改革进程十分缓慢。从宣布“仿行宪政”到丙午官制改革已经过了六年,清政府才将责任内阁制提上改革议程。

在丙午官制改革中建立责任内阁制的设想失败之后,舆论中要求立宪的呼声日甚一日,为了应付舆论清政府只能推出皇族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虽然皇族内阁的推出引起舆论哗然,但从法理上讲。在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并无皇族不许组阁的规定,并且对比日本的宪法中也没有规定皇族不允许组阁的条文。

另一方面来说,皇族内阁的产生还是存在程序问题的。

按照正常程序,内阁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都应该由国会选出,但是皇族内阁中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奕劻及其他国务大臣却都是由皇帝特旨简任。

袁世凯

相比之下,在皇族内阁之后推出的袁世凯内阁虽然很多方面差别不大,仅在人员构成上由满族变为汉族,且多为袁世凯心腹。

但是,袁世凯内阁比皇族内阁更进步的地方在于,其在程序上是符合法理的。

袁世凯内阁在形式上是由《重大宪法信条》所规定的适用国会资格的资政院选举产生的。

袁世凯内阁成员梁敦彦

除去皇族内阁与袁世凯内阁在产生程序及人员构成上的差异,其他方面几乎就是丙午内阁方案的翻版。

尽管丙午责任内阁制这个方案本身并不成熟,但是受它影响产生的皇族内阁和袁世凯内阁相比于军机处、旧内阁,依然可以称得上政治制度上的创新。

十、结语

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清政府虽然宣称立宪,但却全无诚意,作为立宪的核心的宪法、内阁与国会始终难产。迄于清亡,也未能推出完整的宪法与国会,而为了应付舆论推出的皇族内阁,反而引得各方不满,加速了清政府的覆亡。

可以说,新政是清政府自救的最后机会,但是陷入权力斗争的清廷,内斗不断。完全无视近在眼前的革命威胁,改革进程困难重重。而责任内阁制的失败也就意味着清政府错失了抓住历史潮流转型宪政的最后机会,等待它的也只有灭亡的命运。

上一篇: 鄱阳湖(鄱阳湖位于哪个省)
下一篇: 牛头爱搭马嘴(牛头爱搭马嘴百度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