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出生的“古唐地”在今之唐县
唐尧生活在4000多年前,那个时代属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始阶段,即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说的“中国的原史时期”。那时候,唐县这一带称为“唐”,是陶唐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域,因帝尧在此建唐国而闻名。相传,唐尧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母亲庆都是帝喾的第三位妃子,公元前2377年唐尧诞生在古唐地。那么“古唐地”到底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中华圣母像雕塑
唐尧是谁(唐尧是谁的后代)
在如今这个到处“抢名人”、想方设法编造“名人故里”的年代,有必要把唐尧诞生的“古唐地”梳理一番。
首先,从文献记载方面来看。
记录唐尧诞生地信息的典籍很多,也众说纷纭;但《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太平御览》等古代名著都一致认为“庆都生尧于丹陵”。
“丹陵”在哪里呢?现代学者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中写道:“尧在今河北唐县建唐国(诸侯国)。唐县西上曲阳有丹丘山,山上有丹丘城,庆都生尧于丹丘(又名丹陵)。”《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赵中山》:唐县左人城西,恒山(常山)之阳标有“丹丘”。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书《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丹丘城”条称:“丹丘城,在(上曲阳)西北。……或曰,丹丘,恒山别名也,城在山下,因名。”《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明:恒山之阳有丹丘城,“或曰,丹丘,恒山别名也。”以上这几条引文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丹丘”“丹陵”就是古北岳恒山(今唐县、曲阳、阜平交界处)。
那么,“庆都生尧于丹陵”的意思就是唐尧出生于古北岳恒山。
但是,我们现代人决不能理解古书上记的是“尧诞生在古北岳恒山山上”。因为,第一,恒山虽是历史名山,但它险峰林立,高耸入云,山涧纵横,森林茂密,野兽出没无常,唐尧的母亲身为帝喾的妃子,不可能在如此环境里常住;就是说,唐尧不会在恒山上诞生。第二,《竹书纪年》之类的史籍,距唐尧生活的年代两三千年之久,沧桑巨变,又没有唐尧时期的文字依据,靠祖祖辈辈的口头传说,它们很难准确记载唐尧出生的具体地点。大凡史书文献记录地名有个习惯,往往把本地域内最著名的名山大川的名字记为本地域的地名,就是说,它们把“恒山”这个中国北方名山的名字,记录成古唐地的地域名。由此可知,史籍上说的“尧生丹陵”是指唐尧诞生在“恒山一带”,即古唐地,而不是说唐尧诞生在“恒山山上”。
恒山所在的“唐地”也是地域名,即今唐县一带。这里有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之“黄河长江流域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部落分布图”为证,该图的恒山(常山)东侧、保定西标有“●唐”字,“唐”所在地域就是今河北唐县、望都、顺平、安国、定州、曲阳、行唐、阜平、涞源一带。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标●唐陶唐氏1韩海山摄
对此,《三皇五帝时代》又综述说——“在尧受封的唐地,北有尧山,南有都山,尧母庆都所居;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尧山又名伊祁山,在完县(今顺平县)西。望都南有祁州(今安国县)。这一带,当是陈锋氏女庆都生陶唐氏尧的故地。”
以上文字似乎已经从历史文献记载的角度把唐尧出生地的事讲清楚了。
下面,再从唐县当地民间传说方面来看。
关于唐尧的具体出生地,在今唐县一带的民间也有不同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尧诞生在唐县与顺平县交界处伊祁山(尧山)上的尧母洞。伊祁山就是丹陵。”说“伊祁山就是丹陵”,无可考根据,是一些人牵强附会的说法。至于“尧生尧母洞”,近些年,唐县唐尧文化研究会的同志们开始认为此说不合情理。因为,唐尧所处的龙山文化时期,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非常原始的茹毛饮血的生活状况”,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已经有了木质房屋,有了纺织品、丝织物。我们的祖先早已告别了洞穴生活,普遍选择那些既能防洪水、又便于防止野兽侵害的高台平缓丘地聚居。而尧母洞处在绝壁山崖上,站在洞口向下看,让人眼晕唏嘘——碎石烂渣直通几十米深的山底,光溜溜,没有树,连羊肠小道都看不见;若想进洞看一看,必须绕道远远的地方攀着山崖慢慢接近洞口。即使四千多年前生态比现在好,但山体形状大概没有大的变化,尧母怎么会到这荒凉险峻的野洞里分娩呢?
还有一种说法:尧母庆都及其氏族之所以选择在庆都山长期居住,正是因为庆都山完全具备先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站在尧山望都山”,都山就像一条东西走向的巨龙横卧,南、西、北三面高山护佑,东端最高处的“龙头”昂首俯瞰广阔无垠的大平原,自古至今,当地一直俗称其“黑龙头”。山高仅百米,山体较广阔,山顶较平坦,山凹处有泉水,夏天凉风习习,冬天几乎不结冰;植被丰盛,古柏参天。当年,陈锋氏女庆都在如此优美的环境里常年居住,在这里生孩子倒是比较合乎情理。
第三,再从历史文化遗存方面看。
近些年,在开发庆都山的施工中,山顶上出土了一些仰韶文化时期的石镰、石斧,先人开凿的“石井”,生活遗迹草木灰坑。
庆都山山顶发掘的石井韩海山摄
2006年,国家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渠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单庆都山脚下就设了四处发掘点,而其中三处被确认为夏时期文化遗存,出土了大批陶器、骨器、石器、小铜器、小玉器,发现了房址、灶台、墓坑、聚落外围壕沟、带柱洞圆形平底大坑,成为全国“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
庆都山周边先商时期遗址张松涛摄
又据张建懿先生考证庆都山下的“北高昌就是‘高辛’,曾是帝喾古帝都”;张孝林老先生也考证“北高昌曾是帝喾都城,曾名‘孤邑’、‘庆都邑’、‘庆都城’”;编者也考察证实庆都山下的“浊鹿山是唐尧西迁的出发地”。如此大量的遗存物和古老信息,进一步佐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古唐地的庆都山一带,确实是我们先祖庆都长期生活、唐尧出生和发祥之地。
作者:韩海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