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步兵战术(解放军步兵战术)

步兵战术(解放军步兵战术)

步兵战术(解放军步兵战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军事上受到严格限制,陆军规模被限定在10万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德军从上到下不得立足现实条件进行各个层面上的战术战法革新,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步兵班战术。在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军一方面广泛借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军事上受到严格限制,陆军规模被限定在10万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德军从上到下不得立足现实条件进行各个层面上的战术战法革新,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步兵班战术。在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军一方面广泛借鉴国外各种新型战术理论,如英国利德尔·哈特关于机械化战争的战术理论。一方面在对一战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新型战术理论进行探索,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成果当属隆美尔的《步兵进攻》一书。

可以说,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到二战爆发,德军对于新型战术的探索和实践从未停止过,而当时其他国家,诸如英法虽然有相关的理论已经出现并已经开始成熟,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未付诸实践。而德军已经通过近20年的摸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二战初期德军能够一路势如破竹的原因。20年代初期,德军和其他国家一样,对于步兵班一级战术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一些军官在对一战时期的经验进行总结后发现,作为战斗单位最基本的班一级单位在得当的战术原则指导下,能够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并能促进整体步兵单位战斗力的提升。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德军开始对步兵班火力编组结构进行优化,逐步开始注意加强过去基本处于相互独立状态的机枪组和步枪组之间的协同配合。经过训练和演习,德军发现无论是在进攻还是防御作战中,机枪密集的火力和良好的火力持续性能为步枪组行动提供有效的掩护和支援,而步枪组依靠灵活的行动和合理的编组能够有效的执行各种作战任务。但德军同时发现当时所使用得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在近战中火力严重不足,需要一款高效率的近战武器,而机枪由于体积和重量的限制很难胜任这一任务。于是一战中被用于清扫堑壕的冲锋枪重新得到重视,德军在每个步兵班配备了2支冲锋枪,一般由正副班长使用。

步兵战术(解放军步兵战术)

步兵战术(解放军步兵战术)

经过改进后的德军步兵班更像是一个以机枪组为核心的作战单位,实际上德军步兵班也确实是以机枪作为主要火力输出单元。在进攻时,步枪手依靠机枪的火力压制和掩护以疏散队形接近敌军目标,肃清残敌后掩护机枪组占领射击位置,使用冲锋枪的正副班长则作为近战的补充火力支援,如此往复直到完成作战任务。在防御时,依据战场地形和环境灵活设置伪装和障碍装置,机枪组依托预设阵地提供主要火力输出,而其余步枪手则围绕机枪组沿火力前沿提供正射、侧射、倒打火力补充。

如此完善的编组和配置,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少有的。此时的英法等国尚未认识到步兵班组战术的重要性,尤其是没有意识到加强班一级火力协同的重要性。当时英军步兵战术只到营一级,在步兵运用上更加强调高精度、远距离射击,对火力密度和火力协同没有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对冲锋枪的重要性完全没有认识,认为其不过是“劣质的玩具”。

很快,在二战初期各国就见识了德军新型战术的巨大威力,尤其是在法国战役中,面对德军步兵灵活的战术和高效的各军兵种配合,英法联军完全束手无策。直到此时,英军才开始注重步兵班组的战术改进,而英军战术改进参考的对象当然毫无疑问是其对手德国陆军。德国入侵苏联后,在开战前期德军依旧凭着战术优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面对苏联广袤的国土和巨大的动员能力,德军的胜利也并不轻松。尤其是面对苏军在各个战场上的兵力优势,德军意识到必须进一步提高步兵火力密度,以进一步提高战场作战效率。

于是德军在使用缴获的苏军SVT-38/40半自动步枪增强步兵班火力密度的同时,也开始加紧对1941年完成设计的G41半自动步枪进行改进。与此同时,德军推出了使用中间威力枪弹的MKb42自动卡宾枪或称MPS42重型冲锋手枪的新型武器试图全面取代步兵单位中装备的步枪和冲锋枪。但新型武器的研发并不顺利,这一方面是因为希特勒的阻挠,对于希特勒的阻挠很多人将之归咎于希特勒的短视,但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大量换装新型武器不仅给后方生产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增加一种新规格的弹药也会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后勤雪上加霜。而另一方面的困难其实是新型武器研发和交付必然经历的工艺和设计改进周期,这在平时并不算什么,但在战时对于急需新型武器的前线部队来说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周期。

到了1943年,德军盼望的新型武器终于陆续开始交付部队,但此时随着战局的恶化,战争前期经受过良好训练并拥有娴熟作战经验的德军士兵大量损失。这时的德军班战术不仅没有随着战事的继续而得到发展,相反则由于来不及接受良好训练的新兵大量补充而较之战争初期略有下滑。而与之对应的,苏军则在不断的作战中有针对性的革新了步兵战术,尤其是加强了步兵班一级单位作战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德军不得不进一步依赖步兵火力优势以获得战场的主动权。意识到问题的德军高层终于放开了新型武器装备的限制,于是G43半自动步枪和MP43突击步枪先后获得投产服役,MP43经过改进后被命名为MP44,后改称STG44。作为世界上第一支投入服役的中间威力弹药突击步枪,STG44无疑对步兵战术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使用STG44的步枪手能有效弥补机枪和步枪之间的火力空档,并能同时满足中距离(600米以内)作战和近距离(100米以内)作战的需求,步兵班作战的灵活性也进一步提高。但在当时的局势下,步兵班组的作战优势已经完全无力影响整个战局,新型武器和良好战术素养所能起的作用也无非是延缓德国整体战败的进程而已。在战争初期,德军依靠良好的战术素养和优秀的战术配置获得了巨大的战术成功,但在后期整体作战局势江河日下的背景下,优秀的战术表现所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不说作风粗蛮的苏军,就是被德军讥讽为只配回家喂奶牛的美军也能依靠足以肆意挥霍的战争资源耗死高傲的德军。

上一篇: 王汉伦(王汉伦被称为)
下一篇: 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