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即清澈的流水,恬淡高洁、清新可人。旧时读书人做官,身上多半带着臭老九的习气,孤高自诩,喜欢以清流自比,颇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意味。汉代陈藩、李膺,明代东林党,都曾说自己是清流,针砭时弊,抨击朝政。清代建立以来,皇权强化,文网严密,清流一度销声匿迹。
但到了清末,清流又从地底喷涌而出,重新形成一股庞大势力,人称“清流党”。
崇厚简介(崇厚为什么私自签条约)
上图_清太平天国
一、门户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血腥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大清迎来了回光返照似的“同光中兴”。但经过农民革命的打击,满洲集团的实力大大地减弱,而汉族地方实力派则借助“剿匪”发展壮大。另外,还有皇叔恭亲王奕?,因为参与祺祥政变有功,又和洋人勾勾搭搭,在朝中威望日重,权势日盛,对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地位产生威胁。
玩弄平衡是政治权术的关键。慈禧太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需要一股力量来钳制恭亲王和地方实力派。她下诏“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当据实以陈”,其实就是通过放开言路的方式,让翰林院、都察院的言官批评朝政、纠核百官,对权臣加以制衡。这就为清流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上图_故宫平面图标注处为军机处位置所在
此外,当时的军机处内部还有南北派之争。同治光绪年间,军机大臣北人李鸿藻和南人沈桂芬不和。两人各自网罗势力,互相攻讦。光绪二年(1876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瓜尔佳·文祥逝世,沈桂芬接替了文祥的位置,南派一时占了上风。为避免被南派压制,北派李鸿藻便笼络收罗了一大批言官为其壮大声势。在晚清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清流党就此成型了。
李鸿藻,字兰荪,河北高阳人。崇尚理学,“性至孝,为学守程朱,务实践,不苟言笑,持躬勤约,有若寒素”,担任过同治皇帝的老师,是当时的理学名臣,故而很受言官们的拥戴。很快,在他麾下便聚集了一大批“标榜风节、纠弹时政”的台谏词垣。这些人“弹击不避权贵”、“举朝为之震竦。”其中最出名的是张之洞、张佩纶、宝廷、陈宝琛四人,人称“清流四谏”。
当时的官场上把清流党比作一头青牛。“青牛头是李鸿藻。张之洞、张佩纶是青牛的两只角,用以触人,陈宝琛是青牛尾,宝廷是青牛鞭……其余牛皮牛毛甚多。”
上图_清朝官员出行
二、政见
清流党是封建官场上的朋党,不同于现代政党,自然没有固定的纲领章程。但是作为一个志同道合者结合起来的政治集团,其成员在见解上有诸多共识,行动上也有着相对一致的标准。
知名学者辜鸿铭长期担任青牛牛角张之洞的幕僚,曾一语点出“当日清流党,夙以维持圣人之道自任”。即清流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维持儒家传统道德。清流党人以圣人门生自居,“志于道”,在政治上处处要践道,保卫道。
在清流党的眼里,这个“道”就是天理,就算是统治者也要遵守的天理。他们反复提醒统治者“唯德可以格天”,如若统治者所为,在他们眼里有违道,他们便要“上书直言”,“以言卫道”,并以言人之所不敢言为荣。
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要重修圆明园。李鸿藻率领清流联合上奏,认为“粤捻初平,回焰方炽,必培养元气,不宜以有用之财产,置无用之地”,请罢工程。慈安和慈禧热衷享受,态度强硬,不愿放弃。谁知道清流党人,以死谏为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持续反复地上书,不屈不挠,来了个硬碰硬。最终两宫太后只好作出让步,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下旨“将圆明园一切工程即行停止”,改为修三海,削减了工程规模。
上图_慈禧(1835年—1908年)
又如光绪六年(1880)发生的李顺三案件。李顺三是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一日违例出午门,被侍卫责打。李顺三向慈禧诬告侍卫,慈禧大怒,令刑部处死侍卫。奕?等朝廷重臣皆不敢表态。而张之洞、陈宝琛等清流党人则认为此事系慈禧太后听信谗言、宠信宦官、妄杀护军、破坏祖制,不合人君之德,有违圣人之道,必须劝谏。于是联名上书抗争,并列举了嘉庆年间,宫禁松弛,导致林清入宫作乱的故事。慈禧太后是政治高手,不愿意为了小事影响政治大局,赦免了侍卫,并罚李顺三四十大板。
