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来临之际
黄石文化名人创作了一批
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祝福新时代
主题服装秀重温历史
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具有时代特点的服装走秀和情景表演、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伴随着饱含深情的旁白朗诵,引导观众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孕育、成长、建立、发展的辉煌历程。这是孙中伟创作的主题服装秀《共和国的脚步》中的场景。
孙中伟,原黄石市政协副主席,退休后一直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多次组织策划大型文艺晚会。近日,谈及《共和国的脚步》创作灵感,孙中伟笑着说,早在一年前他就开始准备了,真正的灵感来源于一次走秀演出。“服装走秀的形式相对单一,如果能够融合音乐、朗诵、情景表演,反映革命英雄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那不就更全面了!”
灵光乍现的孙中伟迅速创作,策划案一经拿出,便与合伙人一拍即合。该项目组织我市7个艺术团体联合组排、统一策划编导,各个团队分阶段、分部完成排练任务,最后联排、彩排。目前已在我市多个文艺场馆献演。
孙中伟表示,整个故事从共和国诞生的日子开始,通过独特的舞台形式,艺术地再现中国革命的时代性场景,重温共和国一个个坚实的脚步,传承红色基因,抒发英雄主义情怀,陶冶高尚情操。
捐赠画作报党恩
古朴雅致的“偷闲堂”里,一位鹤发老人正伏案精心作画。今年82岁的刘元成是黄石老文化工作者,其作品《文人毛泽东》获“燃情岁月”北京邀请展金奖,《战地黄花》获庆祝建军7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并出版有《刘元成书画雕刻作品集》。为庆祝“两个一百年”,近年来他画了不少大幅画作,敬献给党和祖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他决定向市档案馆捐赠10幅画作。
“六十方为始”,刘元成笑着说,1998年退休后,他潜心钻研,刻苦练习绘画。书房、画室、客厅、雕塑室、陈列室……只要有桌子的地方,都摆满了他的艺术作品。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他从一位美术爱好者变成美术工作者,成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黄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刘元成大胆尝试,开创了“铅笔重彩”的新画技。在他的笔下,黄石城区、大冶、阳新等地数百张速写栩栩如生,黄石沿江全貌一幅作品近9米长……将黄石山的豪放、水的秀美、建筑的雄姿和人物的伟岸都融汇在一片赤子之心中,令人动容。
刘元成此次将要捐赠的10幅大幅铅笔重彩画作品,包括7幅伟人像和国旗、国徽、国歌。“人老了之后,感恩的心越来越强烈,要报效党恩,感谢良师益友。”他动情地说。
一幅剪纸诉衷情
“这幅作品剪得很匆忙,有点拿不出手,但也是我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心意!”18日下午,在牧羊湖社区的家里,张彩云一边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剪纸作品,一边不好意思地说道。
这幅1米多长的剪纸作品主体形象是个红灯笼,长长的灯尾呈波浪形,仿佛在风中摇曳。正中间是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下方是一排镂空的花朵,“祖国70万岁”几个大字呈扇面形状在天安门上方排列。细细观察,每个字的外围还用了细小渐变的须纹,看起来颇费功夫。
这幅老人口中“拿不出手”的作品,是她带病完成的。7月底,75岁的张彩云患病动了手术,如今仍处于康复阶段。
“之前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构思了很久,也画过底稿,但由于生病住院,一直没能完成。”张彩云说,“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希望中国越来越强大。”
张彩云是黄石特殊教育学校退休教师。刚开始,她为了让这些特殊儿童掌握一项手艺开设了一门手工课,主要教他们剪纸、做布贴画、树叶画等。因为有趣,孩子们都很喜欢上这门课。这么多年下来,她不记得创作了多少幅剪纸作品,也不知道剪坏了多少把剪刀。
记者在老人家里,看到了“四大美人”“金陵十二钗”“梅兰竹菊”各类主题剪纸,一张红纸或其他颜色的彩纸,经过剪刀这么一剪,不论是人物还是花鸟都惟妙惟肖。“最难的是人物,如果剪不好作品就是死的,没有人物的韵味。所以剪纸也是炼心,一定要静下心来,达到人与作品的合二为一。”张彩云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