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要讲一个?南明封疆大吏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故事。
樊一蘅,宜宾人。其父樊垣是常德府知府,所以他是官二代,但他当官也是老老实实科举起步的。
万历四十年壬子科,樊一蘅中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樊一蘅中进士,获赐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同进士出身。
林正亨(林正亨画传)
大家注意到马士英、姜曰广、颜继祖、袁崇焕、孙传庭、邵捷春了吗?
他先后知安义县、襄阳县,又做了吏部郎中,“人不敢干以私”(人们不敢走他的后门)。然后,他辞职回家了。
《明实录》《明史》都没说为什么,小编觉得,会不会是因为魏忠贤呢?
因为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后,崇祯三年(1630年)秋,榆林有饥荒,百姓没饭吃就造反,他就复出了,迁榆林兵备参议,修整军备,斩杀了申在庭、马丙贵两个造反头子。
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已经投降的农民军首领“不沾泥”张存孟复叛,攻打米脂,被葭州守卒击退。樊一蘅时任参政,巡抚张福臻调总兵王承恩(不是那个太监!)与狐山堡副总兵侯拱极、都司、神木参将艾万年、守备贺人龙等三千人,令樊一蘅监军,很快将其平定。
樊一蘅升迁为监军副使,再升迁为右参政,分巡关南。
崇祯八年(1635年),曹文诏败亡。祸不单行,艾万年也没了:当时他获授孤山副总兵,卫戍平凉。总督洪承畴扬言要以6个月剿灭李自成军,命其出征。他深知兵疲将怯,勉强与副将刘成功等率3千人马与李自成交兵,在宁州襄乐镇甘家寨陷入重围,战败身死。
同样是洪承畴的手下,艾万年死了,樊一蘅没事,还打赢了:他奉命监左光先、张应昌军,连破农民军,击退农民军“混天星”。农民军打到了汉中,汉中的瑞王朱常浩是崇祯的亲叔叔,这可马虎不得,樊一蘅与副将罗尚文去救,洪承畴大军也到了,于是没事了。为了安全,朱常浩逃到了重庆,然而……
樊一蘅升任按察使,与副将马科、贺人龙屡次在汉中击败农民军领袖“祁总管”,将其降服。崇祯十二年(1639年),擢为右佥都御史,代郑崇俭巡抚宁夏,被弹劾,罢官归家。
郑崇俭巡抚宁夏以来,数次击败农民军。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擢兵部右侍郎,代洪承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打出重创张献忠的玛瑙山大捷。但不久,张献忠趁督师大学士杨嗣昌不备袭击襄阳,故意杀死在襄阳的襄王朱翊铭(仁宗系)。按道理,藩王遇害,杨嗣昌是要负责的,于是杨嗣昌忧心而死,一说服毒自杀。
杨嗣昌死了不要紧,郑崇俭倒霉了。先前他就被杨嗣昌弹劾过早撤军因而被罢官,杨嗣昌一死,崇祯帝大怒,要郑崇俭用生命为此负责。
差不多同时,樊一蘅也被弹劾免官,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因为得人举荐,重新被起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川、陕军务。
崇祯帝的官真不是人当的,颜继祖、耿如杞、猛如虎、郑崇俭、邓玘、祖宽、卢象升等人才要么因为其实情有可原的过失被军法处置,要么被崇祯君臣的神操作拖后腿失去了生命。
直到崇祯挂了,樊一蘅也没去上任。
樊一蘅为什么没上任呢?拒绝给崇祯帝当下一个炮灰吗?
这事其实不怪他——因为道路阻隔,这个任命,他压根没收到!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以后,承认崇祯的这个任命,也就是继续用樊一蘅。
当时形式很严峻,张献忠基本已经占领了整个四川,杀死了躲在重庆的朱常浩,还杀了樊一蘅两个宁死不屈的女婿李合宗、梁为宪。只有现在归贵州的遵义还在大明治下,樊一蘅和总督川、湖、云、贵军务的王应熊只能躲在那里。他们传檄四方一起举兵。
正好巡抚马乾收复重庆,松潘副将朱化龙、同知詹天颜攻杀农民军将王运行,收复龙安、茂州。樊一蘅于是起用旧将甘良臣为总统,以侯天锡、屠龙为副,会合参将杨展、游击马应试、余朝宗所部溃卒,共计三万人。
次年(1645年)三月,攻叙州,马应试、余朝宗先登,杨展等随后而至,斩首数千级,大西都督张化龙逃走,于是收复叙州。樊一蘅在江上犒师。大西将领刘廷举出走求救于张献忠,张献忠命养子刘文秀攻重庆,水陆并进。副将曾英与参政刘鳞长(大家注意到了吗,他和樊一蘅同科)从遵义赶来,与部将于大海、李占春、张天相等夹击,破大西数万军队。曾英威名大振,各位别将都归属于他,有兵二十余万,听从樊一蘅号令。