儒家主张民本主义,以民为贵。所以清流党都自我标榜成为民请命的大青天,在内政上强调“恤民”。而“恤民者,荒政之本”,晚清战乱灾荒频繁,清流党一直很关注赈灾问题,主张“济民食”、“筹赈款”、“遣流民”,用开设粥厂、洋行贷款、资遣出边等方法对流民妥为安置。
上图_晚清的底层百姓
体恤民生,还要澄清吏治。清流党人认为晚清腐败成风,必须要整严肃纲纪。他们积极履行言官纪检监察职能,揭露了诸多腐败现象,纠核众多贪官。张观准揭露各府县财政亏空“少者数千,多者数万”,黄体芳揭露各省官员用“季规”、“新水”、“帮项”等各种名目索要贿赂。
对于澄清吏治的方法,他们主张一是要“即行罢斥”,“重治其罪”以“课臣职”;二是要修养思想,校正行为以“肃臣职”;三是要“遣使查办”“据实纠参”惩办劣员,是提拔清官,以“奖廉官”;最后还要“汰冗员”,实行人事改革,去除尸位素餐之人。
上图_洋务运动旧照
三、外事
清流党在对外关系上,既不同于守旧派,也不同于洋务派。
清流党和守旧派有诸多共同点,都认同封建儒学价值观,强调人心气节,讲求礼义廉耻。但是清流党受“实学”影响,不排斥外国事务,主张经世致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清流党赞同购铁甲轮船、修筑铁路。这就遭到守旧派的不满,认为张佩纶、张之洞等人“群邪交煽”“国家不悉诛此辈,祸未已也”。
对于洋务派,清流党虽然认同他们“师夷长技以治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认为洋务派贪污腐败严重,耗费国家巨资,毫无成效。陈宝琛指责新建水师官兵“娼楼酒馆,征逐嬉游”,以至“技艺生疏,船械锈蚀”,刘恩溥说洋务派“麋费数千百万,半系调剂私人,开销正款”,并举例机器局总办许其光,中风多年,还在领用空饷。总之,洋务派“造机器、广招商、置兵船、购枪炮,由李鸿章奏办者二十几年,麋国币以亿计,百弊丛生,毫无成效”。
上图_天津教案的事发地
清流党和洋务派更大的分歧还是于对外战和上。清流党认为洋务派态度太过软弱,妥协退让太多。特别是李鸿章,认为他“议和必占人先,议战必落人后”,是个专业投降家,“指为通夷,致比秦桧、贾似道”。
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清流党认为百姓火烧教堂,“民心不可失”,正可借此“复先帝之大仇”,反对曾国藩、李鸿章向洋人低头,处罚中国官民以“保全大局”的做法。
光绪六年(1880),俄国侵占新疆伊犁。清流党要求处死和俄国交涉的大臣崇厚,重新谈判,甚至不惜俄国开战。并抨击主张放弃西北的李鸿章“麋数百万金以养淮军,正为今日,若不能开一战,安用重臣?”
光绪九年(1883),法国侵略越南,越南向中国乞援。清流党主张积极援越抗法,痛批李鸿章的求和主张。张佩纶、张之洞、黄体芳、邓承修等人接连上书要求大力支持在越南抗法的黑旗军,在东北的吴大澂甚至还请亲自带兵南下抗法。他们制造种种舆论,列举中国战胜法国的各种条件。在他们的推动下,清政府终于对法国宣战。但这一宣战,却引起了朝中的一阵轩然大波。
上图_奕訢晚年照
四、风波
慈禧太后把清流党的当做限制奕?和汉族重臣的政治工具。但是清流党有自己的主张,并非慈禧可以任意支配。对慈禧违背朝制的行为,清流更是公然抵制。这就遭到了慈禧的不满,她要借机发作,好好置办一下清流党。
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军在越南连续失利,山西、北宁、太原等城池陆续失守。慈禧太后借机发难,说边防不宁的主要责任是在恭亲王奕?,将其差事通通免去,在家养病,从此奕?告别了政治一线。而越南打败仗的将领唐炯、徐延旭的保荐人是李鸿藻,故而李鸿藻也被“开去一切差事,降二级使用”,史称“甲申易枢”。
清流党是为了牵制奕?用的,而李鸿藻又是清流的头目。这两人被逐出军机,就动摇了清流党存在的基础。慈禧在开缺奕?的诏书上严厉斥责敲打流党,说”倘有门户之弊,标榜之风,假公济私,倾则攻讧……必当立诀其隐,按法惩治不贷。”
上图_李鸿藻(晚清重臣、清流党领袖)
慈禧整治清流党的办法,就是将清流党人放置到一线去,委以疆臣重任。慈禧知道,清流党出身多为言官,搞纪检监督、参政议政可以,但缺乏一线经验,把他们拉去前线打战,就相当于把他们推入火坑。
于是朝廷降旨,任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为三省会办,分别会办福建、南洋、北洋事项。很快,张佩纶在福建出尽洋相,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于是旧账新账一起算,把他之前推举过唐炯、徐延旭的罪责加上,革职充军。陈宝琛也被牵连,连降五级,吴大澂见势不妙,主动辞职告退。
上图_中法战争
五、再起
