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每一个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背诵其中的部分内容。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几千年以来其实都深深地受到《论语》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平时说话言语交谈之间,时不时会冒出《论语》的句子。
比如我们对一样事物无法忍受时,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表达自己一定遵守诺言时,会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告诉自己要隐忍要忍耐时,会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论语》早就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刻在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下面我想选出个人比较喜欢的十则《论语》,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论语十则翻译(论语十则翻译及原文)
《论语译注》杨伯峻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很难有太多的“仁德”。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人。讲话能言善辩,各种天花乱坠,表现得跟谁都很熟。一副热心的面孔,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态度则发生180度转变。这样的人,说的话做的事,我们听一听看一看就行。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如果不够庄重,就会显得没有威严,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在生活中要讲究忠实诚信,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君子要有一定的庄重和威严,外表庄重,内心才会严肃,在学习上才会用心,才能学有所得。交朋友最好是要交胜过自己的,这样我们才有学习进步的空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们不要害怕犯错,知错能改,知错就改。总结经验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才是面对犯错应有的态度。
孔子画像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由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道,要求能够养活父母就可以了。犬马我们也是一样的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则点出了孝道的核心。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只有发自内心地对父母有所尊敬,我们的行为才会有所依附。现在的很多孝行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并不真诚。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父母高寿而心怀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年龄大了而有所恐惧。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子女普遍都会这样的心理。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我们在为父母长寿而高兴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父母的年纪已高,要多花时间陪陪他们。
孔子讲学图
5、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在言语上要谨慎迟钝,在行动上则要勤劳敏捷。
言语谨慎迟钝,因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行动勤劳敏捷,表示踏实肯干,行胜于言。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成为君子。孔子回答:“将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样你就能够称为君子了。”
君子一定是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人。将自己想说的话做到了,再把它说出来,这就是君子的表现。相比那些夸夸其谈,说比做厉害,做又做不到的人,君子是务实的。
《论语》
7、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这一则讲的是对君子的要求。君子应该是博学多才的,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用途。局限于某一种用途,就会沦为工具。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君子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
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过于绝对,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意必固我是普通人很容易犯的四种毛病,而孔子身上却没有。这提醒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毛病。如果有的话,想办法将他们改正。
孔子石像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川边感慨:“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不分日夜。”
这一则告诉我们光阴易逝,岁月如梭。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感到时间消失得特别快,自己把握不住。我们这些普通人更要珍惜时间,活在当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10、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感到疑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感到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感到畏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每一句都直抵人心,振聋发聩。相比《圣经》的“不必为明天忧虑”,《论语》的“不惑,不忧,不惧”,显然更具逻辑性与层次感。儒家虽不是一种宗教,却给历代无数中国仁人志士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中国人曾经的信仰。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选出来的十则《论语》的理解和感受。《论语》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以前我的人生态度是偏向消极的,自从认真读了《论语》之后,我从中体会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强调入世的精神。
我明白了什么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深深佩服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精神。儒者都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他们为了道义可以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闻道,夕死可矣”,实在令人动容。
《论语》真的是一座宝矿,所有带着诚意进入它的人,相信都不会空手而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