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大汉王朝的延续,一起并肩作战,最终创造了属于兄弟三人自己的传奇故事。
然而,在辛亥革命中,同样的事情在新军队伍中再次上演,不同的是这次结拜的三位兄弟,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了不同的境遇,他们一人成为铁匠,一人成为农民,还有一人则成为了国家主席。
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谁是老大)
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是谁?在他们之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图片源自于网络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姓们就把中国共产党当做天上掉下来的救星,甚至把毛主席的画像视作神灵,供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
1950年,在湖北省大冶县的某处山村里,辛苦工作一天的铁匠朱其升向家中走去,在路上的时候,他听说村里面要重新给老百姓划分土地了,家家户户都是喜气羊羊的。
在路过一户穷苦人家时,朱其升意外发现对方把原本的门神贴花撕了,反倒是挂上了一幅崭新的人物图,这不去看还好,一看却让朱其升愣住了。他仔细地观察着上面的人物,喃喃自语道:“这贴纸上的人,怎么这么像我润芝兄弟啊!”
毛主席画像
站着看了许久,朱其升更加确定这图象上的人,就是他的结拜兄弟毛润芝,虽然两人已经多年未曾相见,但是朱其升依旧记得他的样貌。
傍晚时分,朱其升回到家中,对着正在做饭的妻子郭兰英说道:“孩儿他娘,你知道我今天遇到谁了吗?”
郭兰英疑惑地问道:“不知道,你遇到谁了?”
朱其升笑道:“我遇到我兄弟了,他的画像就挂在村东头李二狗家。”
图片源自于网络
对此,郭兰英回应道:“你可别胡说,人家李二狗家挂的是毛主席的画像,昨天他们家刚分到土地,那是李二狗专门让他媳妇去县城里买的画像。”
朱其升固执地说道:“我没胡说,那真的是我兄弟毛润芝,我们是经过结拜的。”
郭兰英笑道:“还结拜呢?你咋不说,你跟省长还是朋友呢?”
眼见妻子把自己的话当成了笑话,朱其升怒气冲冲地说道:“我没有跟你开玩笑,是真的,当年我跟毛润芝一起结拜,我排行老二,他排行老三,我们还有个大哥叫做彭友胜。”
图片源自于网络
郭兰英毫不在意地说道:“好了好了,就算你真的跟毛主席结拜过,人家现在是国家主席,你现在就是一个普通铁匠,你还真敢与他称兄道弟不成?”
听到妻子的话,朱其升也有些迷茫了,是啊,两人的身份差距如此之大,他也不知道,多年前的结拜兄弟,是否还会认得他。
看着已经陷入沉默的丈夫,郭兰英再次警告道:“以后,咱就别想那些有的没的,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你要是再出去胡说,万一连累了孩子们,可怎么办啊?”
图片源自于网络
朱其升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也没有跟人提起过,自己有个结拜兄弟毛润芝的事情。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奇特,朱其升不跟别人说,不代表别人就不知道了,那天晚上朱其升和妻子郭兰英争吵得声非常大,隔壁的邻居也知道了这件事。没过多久,村子里便流传着,朱其升和毛主席认识的事情。
大多数村民都不相信这件事,甚是有人认为他疯了,天天说一些不靠谱的话,一开始朱其升也没有反驳,但是村子里的谣言愈演愈烈,就连村里的老支书也登门拜访。
书信
面对老支书的询问,朱其升还是忍不住说道:“我没有胡说,我真的跟毛主席认识!”
