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曾经在农耕时代影响了几千年的治家格言,就源于朱氏。
自古以来,朱氏是大姓,也是皇姓。
沛县历史悠久,是朱氏的发源地之一。
朱姓来源(朱姓来源和历史)
古沛朱氏姓氏可上溯至春秋时期,据资料记载,朱氏之族以邾侠开国大始祖说起。
纪元前四七五年,封侠于邾,主支至山东半岛,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赤木图腾,并在此立土基,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乃分支小邾国。
在春秋战国末年,邾子受封,建立邾国【今山东省邹县城南三十二里,峄山和廓山之间的广阔丘陵】,在此修筑城墙城堡,邾侠自号邾文公。
公元前二二一年,邾国被楚国所灭,邾国族人被迫离开家园,逃散各处。
族人一部分仍以国名【邾】为姓,一部分则以另国名【邹】为姓,还有一部分以国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姓,而其中有一大部分为纪念亡国,去邑从朱,意思把邾右边代表国家的右耳旁去掉变为朱,以此为姓,延续至今。
在逃亡迁徙的族人中,有一支徙居沛国,世代居住于此,期间虽遇到自然灾害有所迁动,但大体不离沛国区间,后裔繁衍兴旺。
据《古沛朱氏族谱》谱序记载:古沛朱氏先祖初居胡庄,胡庄是朱云公的(公元前83年)出生地。据沛县志记载,折槛祠在胡庄祀汉槐里令朱云,乃朱氏家庙也。
胡庄在沛城南,具体位置没有描述。
2015年的12月份,据有关人员考证,在沛县城南的敬安镇朱庄村发现了至大元年(1307年)祭祀(云公)碑,据说在该庄地下存有18块古碑,由此可判断古时胡庄应在此范围。
此后因水患,后人分散迁居。其中一支迁至今大安寺一带,以族谱可查的资料可知,先祖尚有子:兴(来兴),发,旺。兴公后裔为东西两房,旺公后裔为南房,发公已无考证。
来兴公于明洪武年间携孙刚迁居沛城东北三十里曲房,开基勘伦持家辛勤经营,历经三世,家资渐丰,人丁繁茂,并由农工渐渉学仕途。
三世祖:利、则、刚三兄弟皆系有为之士。利祖后裔五兄弟居沛城西千秋乡【今朱寨镇】大安寺一带【鹿楼西南方】,因地理方位被称为西房,刚祖随祖父迁徙湖东曲房,以此称为东房,则祖不嗣。
明正德嘉靖年间一分支迁至千秋集一带【今大朱集】,另一分支迁至倪陵铺【又称鱼鳞铺,今鹿楼西北方】。
而后明万历年间,今朱寨村先祖一奎又从倪陵铺迁至汲冢寺即今朱寨村所在地,繁衍至今.之间也有不少族人因各种原因迁出,散居各地。
先祖一奎育有两个儿子,长子重光,次子重辉,清朝中期在寨西方以汲冢寺为基筑建朱家祠堂——家堂庙,所以古时的朱寨也叫家堂庙或家堂庙寨。
重光后人基本都在寨西居住,以称西房,重辉后人基本都在寨东居住,称为东房。今朱寨村朱氏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先祖一奎的后人。有部分朱氏为一奎堂兄弟一详的后人。
朱一奎墓
西房五支共祖辈字排列:尊祖敬宗,敦本广信,守正学文,传世克振,树建为怀,国运丕昌,久修光耀,长发其祥。
封建时期,战乱不断,盗匪猖獗,大一些的村庄都建了寨墙寨门,朱寨也因此筑建了寨墙寨门。朱寨村寨墙,始建于明天启年间,重修于清同治元年【民国沛县志载由朱敬立(尚德先生)带领修筑】。
墙高7尺有余,厚2尺,墙下有隍,隍深7尺,宽丈余,寨门高18尺余,宽13尺余,分南寨门和北寨门,南寨门靠寨西南方位置,北寨门靠寨东北方位置,四角各有哨楼,寨南北约225米,东西约385米,呈长方形。所谓寨墙,是由泥加草料再加水汇合后用模具成型晒干做成的长方形泥砖【土坯】筑成。
1940年日伪军扫荡朱寨,与游击队激战,游击队战士藏在村北城隍内与日伪军对抗,敌我火力悬殊很大,游击队死伤惨重。后日伪军趁黄昏用烟雾弹掩护从寨西南攻入寨内,纵火烧毁民房数百间,打死村民4人。后我援兵到,打死日军5人,伪军数十人,日军败走,自此,北面寨墙全部摧毁。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寨墙已无用武之地,逐渐废弃,如今,只有隐约可见的部分城隍【寨沟】寨墙寨门已荡然无存。
朱寨西南500步有古汲冢寺遗址【今朱寨敬老院东南方约200米处位置】。但寺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
(未拆之前的沛县朱寨圆盘)
汲冢寺中有西汉汉武帝时东海太守汲黯遗骨。汲黯,西汉濮阳人,字长孺。武帝时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
好黄老之术,常直言纳谏,并反对武帝反击匈奴贵族的战争,后出任淮阳太守,于公元前112年死于任上。后人立寺护墓。
寺为四合院,有享殿,门面及两侧厢房各三间,庙西侧有南北通衢一条,为游览之地。后来逐渐破旧失修,于民国初年由朱敬文领导拆毁,砖石用以修建寨墙门。
朱寨朱氏先祖坟茔就是以汲冢寺来标定地理位置的,但如今,汲冢寺痕迹已荡然无存。
朱寨朱氏四百余年,枝繁叶茂,经久不衰,人才辈出。愿朱氏后人更加兴旺昌盛!
文/三芹朱氏七十三世孙2016.2.2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