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来了:“斯人”还是“是人”,其实并不重要!安徽:井水不犯河水;浙江:河水不犯井水!听谁的?
河不出图(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黄伯益
1/引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和州期间,虽身居陋屋,却未磨灭心中斗志,在饱受人在屋檐下的曲辱之后,愤而写了一篇流传后世的自励名篇——《陋室铭》。
《陋室铭》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81个字,却将作者的志行高洁、安贫乐道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透过一座小小的陋室作载体,表达得淋漓尽致。
并且,《陋室铭》的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至今被引诵不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名扬天下;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会充满灵气。”
其实,有山有水之地,即使没有神仙与蛟龙,也同样灵气逼人,能声震环宇。
“井(河)水不犯河(井)水”,就是一则与水有关的常用成语,它比喻的是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这句话人们往往会脱口而出,但是,仔细一捉摸,突然发现,到底是“井水”不犯河水,还是“河水”不犯井水?
这样的提问,就像近日的“是人”与“斯人”一样,都是个非常烧脑的难题。
2/“斯人”还是“是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许多人少时在老师威压下死记硬背的成果。
但是,却突然被现行教材中的“斯人”变“是人”冲击得记忆恍惚,不甘、求证、纠结,一时之间陷入错乱时空,难以接受。
想当年,我在乡村学校也教授过这篇课文,“斯人”“是人”也有些傻傻地分不清了。
事件上了热搜后,还有学生专门私信我,当年学的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我一时也很恍惚,印象中“斯人”的可能性大些,但我最终还是给了他个“是人”的答案。
之所以会给他这样一个答案,是因为,“斯人”也好,“是人”也罢,其实并不重要,这两个词表意相同,我们还是接受“权威”吧。
再者,因为“是”与“斯”用法上的“打架”,这样的知识点,出题者是不会用来考试学生的。
古代文字在流传过程中,是会有些许“变异”的。古人的同一著作,在编辑、传抄、刊印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不同的本子会不尽相同。所以,在文化领域才诞生一个特殊门类——版本学。
正因为如此,在全国省编教材藏盛行的年代,对于“斯人”“是人”的表述,肯定会各有舞台的,所以,人们的记忆中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割裂感。
有关“是人”“斯人”的那篇课文,是摘自《孟子·告子》。
告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法家人物,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对于人性有着自己的理解,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
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
告子的观点与孟子不大一致,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所以,才引发二人的论战。
两人的辩论收录于《孟子·告子》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其中的一节。
孟子的那段话编入教材时,编者将文章的结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为标题。
文章的结语(标题),其实就是这则短文的主题:全文通过几位历史人物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奋发努力,终于大有作为的事实,告诉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忧患,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道理。
其实,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并不重要,能重新引发人们对经典的关注,才是最可宝贵的副产品。
这就是老黄想要告诉你的这场论争的真相。
3/“井水”与“河水”
回到前面的话题,“井水河水”的那个常用语,有人说是“井水不犯河水”,有人又说是“河水不犯井水”,一下子又不敢肯定了。
比如,安徽一个小村,他们的景区介绍中,选用的是“井水不犯河水”。
而浙江的一处村落,为了宣传自己,选用的宣传语又是“河水不犯井水”。
还有云南,也有类此的“井水”与“河水”并存的景点。
先说浙江的“河水不犯井水”。这个景点在浙江宁波一个名为前童的古镇。
前童古镇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
该镇的得名与文化有关——前童古镇建于南宋末年,因居住在慧明寺前所以名叫前童。
明初的童氏先祖,两次礼聘方孝孺讲学于此,而声名渐显。
前童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其标配配。村落按“回”字九宫八卦式布局。
童姓祖先按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进村庄,潺潺溪水挨户环流,人人可在溪水中洗菜净衣,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坦途。
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苍凉中显现出昔日曾经的繁华。
为了吸引现代游客,他们也学会了讲故事,于是,才有“河水不犯井水”的景致。
再说“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徽。这个景点在安徽宣城一个名为朱旺的小村。
朱旺村为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下属的一个古村,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旌德县五大文明古村之一。
朱旺村相传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后裔的居住地,该村的房屋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的朱旺村,尤为吸引现代游客的,是位于朱旺村当中的朱溪河。
朱溪河是当年朱氏祖先人工开挖的,河中河边有当年用来饮用的水井九口,河上有用巨大的青石搭成的石桥十三座。
九口井、十三桥,就是朱旺村闻名遐迩的“九井十三桥”。
“井水不犯河水”之说,就是源自“九井十三桥”。无论水涨潮落,河与井都能和谐相处,你不犯我,我不犯你,其乐融融,见证的正是当今盛世。
4/何“井”何“河”?
那么,浙江与安徽的两处“刻石为证”,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把握不准的时候,老黄就翻翻词典,看到的正确用法,是“井水不犯河水”。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句话中的“井水”与“河水”,又指的是何处的“井”与“河”呢?
