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ta们说|历史90+是怎样炼成的?

ta们说|历史90+是怎样炼成的?

ta们说|历史90+是怎样炼成的?历经冬夏,史学研铸。

ta们说

HI,History

历史90+是怎样炼成的

GLADTO SEE YOU

历经冬夏,

史学研铸

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句子

前言

对于选历史的同学而言,看上去比物理容易学,但考试较难拿高分的历史学科其实也是一道难关。在本期经验分享中,杂货铺的学长学姐们邀请了就读于中山大学的陈朝阳(高考历史90分)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黎蔼仪(高考历史95分)来分享她们是如何考出90+高分的。

1号 陈朝阳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句子

十六中|历史常年前三|努力应试型选手

12月市调研90分

高考历史90分

就读于中山大学

(一)个人探索

1.第一阶段

在小学六年级看了《历史的温度》这本书后,我就一直把历史当成兴趣爱好,学习之余也会看《全球通史》、《万历十五年》等消磨时间,所以虽然我们这一届中考没有历史考核的要求所以初中上历史课基本都是在听故事、高一随大流学物理仍然把历史课当成故事课,我的历史基础还不错。

不过我在高二之后的历史学习就主要是以应试考高分为目标了。

高二学历史时我主要是背书+刷题,同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不过我当时对历史名词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高二的时候卷子对名词解释的考核没有太深,用玄学还可以“感知”出正确答案,再加上刷题多后很多题目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的历史成绩还不错,不过成绩上会方差比较大,而且遇上真正有难度的卷子会摔得比较难看。

2023届高三的市调研在8月,因为当时的暑假号称“高考前最后的假期”,我就玩得比较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好好背书和写卷子,所以考试惨遭“滑铁卢”。因为选择题对名词概念挖得比较深,用“玄学”来做题会经常在最后两个比较相近的选项中犹豫结果选择了错误的那个;没有好好背书会导致对历史史实的不熟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大题练习不够所以作答时写来写去都是同一个意思……

成绩出来后我就被历史老师“请喝茶”了,不过受益良多,因为老师告诉我虽然所有学科的学习基本都是“理解+运用”,但是历史除了这些通性,也是有属于自身学科的学习方法的。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先自己探索一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定期找老师复盘,确保“历史的方向”是正确的。

2.第二阶段

在8月的“滑铁卢”后,我除了平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业和背书,还买了一本金考卷,开始了我的疯狂刷卷子之路。我每天会在历史上额外花多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限时22分钟左右完成16道选择/限时45分钟左右写完历史大题,然后订正和积累。

不过这种疯狂刷卷子还是不适合我,因为量比较大写完身心俱疲一点都不想订正了,同时也挤压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一个半小时其实对于高三的同学而言是挺奢侈的)。10月区调研也证明了这种方法效率比较低,而且影响了我其他科目的成绩。

3.第三阶段

10月中旬,疫情更严重了,很多老师和同学们都被封在了学校,其中包括了我和历史老师。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每天中午都会带着我的作业去找老师答疑,听老师分析思路。后来《五三》发下来后,我就基本只做五三(因为五三中大部分是高考题,题目的质量比较有保障,金考卷以模拟题为主,还是会存在偏难怪的题目),除了做作业,也会挑自己比较薄弱的部分来做10道选择/两道问答,然后找老师复盘,最后再“内化”——整理到自己的历史笔记本中。

后面我就一直持续这种做适量题目+经常找老师复盘+内化的模式,并持续到高考前。这种模式还是比较有效的,后续的大型考试中历史就一直是我的优势科目了。

(二)针对不同题型的备考建议

1.关于选择题

(1)准备:落实好史实

我的做法是准备了笔记本,上面有老师课堂让我们做的笔记和阶段特征。平时课间/排队打饭/晚修后就会背书,背书优先级是阶段特征——大的史实(比如老师小测里面有的,按照一定的线索比如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来背)——细的史实(书上小字部分,目标是有个印象考到时不慌)。

