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池子是济南人耳熟能详的一处名泉。现在,无论是报刊书籍还是口传,大家都把它叫做濯缨泉,甚至池边竖着的一块石碑刻的也是“濯缨泉”的名字。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追溯起来,它的前身是灰泉,而濯缨泉另有所在。
先来看一下关于灰泉和濯缨泉的记载。元代于钦所撰《齐乘》称:“曰北珍珠,白云楼前;曰散水,曰溪亭,北珍珠东;曰濯缨,北珍珠西;曰灰泉,濯缨西北;曰知鱼,灰泉东南;曰朱砂,灰泉西。曰刘氏,北珍珠西北;曰云楼,刘氏南。府城内,灰泉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汇于此,周回广数亩,当是大明湖之源也。”《齐乘》所载为金代《名泉碑》内容,灰泉与濯缨泉分明是两眼泉,且俱在七十二名泉之列。于钦撰成《齐乘》时为元统元年(1333),济南的中心那时是风景胜地,有诸多清泉,灰泉为尊。另,《元一统志》记载:“濯缨湖,在济南路珍珠泉西。本名灰泉。《甘露园记》云‘中夜至日中为清泉,日晨至夜分喷出灰,积之成堆,咸卤不可饮’。今则清泠甘冽,与昔不同。元至正初宪使珊竹希仁书‘濯缨湖’三字”。这里讲到灰泉是濯缨湖的本名,也说到灰泉名字的来历。珊竹希仁题写“濯缨湖”的时间为至正初,也就是《齐乘》成书后八九年的样子。自此灰泉便有了两个名字。濯缨湖这个称呼逐渐占了上风。
其实,濯缨湖也就是灰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济水注》云:“(历)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历祠即舜祠。舜泉、香泉、杜康泉等泉发为历水,流至古历城东北,又与珍珠泉群之水相汇为流杯池。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流杯池即今抚署内濯缨湖。”
王府池子(王府池子的历史故事)
但濯缨湖并不等于濯缨泉。后来史书的记载与前面一致,也认为濯缨湖(灰泉)与濯缨泉是两个泉。明崇祯《历城县志》载:“濯缨湖,城内都司西北,本名灰泉。合北珍珠、散水、濯缨、朱砂、刘氏、溪亭诸泉皆汇于此,周广数亩。元宪副(肃政廉访司副使)竹希仁改今名。今规入德藩,建濯缨亭其上,俯视澄渊,须眉可鉴,杨柳交匝,金鳞游泳,龙舟荡漾,盖世奇观。”“德藩”即是明代成化年间建起的德王府。德王府面积很大,东至县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门街。这里说到了灰泉即濯缨湖,也说到了濯缨泉,二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明代永乐间诗人晏璧《灰泉》诗曰:“珍泉西北带烟埃,乱石堆中蚀翠苔。何日尘襟净蠲涤,源头寻路觅天台。”明代万历间文士王象春《灰包泉》诗曰:“灰包泉水出王宫,日射金沙鱼眼红。别有芙蓉泉喷玉,韩池北与泮池通。”注云:“城内大明湖凡数十顷,横塘侧涧不知几许,总仰给于此泉。泉涌如轮,盖亦趵突之别出者。韩侍御宅中南芙蓉泉,北入泮池,则微流涓涓,不足着眼。考之一统志,水自内而外出者,天下惟济城已而。”灰包泉即灰泉,是大明湖的主要水源,泉涌如轮,与趵突泉并驾齐驱。出湖后,入小清河,最终流入大海,形成自内而外的天下奇观。比起灰泉,芙蓉泉简直小得可怜,“微流涓涓,不足着眼”。