村支书看着老实纯朴的朱其升说道:“既然你说认识毛主席,那就给主席写封信吧。如果毛主席回信了,也能堵住村里人的嘴,如果不回信的话,这件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
同年冬季,朱其升到武汉三镇的汉口,找了一位说书先生,一连写了六封信,全部邮寄到了北京。
朱其升始终坚信,如果毛主席是毛润芝的话,那就一定会给他回信的。
李先念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信件始终没有回函,就在朱其升感到有些绝望的时候,他却意外结识了乡村教师孟淑纯。
孟淑纯是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李先念同志的老乡,两人曾在解放战争中一起工作,所以在听说朱其升的事情时,孟淑纯便找到李先念同志,打听毛主席是否有叫过“毛润芝”的名字。
对此,李先念回应道:“毛主席确实有叫过毛润芝,但是这个名字一般只有很亲近的朋友或者家人才知道,自从毛主席成为党的领导人以后,大家都习惯尊称他为毛主席,所以时间久了,毛润芝也就被很多人忘记了。”
信件
听到这里,孟淑纯立刻找到朱其升,帮助他再次写了一封信,让李先念同志随地方公文,一起呈交到中央办公厅。
1952年9月,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送到朱其升的家中,信件上的发件人赫然写着毛润之的名字。
朱其升找来孟淑纯帮他阅读信中的内容,在拆开信封的那一刻,孟淑纯就确信朱其升没有说谎,因为在这封信的最顶端,印着“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字样,这是只有中央领导才能使用的特殊信纸。
毛主席回信
孟淑纯轻声地朗读道:“其升兄:来信已收,甚是高兴,寄上人民币200万元(折合现在200元),聊表心意,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知注附告。顺祝,兴吉。毛泽东1952年8月30日”。
听到毛主席在文章里称呼自己为“其升兄”,朱其升激动地说道:“他没有忘记我,我的润芝贤弟没有忘记我,他已经做了那么大的官儿,依旧还记得我这个贫民老百姓。”
随着这封信的到来,朱其升终于在村子里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是大家也对他是如何能与毛主席称兄道弟,感到十分的好奇。面对众人的一再追问,朱其升也慢慢回忆到了往昔的岁月之中。
打铁
1891年,朱其升出生在一个贫农家中,家中兄弟四人,都是老实憨厚的庄稼人,由于家境贫寒的缘故,朱其升很小便被送到铁匠铺做了学徒。
十八岁那年,朱其升正式出师,按理说他应该在铁匠铺内老老实实度过一生,但是由于战争年代,到处兵荒马乱的,铁匠铺的收益十分稀少。
师傅连自己一家都养活不了,更不用说要留下刚出师的朱其升了,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朱其升只能自己另谋出路。离开铁匠铺以后,朱其升一直过着打零工的生活,四处流浪,居无定所。
搬运工人
一次,朱其升找到了一份搬运大米的工作,由于工作实在劳累,再加上老板也不提供饱饭,一日三餐只让给一些稀粥度日,朱其升便把搬运的大米偷走部分。
老板发现后非常生气,直接便把朱其升从店里开除了。面对重新流浪街头的生活,朱其升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个能吃饱饭的工作。
恰逢,清政府在湖南招募新军,朱其升听说军队管饭后,便主动跑到了新军招兵的地方,经过简单的检查,朱其升没有任何疾病,身材高大威猛,完全符合新军的征兵要求。
参军
在加入部队后,朱其升被编入一个步兵棚(相当于现在的班),副棚长名叫彭友胜,也是一个穷苦人家出身,由于相似的成长经历,所以朱其升很快便和彭友胜打成一片。
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朱其升凭借会打铁、能修枪等技能,逐渐被上级重视,并提拔为新军上士,每月发放八元饷银。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新军转变为革命军,大量的青年学子投军报国,在长沙上学的毛泽东也是其中一员,他从长沙连夜跑到武汉投军,但是革命军的征兵军官却说:“想要参军可以,但你要有可靠的人来担保,没有人给你担保的话,你是无法参军的。”
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强调道:“不好意思,我是一个人来武汉的,没有人能给我担保,能不能投融一下,我是真的想参加革命的。”
征兵军官回应道:“不行,这是上级的规定,没有人给你担保,我们可不敢收你。”
毛泽东和对方多次交涉,双方争吵的声音很快便引起一群人的围观,在这里就有朱其升的身影,他主动打圆场道:“都别吵了,不就是一个担保人嘛?人家年轻人爱国,想参军闹革命,我给他担保就是了。”
新军
对此,征兵军官说道:“不行,如果是部队士兵担保的话,我们需要两个人。”
朱其升叫喊道:“那你等一下,我和我们副棚长一起为他担保,这样总行了吧。”
征兵军官点了点头,开始给毛泽东做入伍登记,就这样,在朱其升和彭友胜的联合担保下,毛泽东顺利参加了革命军。
在毛泽东入伍以后,由于担保人的原因,上级军官自动将他分配到了彭友胜、朱其升所在的棚。双方一见面,朱其升便开口道:“小兄弟,上次忘问你了,你叫什么啊?”