12月市调研后我对自己提了个要求,就是如果老师给出一个时间,我要三分钟内按照一定线索默写出那段时间内发生的大部分史实,如果能做到,就证明这个阶段的史实我已经掌握了。

(2)做题方法

阅读题目时,我会圈出时间、地点、相关人名、相关事件,然后在旁边写上相关史实;也会圈出设问那里的“意在”“目的是”“这”等词避免踩坑。

在看选项时,我会圈出历史名词并在旁边写上这个名词的解释。然后先问自己“这个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再问自己“是否符合材料?”,最后再问“是否是材料的主旨?”,这三个问题就像一道道的关卡,帮助我们筛选出正确的选项。

(3)整理与内化

历史选择题其实不适合做错题本,因为它的情境是变化的,如果单纯只记下这道题容易在做其他选择题时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判断。

真正有价值的是选项的解读。在做考试的复盘时,我会把一些不熟悉的名词概念补充在自己的笔记本中。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句子

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句子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2.关于问答题

(1)史学研究理论题

我是做好了史料题的相关总结,分别有“史料实证基本过程和方法”、“史料的价值”、“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历史研究方法”等板块。

做题时就认真审题,看清楚是问哪个方向的。

(2)论述题(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其实考点有时比较集中与固定,我做了很多小专题的总结,比如“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儒学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等等。

在平时训练“加餐”时,我一般不会写全篇,而是只会把标题,论述部分需要的史实,还有最后的小结升华写上,然后去找老师批改。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句子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句子_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辩证看待历史人物_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句子_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

(3)其他问答题

①探索

在12月市调研之前,我把高二高三所有能找到的卷子全部复盘了一遍,具体方法是先重做一遍,看看自己比以前进步了多少,然后对着答案和题目开始琢磨,然后我发现其实很多答案就藏在材料里面,只有一小部分的答案是通过逻辑推理和结合所学史实来的。

②分题型整理(这里列举一下一些常见题型)

变化类题目的思路:笼统概括从……变成……/变化的趋势、特点

意义类的思路:先找材料现成的,再结合所学史实(锁定时间,找与题干相关的史实),最后进行角度完善(由近及远:该领域——经济——政治——后世)

评析观点类的思路:概括观点+表态/总体评价(赞同/不赞同/有一定合理性/有失偏颇)+评析(背景/原因/目的+本质/实质+意义/局限)

理解类的思路:内容/特点/实质/性质+背景/原因/目的+作用/局限/启示

总而言之,问答题高分=精准审题(在积累好题型和方法的前提下)+清晰的思路+充分挖掘材料

(三)个人想法

1. 考场时间安排

历史考试时间为75分钟,对于我来说是比较赶的,因为我选择题会纠结比较久,比如高考的时候我就在选择题上卡住了,挤压了后面两道论述题的时间。建议学弟学妹们要尽量把做选择题的时间控制在18-22分钟之间,如果有不确定的选择题也不要花时间再去想再去担心了,说不定你的选项就是对的呢。

问答题看每题的设问个数合理安排时间,但尽量在一道题上花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论述题在12分钟内写完比较合适。

2.一些心里话

在我看来其实历史是一门只要你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就可以拿高分的学科,即使很多同学认为历史是一门“玄学”,但我认为只要你参透出题者意图,做好积累,最后高考是不会辜负你的努力的。

建议学弟学妹们无论是在模拟考还是高考,都要考完一科忘掉一科。高考时因为我对多道选择题的选项不是很确定、最后一道论述题因为没有把控好时间未完整写完而是只把标题、史实、小结升华写了上去,以为自己的历史成绩要完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午英语和第二天选科的考试心态。但当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期望这篇学习经验分享能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2号 黎蔼仪

看待人物辩证历史的句子_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的作用_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中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两次考试历史满分|历史高手