中法战争之后,原先的清流党隐的隐、退的退,声音逐渐淡去了一阵。但是前一波清流涌去,后一波清流又在酝酿。
光绪八年(1882年),光绪帝师翁同龢以帝师身份,入职军机处。同当年的李鸿藻一样,翁同龢身边也围绕着文廷式、王仁堪、丁立钧等翰林院的词章之臣。这些人也以文章气节自负,被称为“后清流”。在十年后的甲午战争前夕,他们和前清流残余合流,再一次将“抗敌御辱”的声浪推到了高潮。
日本窥视朝鲜日久,借镇压东学党起义为名,进入朝鲜,向中国挑衅。在民族危机加重的时刻,清流党纷纷上书请战,日本蕞尔小国,挑衅大清,犹螳臂挡车。对区区一日本“应决意主战,大加驱剿”,要直捣东瀛四岛,肃清海疆。他们还对李鸿章怯懦畏战的举动,加以鞭笞,要求“严旨责成该大臣,妥为筹办”。
上图_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清流党再次活跃,掀起了开战的舆论热潮。由于翁同龢等是光绪皇帝的近臣,加上舆论引导,光绪和慈禧太后很快就同意对日本宣战。但是战况进展得很不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陆军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并挺近辽东。
尽管清流党大部分主张抵抗到底,迁都再战,认为议和是“挖肉补疮,饮鸩止渴”。但是清政府还是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上图_《马关条约》原本,现藏于台北故宫
六、变法
甲午战败,清流党痛心疾首。翁同龢声泪俱下,发出“覆水难收,聚铁铸措,穷天下不塞此恨”的哀叹。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接受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推动维新变法。对于清流党而言,一来变法可以强国,实现他们“尊王攮夷”的目标,二来,后清流党的核心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支援光绪帝,可以提升他们的地位。所以清流党积极地支持光绪帝及维新派推动变法,翁同龢、张之洞等前后清流不少都加入了强学会,形成了“帝党”。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矛盾不断加剧。荣禄等一系列王公大臣在太后身边聚集,形成“后党”。后党要战胜光绪帝,就要剪除羽翼,驱逐帝党中的实力派。于是,慈禧先借故罢免了翁同龢,将其逐出宫外。之后又将清流人士礼部尚书汪鸣銮、署大理寺卿文廷式夺去官位。在这些权位较高的清流被去职后,帝党失去了重要支柱。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上图_戊戌六君子
七、分流
中法战争、戊戌变法的先后失败,代表着前后清流党的瓦解。晚清清流党本质上是一群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本着忠君爱国的情怀和儒家传统,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历史群体。随着时代的演进,他们也在变化分流,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各自的匆匆背影:
张之洞,甲午后,痛感救国需实干强军。遂兴办新式学堂,创办现代工厂,编练自强新军,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先驱。他忠于大清,但他培养出的湖广新军,却埋葬了清王朝。
上图_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
陈宝琛,中法战争罢官回乡后,兴办教育,是福建近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始终对清室尽忠,辛亥革命后做了溥仪的老师。后劝溥仪勿投日本未果,郁郁而终。
张佩纶,戍边归来后,娶了李鸿章的女儿,投靠在李鸿章幕府中做事。甲午后,因“妄议国政”被驱逐,晚年再入李幕。孙女张爱玲后成知名作家、
张謇,弃官从商,兴办实业,从创办大兴纱厂开始,陆续兴办数十家企业,堪称中国第一实业家。政治上先支持立宪,后转向共和,提倡实业救国。
……
一群人,远去了,一个时代,谢幕了。
作者:大狮子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晚清清流党研究》肖海霞吉林大学2005
[2]《清流与晚清政治变革》杨实生湖南大学2011
[3]《光绪间“清流”三群体与在朝清议》陈勇勤荆州师专学报1995.6
[4]《浅析晚清清流党与各政治派系的关系》张丽璇广州大学学报(社科)2009.9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