杨展收复叙州后,大西将冯双礼来犯,每战都败,张献忠养子孙可望以大军相救,与明军隔江相持一月,明军粮尽,樊一蘅退屯古蔺州,杨展退屯江津。大西军截击朱化龙,被朱化龙大败,但朱化龙因军队孤立,回师守旧地。其他诸将也接连在摩泥、滴水打败大西军。
这时看起来,明军还是很有希望的。
樊一蘅命杨展、马应试取嘉定、邛州、眉州,前总兵官贾登连及其中军杨维栋取资州、简州,侯天锡、高明佐取泸州,李占春、于大海守忠州、涪州。曹勋及监军副使范文光据洪州、雅州,松州、监军佥事詹天颜据茂州,谭弘、谭诣据夔州、万州,都奉樊一蘅征调。樊一蘅于是移驻纳溪,居中调度,与王应熊会于泸州,与四川按察使米寿图一同传檄诸路约定期限一并进军。张献忠很害怕,尽屠境内百姓,将金银沉到江中,放火焚烧自己的宫室,火连月不灭,张献忠准备弃成都逃到川北。
最近的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张献忠沉金银这事。
这时候的明军将领们还是团结的,分工明确,战绩也显著。樊一蘅还和同年在福州称帝的隆武帝建立了关系,隆武帝也派使者入川了解了情况。
次年(1646年)春,杨展尽取川南,驻军于嘉定,与曹勋等互相声援。王应熊及王祥在遵义,马乾、曾英在重庆,皆有重兵。大西军势日益衰微,只有保宁、顺庆为其将刘进忠所守,刘进忠又数次兵败。张献忠愤而遣孙可望、刘文秀、王尚礼、狄三品、王复臣等攻川南郡县。王应熊、樊一蘅急令杨展、侯天锡、屠龙、马应试及顾存志、莫宗文、张登贵在犍为、叙州连营以抵御之。大西军连战不利,曾英、王祥乘间发兵成都,张献忠立即召孙可望等回师,又听闻清军入蜀境,刘进忠投降,大惧。
明军扭转了局势,反过来轮到大西困守孤城了。
但是,清军来了。张献忠七月弃成都,十二月就被清军所杀。熟悉的朋友应该想到了,这是肃亲王豪格的杰作。
奇葩的是,本来张献忠还在的时候,大西被明军压住了,然而现在张献忠死了,成都丢了,孙可望却爆发了,突然杀到重庆,打了手握重兵的曾英一个猝不及防,曾英卒!
孙可望于是攻陷綦江,王应熊避于毕节卫。一月有余后,大西军攻陷遵义,入贵州。清军也来凑热闹,攻占重庆,杀了马乾,也杀到了遵义,但因为没粮食,走了。
王祥等复取保宁、顺庆二郡。樊一蘅再在江上驻军,计划收复全蜀,于是将善后事宜及诸将功状奏报当时的南明领袖监国永明王朱由榔。朱由榔拜樊一蘅户、兵二部尚书,加太子太傅,王祥、杨展、侯天锡等也分别进爵。
这时候,王应熊已经死了。死了一个大佬,却来了四个:宗室朱容藩、前偏沅巡抚李乾德、巡抚杨乔然、江尔文,都建立自己的官员班底,导致官员比百姓还多……
袁韬据重庆,于大海据云阳,李占春据涪州,谭诣据巫山,谭文据万县,谭弘据天字城,侯天锡据永宁,马应试据芦卫,王祥据遵义,杨展据嘉定,朱化龙、曹勋仍据故地;反清武装摇黄十三家据夔州夹江两岸,李自成余部李赤心等十三家在建始县,看起来还是有好多人——但是,他们都不听樊一蘅的话了;樊一蘅号令不行,仅保有叙州一郡而已。
祸不单行,他留在家里的老婆李氏、弟弟樊一若的妾夏氏,都被变军所害。
永历二年(1648年),朱容藩自称楚世子,在夔州建立行台称制,对官员进行任命封爵,三年(1649年)春,为李占春所败而死。杨展与王祥不和,遣子杨璟新攻之,杨璟新先袭杀马应试,再与王祥交战,战败而回。李乾德见杨展家富,说服袁韬、武大定杀杨展,分其家产。李占春得知杨展被害,率兵为其报仇,不胜而归。曹勋与杨展有刎劲之交,也为此沮丧。樊一蘅正色写信责备李乾德:
然而李乾德却笑了,根本不以为然,各路军马也都愤怒离心。
大敌还在,这群人已经在互相撕名牌了。
九月,孙可望遣白文选攻杀王祥,收降其众二十余万,尽得遵义、重庆。樊一蘅愈发势孤。永历四年(1650年)秋,孙可望又使刘文秀大败武大定军,长驱至嘉定,武大定、袁韬皆投降,李乾德投水而死。刘文秀军又东进,谭弘、谭诣、谭文都投降,李占春、于大海降清。
前面是明清夹击大西,这会儿成了清西夹击大明了。
次年(1651年)正月,刘文秀回师云南,留白文选守嘉定,刘镇国守雅州。
三月,清军南征,白文选、刘镇国挟曹勋而逃,范文光、詹天颜、朱化龙相继身亡。
樊一蘅在干什么呢?
年轻人,你们太会玩了,老汉七十有八了,玩不动了,不玩了!
辞了职、躲到山里去隐居的新科隐士樊一蘅得知范、詹、朱三将的死讯,愈发忧郁,很快病死了;而他的部众,也都死完了。
樊一蘅的墓在宜宾县西。
其实后来的发展也比较讽刺,四大天王之三都成了南明忠臣;张献忠死后,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自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加以经营、整顿后,成了后来南明军的后方基地。1652年,永历朝廷接受西军部将孙可望、李定国投诚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设立行辕,西军改编为南明军。孙可望等整编了南明其他的武装部队,经整编后的南明军足以和清军作战。
所以樊一蘅终其一生在抵抗的……
都是未来的大明自己人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