擅长主观题

高考历史95分

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

PART 1 我与历史

我对历史一开始并没有兴趣,上初中前我连各个朝代都分不清楚,更别说对其有所研究了。实际上,我学初中历史也仅仅是把课本知识学懂而已。直到高中,我遇到了我的良师,她带着我领略良渚古城的精妙,探究唐宋变革的争论,深研唯物史观的内涵,日月经久,我一点一点爱上历史。

人类的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宏阔浩荡的岁月长河所翻涌的波浪常常使我惊叹不已。闲暇下来时,我常常盯着一幅形势图,思考着历史叙述后的丰满细节,有时更不仅仅只是为了阅读一段史料或学者书写,我还会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写,其视角和立场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历史观察……

自认并不是毅力惊人,我无法对一个没有感觉的学科付出特别的心血,即使前有最终总分的桎梏与警告,我常常也会对数学一类的科目持以“中庸”的态度。所以,我想说的是,历史之所以成为强项,是因为始终有那么一点培养起来的兴趣支撑着。但是我并不推崇狂热的爱,在某一个学科上投入了过多的情感可能会造成这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抗挫能力下降。高二下学期时,我面对历史成绩常常会“患得患失”,以至于日常探究的乐趣尽丧,似乎只有一纸成绩才能证明我是真的喜欢历史。“不把热爱当热爱”,这是我后来对待历史学习的心态。

高三后期,虽然是枯燥乏味的历史一轮二轮复习,还有数不尽的考试测验,但是唯分数唯功利下,我还是很愿意去阅读一些有趣的史料汇编,去了解试卷题目所描述的一个我从未认识的历史人物,去看看教师用书中有意思的补充。这些对应试没有什么用处,兴许也很“浪费时间”,可对我而言做“无用功”恰恰是使自己清醒的一种方式,要脱离考试的困局,才能宏观而理性的分析问题。

最后能否取得好成绩,我在考前如是觉得,“尽人事,待天命”。历史掺杂的主观因素较多,我并没有奢望最后一战中能够突破自己,甚至正常发挥也是可遇不可求。记得考历史的那个上午,我还没有把选修三看完,老师们就催促着出发去考场。当时,无助与恐惧都涌上心头,作为完美主义者,我认为没有复习完全是不能称得上“有底”的。确实如此,在考场上,我遇到考前一晚没复习的知识时心下一慌,可是所谓“厚积薄发”或许在那时就起了作用,因为这个知识是我先前记忆过的,我凭着曾经的感觉选出了正确答案。

历经冬夏,史学研铸。在收到历史成绩的那一刻,我平静地想。

PART2 历史学习的核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好历史需要的素养与能力。

五大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些老师也许有意无意地谈过很多次,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甚在意。既然被称为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二字便喻示着这些将成为我们学好历史的思维、视角和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历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非是只背诵史实的狭隘记忆比赛,只有真正学会如何研究它才能理解书本、理解试题。

然而,空有其壳也难以支撑往后学习,联系的发展的辩证思维、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联想能力是我个人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石。看待课本的历史书写也好,做题也罢,能看懂并有一定理解(比如对纲要上p157 思考点理解,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通过第一层次的阅读理解,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思考点讲的是土地改革,且要从区别于军事斗争的角度看其在民主革命的意义。然后通过联想思维,我们可以想到中国古代商鞅变法,为什么说他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彻底废除了井田制,这动摇了旧贵族的经济根基。如此类比,土地改革就是从经济基础上反对封建剥削。再从唯物史观看,这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生动体现吗?最后历史的发展的看,这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达成某种理解并非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对知识融会贯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灵活运用,这一个历程可能要花费三年时间。

除了上述历史素养和能力,还有一点需要拿出来单独强调的是历史概念。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历史概念,比如清末新政、民主革命、殖民扩张等等,为了理解某一语境下的历史叙事和论述,往往需要清楚地把握某些概念的含义。同样以上述课本思考点为例,理解这句话的一个前提是,我们要清楚民主革命的含义是什么。在这个语境下,这里的民主革命指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那么由概念含义出发对应土地改革,很明显这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了。另外,民主革命在不同语境下概念内涵需要有所区分,在西方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有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国也分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

