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蔡文姬:女人的见识,才是她真正的靠山

蔡文姬:女人的见识,才是她真正的靠山

蔡文姬:女人的见识,才是她真正的靠山深夜十点,陪你读书。

十点读书邀约作者

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蔡文姬

东汉名士蔡邕已经许久没有如此惊艳过了。

那一夜,他在房中鼓琴,突然断了根琴弦。

“第二弦”。隔壁传来女儿稚嫩的声音。

蔡邕沉吟道:“不过偶然言中罢了。”说着,故意拨断一根琴弦。

“第四弦。”女儿又说对了。

小小年纪就能听音辨琴,女儿的才华惊艳了阅人无数的蔡邕,从此对其寄予厚望。

可惜,这个被父亲厚爱的女孩,长大后没能拥有顺风顺水的人生。

婚后一年,丈夫便因病去世,不久父亲也被杀身亡,伤痛尚未复原,她又在战乱中被掳掠到匈奴,长达十二年。

好在,她靠着自己的意志顽强生存,终于触底反弹。

其毅然归汉的故事流传千古,写下的《悲愤诗》被誉为建安时期叙事诗的双璧之一,创作的《胡茄十八拍》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她就是一代才女,蔡文姬。

这个失去了父亲、丈夫乃至整个家族庇护的女子,用一生诠释了见识才是女人真正的靠山。

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历史人物蔡文姬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

蔡文姬的人生,有个好的开始。

父亲是与曹操有交际的名士蔡邕,在其悉心教导下,天性聪颖的她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才女,《后汉书》形容为“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如此美好,但乱世中最难保全的,恰恰也就是美好。

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蔡文姬_历史蔡文姬的故事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

原本归顺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入侵,刚痛失丈夫与父亲的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所掳,此后困居北方十二年。

她在《悲愤诗》里描述被俘后的惨状,匈奴人常说刀剑正闲着,稍不如意就要杀人,他们以羞辱汉人为乐,经常棍棒齐下,肆意辱骂,俘虏们白天被逼着赶路,夜晚止不住地哭泣。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蔡文姬质问上苍:“我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究竟做错了什么,要遭受如此悲惨的命运?”

好不容易到了匈奴领地,她发现“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这里与中原汉朝完全不同,人们性情粗鄙,少有道德礼仪。

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历史人物蔡文姬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

可以想象,这对自幼受礼义熏陶的蔡文姬而言,是多大的精神折磨。

去国千里,身陷蛮夷,不知何日是归期。如此绝境,烈性女子可能会选择以死相拼,柔弱女子可能会选择随波逐流,蔡文姬却选择了隐忍。

她在异族顽强生存,得到了匈奴左贤王的宠爱,并生下两个孩子。其甚至还学会了匈奴音乐,创作《胡笳十八拍》用的就是胡笳音调。

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蔡文姬

《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君子要学会等待时机,倘若时机不到,应当选择隐忍。

熟读典籍的蔡文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选择硬拼只会白丢性命,选择妥协又会失去灵魂,所以她选择隐忍,相信命运终将迎来转机,才华终有一天可以施展。

真正有见识的人,面对绝境会选择隐忍,他们知道只有忍受常人不能忍的苦楚,才能迎来常人不能得的转机。

历史人物蔡文姬_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

公元208年,历经十二载艰难隐忍,蔡文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转机。

曹操打听到好友蔡邕的女儿被困匈奴,便派使臣带重金去赎她。

此时,蔡文姬已经有了两个割舍不下的孩子。

有多不舍?

她在《悲愤诗》中回忆与孩子分别时的场景,“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孩子知道蔡文姬要离开,上前搂住她的脖颈,哭泣着说:

“人人都说母亲要离开了,以后都不会回来。您一直那么仁慈,怎么如今就变了呢?我还没有长大成人,母亲难道不会思念孩儿吗?”

字字泣血,令人潸然泪下。可如果只是读诗都能感动至此,写诗的蔡文姬该是遭受了怎样的锥心之痛?

历史人物蔡文姬_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

可她又是那么渴望回到故土中原。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她不懂上天为何如此残忍,年复一年地让自己漂流在蛮夷之地。

的确,对蔡文姬而言,被匈奴掳走的十二年,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漂流。

她远离了奉为圭臬的道德礼仪,才华无处施展,即便留下,孩子也只会多一个忧愁且平庸的母亲。

想到这里,蔡文姬果断决定,随使者归汉。

历史上以其归汉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很多,最传神的非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图》莫属。

画中蔡文姬骑在马上,双手紧握缰绳,寒风凛冽,她却毫无畏缩之态,扬着头,眼神坚定地目视前方。

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历史人物蔡文姬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

她在想什么呢?