到了清代,德王府改建为山东巡抚署衙,规模缩小,北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等留在院内,濯缨泉、朱砂泉、知鱼泉、云楼泉、刘氏泉等被划出院外,灰泉也就是濯缨湖则被划出一半。这一半承袭了濯缨湖的名字。董芸、范坰、刘考、赵起挺、廖炳奎、符兆伦、王大堉、王鸿等不少清代诗人都写有《濯缨湖》诗,如董芸《濯缨湖》诗曰:“藩邸雄开济水东,池塘烟景入空濛。至今老树斜阳在,呜咽流泉绕故宫。”跋云:“濯缨湖,一名百花池,周广数亩,北珍珠、散水、刘氏诸泉之水皆汇于此,北流入大明湖,盖湖之源也。陆《通志》:本名‘灰泉’元宪使副竹希仁易今名。”这里说,濯缨湖还有一个名字叫百花池。“陆《通志》”指明代嘉靖年间陆釴著《山东通志》。范坰《濯缨湖》诗曰:“王府流传尚有池,兰桡桂棹漾春时。宫墙风过桃花落,流入民家两不知。”注云:“王府池即濯缨湖,德王白云楼在其上。”
值得注意的是清道光《济南府志却有不同的说法:“濯缨泉称湖,前在德王宫内,今在抚院署西墙外百余步,俗称王府池。”“濯缨泉称湖”,将濯缨泉与濯缨湖混淆,这不能不说是错误的。清代同治年间本邑文士王钟霖《历下七十二泉考》称:“濯缨泉即濯缨湖,一名灰泉。《志》(清道光《济南府志》)言在明德庄王宫内,即今抚院西王府池,周六十余丈,喷珠铺藻,清不知底,咸称‘海眼’。水穿民居间,过起凤桥、后宰门石板下,入百花洲,归明湖。历下之泉,以此为大。”王钟霖沿袭了道光《济南府志》的说法。
尽管诗人们多称其濯缨湖,济南百姓还是习惯叫它王府池子。王府池一名,清初就已出现。雍正间诗人王尔鉴写有《王府池垂钓》诗:“高下楼台镜里看,波光摇漾水云宽。客中傍午浑无事,绿柳新蒲一钓竿。”
王府池即濯缨湖,这一点并无疑义。清代诗文中,大多将这片水域称作濯缨湖或王府池,只有少数将濯缨泉混作了濯缨湖,而这一错误说法,大概出现于清中期。嘉庆、道光间诗人孔昭虔《濯缨泉》诗曰:“水西桥外濯缨泉,日暖清秋放鸭天。薄暮采莲人不见,清风吹转渡头船。”写的是濯缨泉,描述的却是湖的景象,显然是把濯缨泉与濯缨湖当成了一体。这与道光《济南府志》的说法是相同的。只是后来,这个错误的说法竟堂而皇之占据了主导地位。
灰泉西出院外的一半,虽然叫濯缨湖或王府池,但也有人依然称之为灰泉。如济南诗人韩天章在水畔建造的别墅便称为灰泉别业。康熙间本邑著名诗人朱缃写有《过韩天章灰泉别业》诗,称其“一片泉声黛色中”。清代诗人廖炳奎《濯缨湖》诗中也有“灰水去悠悠”的句子。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灰泉是濯缨湖的事实。
院外的水域叫濯缨湖或王府池,留在院内的一半则改叫回龙湾。清代乾隆《历城县志》称:“(大明)湖水之源,今可见者,惟北珍珠泉,在巡抚署内。其西出者为濯缨湖,今为墙垣所隔,且湮其半矣。其东出者,仍西与濯缨湖会,其地直抚署之西北隅,《旧志》所谓‘回龙湾’也。”一西出,一东出,王府池与珍珠泉大院北部的回龙湾原本是一体,即濯缨湖也就是原来的灰泉。
现今,王府池与回龙湾已完全分为两处水域,二者之间有道路、房屋阻隔。但王府池水沿曲水河北流,回龙湾水穿过院墙北流,二者又在刘氏泉东玉带河处汇合在一起,然后北流,入大明湖。
说完灰泉即濯缨湖的演变,再来说一下濯缨泉与灰泉的关系。明初诗人晏璧《七十二泉诗》中,不仅写有《灰泉》,还写有《濯缨泉》:“石罅流泉可濯缨,夐无斧凿自天成。一清疑挽银河水,应叹沧浪浪得名。”“夐”是远与辽阔的意思,流自石罅,而又辽阔壮观,可见明代的濯缨泉亦颇具气势。濯缨泉与其他诸泉一起汇流入府城内最大的灰泉。直到今天,濯缨泉仍存。
尹君的《济南名泉考》(写于1986年)称:“濯缨泉,王府池子街39号院内。灰泉,今名王府池子,一名灰包泉,又名濯缨湖,古称流杯池,元人改今名。王府池子街9号院内。”这里清楚地讲明王府池子的演变过程,并且说到濯缨泉现在的位置。《济南市地名志》称:“濯缨泉,位于王府池子街39号院内。泉池不规则,深一米,泉源旺盛,流入王府池子。”后来,这处流入王府池子的泉子又改称玉枕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