毛泽东
毛泽东回答道:“我叫毛润芝,之前在长沙上学,听说武昌革命成功了,我就来参军了。还不知道,两位大哥怎么称呼?”
朱其升说道:“我叫朱其升,以前是个打铁的,你是个文化人,可以帮帮我们这些大老粗。”
毛泽东腼腆地说道:“朱大哥说笑了,我就是个新兵蛋子,以后还要你们多多指教啊。”
彭友胜问道:“润芝还没有分配床位吧,走,先去营房看一看,正好我上铺空着,你可以睡我的上铺。”
新兵
毛泽东回应道:“那可真是太好了,谢谢彭大哥了。”
经过一番简单的交流,朱其升、毛泽东、彭友胜达成了一份友谊。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就像兄弟一样互相照顾,彭友胜经常会指导毛泽东学习军事技巧,而朱其升也会帮毛泽东整理内务。
一次,毛泽东的枪杆拉栓卡死了,怎么都不无法恢复原位,眼见毛泽东越来越着急,朱其升上前劝说道:“你别急,让我来帮你修修。”
修枪
只见朱其升接过长枪,轻易拆开了整个枪杆,用煤油帮助涂抹了零件,再用面纱擦了擦枪管里的脏东西,把枪支的各个零件完整复原。毛泽东接过手,轻松一拉,枪栓就直接拉开了。
毛泽东兴奋道:“其升哥,你可真厉害!”
朱其升笑道:“你过奖了,我这只是小把戏罢了,你们文化人才是真正的厉害,说不定,我们润芝兄弟,未来就是一个大官儿呢!”
毛泽东连连摇摇手说道:“不可能,不可能,其升哥说笑了。”
毛泽东
朱其升说道:“润芝兄弟,年纪轻轻,就敢参加革命,当大官儿又有什么不可能的?”
毛泽东回应道:“那就借其升哥的吉言了,我将来做了大官儿,肯定不会忘了其升哥和友胜哥的,古人云:苟富贵,勿相忘嘛。”
同年十一月的一天,南北双方开始议和,南方的革命军也停止了作战。毛泽东、朱其升、彭友胜三人坐在红枫坡上聊天,毛泽东把《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讲给朱其升和彭友胜听,然后严肃地说道:“两位兄长,古有桃园三结义,如今我们这里虽然没有桃源,但是却有红枫,我与兄长们性情相和,要不我们一起结为异性兄弟吧?”