也许她想起了《史记》中谋士蒯通劝告韩信的话,“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等到时机很难,失去却很容易,一旦错过便不会再来。

越有见识的人,越明白时机有多宝贵。面对机遇,最好的态度是果断,最坏的态度是犹豫。

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历史人物蔡文姬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

建安年间的某一天,丞相曹操正在大宴宾客,满座名士公卿,冠带华服,地上却跪着一个散发赤足的女子。

她毫不在乎旁人诧异的目光,只顾磕头请罪,恳求曹操赦免自己夫君的死罪。

虽然满面哀伤,女子却说得入情入理,宾客渐渐都为之动容。

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_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历史人物蔡文姬

曹操不置可否,只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怎么办?”

女子流泪反问:“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的骏马,兵营中有不可胜数的勇士,难道还吝惜一匹快马去挽救一条垂死的性命吗?”

曹操心头一震,终于赦免了其夫的死罪。

女子就是蔡文姬,这一幕,何其可悲,又何其可喜。

悲的是命运似乎有意捉弄于她,归汉后,曹操亲自安排其嫁与屯田都尉董祀,谁知婚后又横生波折,丈夫险些被杀。

喜的是在感情上屡受挫折的蔡文姬,并未受困于过往,而是用心经营第三段婚姻,否则也不会冒死救夫。

她真的放下过去了吗?

不是的。正如才女李冶在《相思怨》中所写,“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才女之心,细腻敏感,于她们而言,海水有涯,相思却无尽头。

蔡文姬忘不了曾与第一任丈夫琴瑟和弦,忘不了第二任丈夫曾在绝境中给自己温暖,但她只会把难忘珍藏在心底。

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蔡文姬

面对没有希望的爱情,蔡文姬的态度是不沉溺、不强求、拿得起就放得下。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今生不能长相厮守,来世也要再续前缘,深情至此,的确感人,蔡文姬却不会这么做。

在她看来,爱情应该给女人滋养、让女人成长,而非成为困住女人的囚笼。

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_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历史人物蔡文姬

赦免蔡文姬丈夫的死罪后,曹操问:“听说夫人家中原来有许多古籍,现在还能找到吗?”

蔡文姬遗憾摇头,说父亲留给她几千卷书,战乱后保存下来的很少,能记下的有四百余篇。

在曹操的要求下,她将这四百余篇悉数默写,竟无一处错漏。

蔡文姬被掳到匈奴长达十二年,却还能熟记如此多古籍,可见其年少时博览群书,且极为用心。

其实,蔡文姬自幼读书环境并不好。

虽然父亲是学者大儒,却因抨击时政而被流放,她跟随父亲流亡,直到权臣董卓当政,拜蔡邕为官,父女俩的生活才暂时安定。

多年流亡生涯,让蔡文姬学会了在书籍中,寻找安定感。

不难想象这样的场景:年幼的她,时而对卷长叹,时而掩卷沉思,原来自己的不安与恐惧,历史上许多人物都曾有过,如果古人能战胜这些情绪,那么她也可以。

历史人物蔡文姬_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

读书塑造了蔡文姬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可以被伤害,却不会被打败。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精神厚度,很难想象她如何熬过接踵而至的人生劫难,如何在匈奴隐忍十二年,而后又毅然归汉。

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读书都是“活水”,岁月斑驳,人事纷扰,人心难免浑浊、躁动,读书却能让心灵回归澄澈与安定。

在动乱中成长的蔡文姬,比一般人更有见识,她知道金钱和名誉都可能一朝丧尽,唯有读书是人心的长久栖息之地。

蔡文姬一生历经磨难,命运似乎有意让她哭。然而,凭着自己的见识,她终究还是笑到了最后。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入「十点读书会员」

获取一整年的超值课程礼包!

历史蔡文姬的故事_历史人物蔡文姬_蔡文姬什么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

《三国》剧照

-作者-

上一篇: 古大路、古桥、古名人、古迹......为你讲述镇前古村的故事
下一篇: “负荆请罪”故事里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结局如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