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是马克沁机枪在中国的故事。中国曾经是马克沁机枪的使用大户,早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接触了解马克沁机枪这种新锐兵器。关于这段历史,有一个极其常见的说法,许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在那部伪科学纪录片《枪》里也毫不意外地重复了一遍:
说1896年李鸿章访问英国时,英方特意带他参观了马克沁公司,并观看马克沁机枪试射表演。李鸿章被哒哒哒……倾泻子弹的马克沁机枪惊得目瞪口呆,连呼“太快!太快!”,而听到马克沁机枪的价格时,又连呼“太贵!太贵!”,最终拒绝购买,让一心以为能拿下大单的马克沁公司目瞪口呆,在风中凌乱。
李鸿章肯定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但老多“爱国主义故事”黑他黑得过分了,比如有个故事为了抨击晚清闭关锁国,说李中堂孤陋寡闻,把歪果仁送给他的宠物狗吃了,把他说得跟没见过世面的村炮瓜老汉似的。
这段故事说得发人深省,痛心疾首,堂堂大清国,养得起慈禧太后,造得起颐和园,却舍不得花钱买新式机枪,派出访欧的官员居然这么短视无知,足以列入《中学生议论文论据大全》警醒后人,但很遗憾,这个故事没有几句是真的:
早在1894年末到1895年初,也就是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和李鸿章就从英国马克沁公司订购过马克沁机枪,数量分别是18挺和25挺。其中李鸿章订购的25挺中、英档案记载颇为完整,能互相印证。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清朝驻英公使龚照瑷致电李鸿章:马厂(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有现成轻机炮25挺,单价346英镑,所用枪弹每千颗150先令。
发报当天李鸿章即回电指示“尽数收买”。
四天后龚照瑷复电,已按总价14751英镑的价格买下这25挺马克沁机枪,枪弹一百万发。
此前,还是清朝驻英公使龚照瑷曾给国内发过一份《三分零三口径陆地用马克沁炮价目表》,《价目表》中显示每套枪、枪架、备件、弹带合计295英镑4先令,要比1895年正月初五订单的单价346英镑便宜。从订货时间节点、急切地要现货,甚至不惜出高价可以判断,李鸿章之所以要求“尽数收买”很可能是甲午战争急迫的形势。这25挺马克沁机枪和配套弹药于当年四月初十从英国装船发货,但此时战争已经结束,中国战败,所以这批枪根本没派上用场。
这张照片经常被误读为“李鸿章在英国实地观摩马克沁机枪试射”,并把照片中那个留胡子的中国人4认作李鸿章。其实李鸿章有山羊胡子,而且仿欧时正值夏季,与画面中人物的衣着明显不符。其实照片中的5是清朝驻英公使龚照瑷。尽管照片中并没有李鸿章,但这张照片的确是大佬云集:其中1为海勒姆·马克沁本尊,2为德国人西格蒙德·洛依(Siegmund Loewe),他是路德维希·洛依(Ludwig Loewe)的弟弟,而路德维希·洛依公司就是后来德国DMW公司的前身之一。3为阿尔伯特·维克斯(Albert Vickers),英国维克斯公司的老总。5为翻译龚心湛,他是龚照瑷的堂侄。
从这段历史可看出,清廷的备战工作做得很差,等战争爆发了才急不可耐求购武器,为此不得不承受更高的价格,而且等军火买到手,辗转送到国内,战争早已结束,局面已无可挽回。这种短视行为根源是清廷体制腐败落后,不是李鸿章一句“太贵”拒购导致,更何况李鸿章没有嫌贵拒购,相反急不可耐地要买。这种把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化到某个大人物灵机一动,或者是一失足千古恨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非常幼稚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偏偏因为“小故事大道理”被一再引用,误导性极大。
那么,李鸿章到底有没有对着马克沁机枪感叹“太贵”呢?根据海勒姆·马克沁本人回忆录里单方面的记载,似乎……是有的。
1896年8月2日(光绪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李鸿章带领的清政府外交使团出访英国,8月13日,李一行人来到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参观,并观看了马克沁机枪试射。马克沁公司对李鸿章一行的接待规格很高,特意安排了三挺.303英寸马克沁机枪(很可能是1889“世界标准型”)和一门37mm马克沁“砰砰”炮(中方文献记载“炮门径英度一寸半”)进行试射表演。
37mm马克沁“砰砰”炮,李鸿章可能对着这东西说了句“太快,太贵”。
按照马克沁回忆录的记载,李鸿章看得很认真,还详细询问了马克沁机枪以及“砰砰”炮的射速,并当场掐表验证。当有人告诉他,那门“砰砰”炮每分钟射速400发,每发炮弹售价6先令6便士时,李鸿章感叹“这炮对大清来说太快了(每分钟打掉130英镑,的确是英镑发射器)”。也许这就是李鸿章感叹“太快,太贵”的出处,但后面的“拒购马克沁机枪,让英国人目瞪口呆在风中凌乱”就完全是为了“小故事大道理”,胡乱杜撰了。
—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