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厅南端的议会广场西沿和北沿,矗立有数个人物塑像。他们中有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 林肯、南非前总统纳尔逊. 曼德拉、印度的圣雄甘地,以及数个英国的前政治家。他们都呈常见的正常站立姿势或辅以标志性手势。但广场路口处有一尊塑像,姿态与“众”不同。
他,体型偏胖,裹着风衣,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向着“大本钟”走去。不看正面,你知道他是谁吗?——有意思的是,多数与笔者年龄相近的人不看其正面也知道或可猜到,他就是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 丘吉尔(Winston L.S.Churchill)。他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挽救英国于危亡之中而深受英国人民爱戴。在2002年BBC组织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公开评选中,他名列第一。
之所以不看他的正面像也知道他是谁,是因为长久以来他就是以这样的身形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人们熟知具有这一身形的这位伟大人物的超凡气质、意志和能力。就这一尊塑像而言,丘吉尔的身躯姿态展现了在国家处境犹如风雪交加之时,他作为政治领袖所具有的坚毅和果敢。
《采撷》一书登了这尊塑像的完整正面照。现我们将塑像正面的上半部放大一些看。
笔者拍照时正逢秋风小雨,这恰映照丘吉尔彼时的心情,反映在脸部表情上,他的眉目、嘴角及面部肌肉,都鲜明展现了他压力在身、坚定向前、必夺胜利的意志。
这尊青铜塑像高18英尺、重达1.5吨,完成于丘吉尔逝世8年多后的1973年11月。如果丘吉尔在世也许它不会出现。因为有说,二次大战结束后,也有说他退任首相后,议会拟通过一个提案,塑造一尊丘吉尔的铜像置于公园,供众人景仰。丘吉尔听说后回绝道:“多谢大家好意。我怕鸟在我的铜像上拉屎,所以免了吧。”此事遂被搁下。
它表明丘吉尔比较重视他的公共形像,其中包括照片、绘画和雕塑。
从照片来讲,丘吉尔的常见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他微笑面对相机,一手做象征胜利的“V”字母状。此时的他或带礼帽或光着头,嘴含着或手夹着大雪茄。另一个形象就是有名的“怒吼的雄狮”照。这张极具时代象征性的照片,被丘吉尔本人、家人和全世界向往战争胜利的人们所喜爱。
这张照片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它被拍于1941年丘吉尔访问加拿大期间。摄影师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起先还为已在摄影机前点上了一支雪茄的丘吉尔递上烟灰盒。但在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之后,他“鬼使神差一般,淡然地走上前去,一言不发就把雪茄从丘吉尔先生愕然张开的嘴里抽了出来”,卡什事后回忆道。“丘吉尔看上去瞬间狂怒了,感觉马上就要把我生吞活剥一般。一瞬间我意识到,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那一刻。”卡什即时按下快门,镜头闪动,拍照成功。拍照还没结束,丘吉尔已经原谅了这位大胆的摄影师。他还笑着对卡什说:“你很在行啊,懂得如何让一只怒吼的雄狮站稳。”——丘吉尔一句话把自己也表扬了。
卡什照片出来后即在当周的美国《星期六晚报》以《怒吼的雄狮》(The Roaring Lion)为名刊出并附上丘吉尔的演讲稿。美英各大报纸随后转载。由于这张照片对战时同盟国及所有反法西斯国家人民同仇敌忾,战胜敌人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鼓舞信心的作用,它成了丘吉尔的经典形象。这张照片上丘吉尔头像后来还被印在了5英镑纸币上。此后以这张照片中人物的姿态、表情为蓝本,产生了多种丘吉尔的塑像。下面这张就是竖立在议会下院门口的一尊丘吉尔塑像照片。
从丘吉尔人物画像讲,这里面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似乎涉及肖像画画家,特别是为政治人物作画的画家,究竟应真实记录所谓眼前所见,还是应在纪实的同时注意反映出所画人物的历史特征这样一个问题。