桃园三结义
朱其升在一旁回应道:“这个主意好,将来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彭友胜赞同道:“那我们就插枝为香,捏土为炉,结拜为异性兄弟。”
经过简单的三跪九叩之礼,三人正式成为了异性兄弟,按照年龄的大小,彭友胜成为大哥,朱其升为二哥,毛泽东则是三弟。
此后,三兄弟经常会在一起谈论各自理想,毛泽东也会把一些经典书籍念给彭友胜和朱其升听,在听到精彩之处的时候,彭友胜和朱其升经常会追着毛泽东问各种问题。
毛泽东
在部队里,毛泽东对于书籍的需求是巨大的,每个月七元的饷银,毛泽东总是拿出来五元购买书籍,剩下两元则勉强能够糊口。为了帮助这个弟弟,朱其升和彭友胜经常会跟毛泽东一起聚餐,而且每次都不让毛主席付钱,理由是他们这两个哥哥照顾弟弟是应该的。
半年后,辛亥革命结束,毛泽东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宣布他们将要就地解散,每个人补发三个月军饷,想回家的都可以回家,不想回家的可以安排进入别的部队。
毛泽东打算重新回去读书,朱其升打算回老家务农,只有彭友胜打算继续从军,三兄弟从此各分东西,再也没有过彼此的音讯。
坐火车
1952年10月,在接到毛主席信件的一月后,朱其升再也忍不住多年的情感,打算拿着毛泽东寄给他的钱做盘缠,前往北京去看看多年未见的润芝弟弟。
这一年,朱其升已经61岁了,他和毛主席的上次见面足足过去了40年,对于毛主席是否还认得他,朱其升始终有些忐忑,但是按照他的想法,自己即便是过了40年,依旧能够在图画上认出毛主席,毛主席也应该会记得他吧。
在火车抵达北京后,朱其升四处打听着前往中南海的道路,经过好心人的指路,他来到了中南海,警卫人员询问他有什么事情。
问路
朱其升颤颤巍巍地拿出毛主席的亲笔信,说道:“我来见一位老朋友,他叫毛润芝。”
警卫员看了看毛主席的信件,随即把朱其升安排到了接待处休息,并向上级汇报了有人来找毛主席的事情。
在中南海的接待处,朱其升耐心地等了两天,直到第三天下午,才有工作人员告知,毛主席要会见他。
工作人员把朱其升带进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带到听见有人走过来时,主席抬头望去。
毛泽东
两人四目一对,毛主席笑道:“其升哥,我们见面太晚了,这么多年,你怎么都不来找我啊?”
朱其升回应道:“怕你太忙,所以也不敢打搅。”
毛主席说道:“去年春天,我还接到彭友胜的来信,我已经给他去信了,接到你的来信时,我就想你早点来找我,我多么想见见老朋友哇。”
朱其升看了看屋子,发现墙边摞满的书记,说道:“主席,你还是那么喜欢读书。”
毛主席
毛主席装作严肃地说道:“其升哥,不准叫我主席,你还是叫我润芝吧,或者叫我毛泽东也行。”
朱其升笑道:“润芝,你还是你,有板有眼的,现在可不像以前了,你都当上国家主席了。”
毛主席回答道:“就算我是国家主席,那我也是你认识的毛润之,也是当年那个小年轻。”
毛主席
遇到老朋友以后,毛主席的话题也被打开了,两人在一起侃侃而谈,从多年来各自的经历,到感慨往昔的青春岁月。
经过一下午的交流,朱其升也从毛主席的口中得知老友彭友胜的消息,彭友胜现在在家中务农,前不久也刚刚分到了土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毛主席安排朱其升在北京的各大景点游玩,直到朱其升准备回家时,毛主席依旧挽留他再住些时日,朱其升说道:“我这一趟来,就想看看你,这么多年没见了,知道你过得很好,这就行了。”
毛主席
听完这话,毛主席主动拿出500万人民币(相当于500元),说道:“其升兄,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是我的兄长,这是我的稿费,是我以个人名义给你的,当年是你们像兄长一样关心我,谢谢你。”
朱其升不好意思的拒绝道:“不行,润芝,我们当年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不能收下这钱。”
毛主席再次开口道:“其升兄,你放心这钱是我自己的,决不是国家的,你必须收下。”
毛主席
多番推辞后,朱其升实在拗不过毛主席,也就收下了这笔钱,然后坐上火车,回到了湖北老家。
接下来的几年间,毛主席、朱其升、彭友胜依旧互相写信,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们已经无法相距一堂,但是他们始终互相关心着另外两人,保持着昔日的友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