联系到平常做题,我们常选不出来或选错的原因便有不理解选项或题干的历史概念,导致答案偏差。由此可见,历史概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PART3 课本与练习

历史课本是首位!对于新高考历史的同学,两本纲要上下是基础,三本选修是精研。诚然,课本寥寥数语,叙述简略,有些关键点偏偏生发出“春秋笔法”的味道,但是,说课本为基真的不为过。

为什么要仔细研读课本?最浅层的便是了解史实,大概掌握历史发展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意义,再针对部分关键进行背诵。可以说,很多同学会有些轻视课本,流于“看”的表面。这样的“看”经不起考验,也没有可推敲的空间。正如我的历史老师说,要把握编书的人的思路,仔细研读书本,你会发现许多玄妙之处。比如,为什么纲要下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来写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为什么对二战后第三世界的书写也不遗余力?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国家或地区存在感很低,但是部编版教材的强调是想让我们意识到观照世界历史不往往都由大国博弈抉择和操控,它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与当今中国外交理念息息相关。这是宏观上的思考。深入到细节,小到一幅地图、一幅插画,我们也可以思考编者的用意何在。纲要上第二课的春秋战国形势图,为什么不只是标出诸侯国的位置,还要标出少数民族的分布?这一点很耐人寻味,我当时想,也许是为了突显课本正文中讲的华夏观念吧。另外,正文旁边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思考点等以及课后的探究与拓展也很值得我们去关注,从中可以锻炼我们的自主研究能力,也可以补充历史知识和史学学说。

对于课本,在仔细研读后自然会有深刻的印象,虽然不能背下来,但是对课本的细目内容能够轻松浮现于脑海,甚至学完选修后,我还可以在读选修课本时联想纲要上下的内容,在读纲要时又自动补充选修的内容。

但仅仅于此也还不够,课本的单元标题和导读、课时大标题、小框题、每册书的题目常常被人大大咧咧地忽视。感谢我的历史老师在考前提醒我复习,让我发现这些部分对于宏观历史认知、对编者思维理解和框架构建有多么重要——一个词形容“提纲挈领”。

相对于课本,也许我对待练习的态度就要“敷衍”很多。主动刷题一般只在高三存在过一段时间。做题时的勾勾画画不必多言,我想练习的关键在复盘。对于错误的或是不理解的选择题,先查看答案解析和翻看课本,不能解决再查资料或找老师,搞清楚这个题想考的知识点是什么,即使这是情景化命题。以上步骤完毕后,看看有什么可以总结的点补充到书上。

对于主观题,答得不准或完全偏差的非开放材料题,根据答案回到材料中找信息点,还不能找齐答案要点就回想自己学过的知识,找到联想点。部分主观题除了要找其要点,还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运用的历史素养。最让人头疼的开放题却是我的心头好,因为只需“翻译”其题意,发挥的空间一般是充足的。高三后期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书写历史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小论文等开放题。书写事件,顾名思义,便要表述成文,将原因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意义按顺序表达,然后尝试用唯物史观为其作出宏观理解评价。每天写一个,我们对历史开放题就更有把握。另外,复盘练习乃至考试,我不总是将漏掉的答案抄上去,尤其是开放题,因为今后复习只要看答案册就可以了,然后将剩下来的时间用在总结思路、角度、方法上,这样也许更有效。

写在最后

历经冬夏,史学研铸。历史取得高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但请学弟学妹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只要肯付出,历史成绩绝对不会辜负你们的努力。加油,历史人!

文案:黎蔼仪、陈朝阳

推送:陈朝阳

审核:秦兰雨、刘扬、陈朝阳

~ THE END ~

上一篇: 大器晚成的名人
下一篇: 祖宗模拟器考试答案大全最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