1954年秋,英国议会决定委派已有相当名气的画家格雷厄姆. 萨瑟兰(GrahamSutherland)为丘吉尔画一幅肖像画,作为议会的礼物在丘吉尔80大寿时赠送给他。丘吉尔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此意正和其时。
萨瑟兰心中惴惴,然又无法抗拒“为有史以来最伟大首相作画”这一美差的诱惑,遂受命作画。萨瑟兰回忆道,在9月的一天早上,他第一次去丘吉尔家,略感紧张地等在丘吉尔书盈四壁的大书房中。不久,他“在门边先看见了一只鼻子,鼻子,先于那张著名的脸出现了。丘吉尔本人随后现身。他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浑圆、更苍老,双颊红润,突出的双下巴挂在脸上。丘吉尔伸出一只肉乎乎的手,老男孩眼里闪烁着愉悦的光芒”。“你打算把我画成什么样子?斗牛犬还是小天使?”丘吉尔向画家抛出了问题,并似乎自顾自地限定了选项。萨瑟兰极力平息着内心的紧张,慎之又慎地答道:“这完全取决于您如何向我展现你自己。”……。下面的故事,长达近两个月的作画过程,无需细讲了。读者应已可从上面的简短文字感觉到滑稽的事情将要发生。
丘吉尔此时已80岁高龄,他对自己的历史功绩充满自豪,他将在明年(1955年)辞去首相一职。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有相当造诣的画家,他很希望也很自然地想到,这幅将长久挂在英国议会显著位置的画像,应能充分反映他的精气神,应能折射出他曾在英国政坛的历史定位,应能对英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产生当有的影响。画作写实与体现出上述内涵应是完全可以一致的。他觉得萨瑟兰对此应有与他相同的想法。他因此对萨瑟兰的画笔充满了信任与期望。
萨瑟兰何曾不想就此创作出一个流芳后世的巨作呢?但他显然没有对他将为之作画的这个人物有深刻了解,没有对这个人在过去近20年带领英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有全面理解,因此也没有对议员们尊敬爱戴丘吉尔,一致同意为他画像的愿望有深刻体会。他拘泥于描述画家眼前之所见的做法,显得既傲慢又幼稚。没有哪一位肖像画家是这么做的。结果是他使创作这幅画作的意义完全丧失了。
我们看一下萨瑟兰画作的中间稿和最终作品。
* 翻拍于《英国面孔:从肖像画看历史》
11月30日,祝寿典礼在威斯敏斯特大厅举行。仪式规模之盛大完全不亚于一年多前的女王登基典礼。在此前10天,丘吉尔和家人已看过画作,极为失望。他遂提出典礼上取消赠画这一环节。委员会急忙上门做工作,列举诸多理由说不能取消,……。萨瑟兰闻知丘吉尔对画作的看法顿时慌了手脚,但已没有办法。典礼举行时,他也到场,坐在丘吉尔后面,十分尴尬,倍受煎熬。电视片《英国的面孔》完整记录了典礼当场的实况。当盖在画作上面的绒布被揭开的一刹那,全场一片噪声,有惊呼、有嘘叫,还有大笑。萨瑟兰象被钉在了椅子上似的,成为了人们嘲讽的对象。丘吉尔慢慢站起身来,走到麦克风前,戴上花镜,掏出讲稿,致谢辞。…….。
在之后一个多星期里,丘吉尔对每一个他遇到的人都说他是如何痛恨这幅画,说他被画成了“恶心又残忍的怪兽”。没多久,这幅画就被丘吉尔责成秘书拿去烧掉了。
前面讲到,有说丘吉尔退任首相后,议会拟通过一个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置于公园,丘吉尔听说后以怕鸟拉屎为由回绝了。看了上面的故事,读者应可更近一步理解丘吉尔对竖铜像的那种担心了。
上述故事表明,以任一种固定形式(雕塑、画作、照片)表现政治人物形象,所展现的应当是他被浓缩的一生,应当是他被典型化了的、能显现那一段历史的一个形象。
影视作品则不同。影视作品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可供演员在其间表演,从而能较全面地向观众展现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和形象。不久前(2017年),英国出品了一部电影《至暗时刻》(DarkestHour)。影片讲的是丘吉尔自1940年5月被乔治六世国王任命为首相后,领导英国坚决抗击德国侵略,最终与美国等国家一起,一步步走出危困、走向战争胜利的故事。丘吉尔那种生活中幽默、随性,但睿智、聪明,有激情和魅力,意志坚定、勇敢,性格坦率、真诚等个人特点在影片中都得到了全面生动的展现。
知道是谁在影片中扮演胖胖的丘吉尔吗?英国演员加里. 奥德曼(Gary Oldman)。他在《这个杀手不太冷》影片中扮演的是那个瘦瘦的冷血警察史丹菲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