如果按“现代科学”的思路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臆测为,井水属于地下水,河水属于地上水,井水与河水互不相通,没有侵犯的条件。其结果就是,井水冬天涨夏天退,河水夏天涨冬天退,因季节变化你进我退,没有侵犯的事实。
但是,古人造词,并非都是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的,而是有其时代特色的。
其实,“井水不犯河水”一词,从能看到的史料分析,其最早应出自清代小说家之口。
比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的:“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六回中的““井水不犯河水,怎的开发他的先生?况且素无仇冤,你该怎的?”
当时的曹雪芹与李绿园不一定会到过前童与朱旺,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一致的遣词造句呢?
原来,这里的“井”与“河”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两个概念。
古时人们所说的“井水不犯河水”,指的就是东井、北河、南河三个星座互不干扰、和谐共处的天文现象。
5/井宿与井木犴
“井水”指的就是东井。“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井宿。
井宿为南方“朱雀”七宿之首。何谓“井”?《史记·天官书》称:“东井为水事。”井宿八星的形状有如一个水井,故名。
作为现代人,从概念上来认识水“井宿”,是有些抽象,如果,结合古代神话与小说对照着来理解,就形象多了。
“井宿”的人格化表现,在古代神话及神话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都出场。人格化的“井宿”,就是井木犴。
犴是个多音多义字。其一读作hān,即驼鹿,为产于欧洲和亚洲的现存世上最大的一种鹿,鼻长如骆驼,雄的有角,角上部呈铲形。分布于中国东北以及蒙古和俄罗斯等地。亦称“麋”、“犴达罕”、“堪达罕”。
另外一个读音,为àn。犴(àn)是产于中国北方的一种野狗,似狐而小,黑喙。“犴,胡地野狗也(《说文》)。”本义是指古代监狱使用的警犬。比如犴户、犴庭、犴圄、犴狴、犴狱,等。井木犴应读作àn。
《封神演义》中的井木犴为沈庚,截教门徒,阵亡于万仙阵,被姜子牙册封为二十八宿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
在《西游记》中的“井木犴”,本领很是奇特,有遁地之术,上山能吃虎,下海可擒犀。
唐僧师徒西去取经路过金平府,元夜观灯时唐僧被玄英洞三怪(犀牛精之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所擒。
三妖魔设计捉住唐僧,正在算计怎么个吃法时,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打上门来。
妖魔仗着人多势大,又捉住八戒、沙僧。孙悟空人少力单,只好上天搬救兵,玉皇大帝派“四木禽星”(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捉拿妖怪。
其他“三木”都承认擒妖本领不如井木犴,战斗中井木犴亲口咬死辟寒儿立了大功。
井木犴因其有着超强的战斗力,所以,古代小说中的武林人物,也不乏以其为绰号者。
比如《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四十一位,上应地雄星,担任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的郝思文,绰号就是井木犴。
郝思文是梁山马军五虎将第一位关胜的结义兄弟,因母亲怀他之前曾梦井木犴投胎,故此人称井木犴。
另外,《水浒传》里镇守幽州的辽国二十八员大将之一的童里合,也称“井木犴”。
6/“井宿不犯河宿”
“北河”与“南河”也是中国古代的星官,同属于二十八宿的井宿。
北河意为“井宿北面的河流”,有三颗星。南河也有三颗星,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河三。南河三与天狼星、参宿四共同构成了冬季大三角的三个顶点。
这三位星官,虽然同处一地(南方“朱雀”),但是永远不会相交,是谓“井宿不犯河宿”。“井宿不犯河宿”许是后世讹读为“井水不犯河水”了,也未可知也!
以星辰喻人事,这在古代很常见,比如人们常常用到的“参商不见”,讲的就是参商二星的。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辰星也叫商星,因此亦有一说并称为“参辰”)。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这首诗的开头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意思为,人生挚友难得相见,好像是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
“参商不见”与“井水不犯河水”,是同样用法。
午夜后,商星落下,参星才升起。在我们熟睡时,幕空中还在静静地上演着参商不见的故事。
再想想,这种天天能与亲人厮守的日子,除了幸福,还能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呢?
7/结语:经典重温
至于景区之语,我们大可不必太过较真,“井水不犯河水”也好,“河水不犯井水”也罢,只要能为当地民众谋一时之福利,就当是古人智慧的莫大功德吧。
这仍与“是人”“斯人”那个话题一样,不管这人那人,只要能守住初心,砥砺前行,就会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老黄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人生与其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还不如放开心胸,自由飞翔。
所以,别再纠结了,大家跟老黄一起来重温一下那篇曾经烂熟于心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字虽短,说理却透。孟子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方可长盛不衰。若安于现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来再琢磨”,就有可能终身忧愁、困顿一生。
孟子所生活的时代,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
一个人若安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
孟子所想要表达的,今天看来,依然有着警世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