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王姓: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王姓: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王姓: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据《通志·氏族略》:“殷王子比干后亦日王姓。”王姓人口将近一亿,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六位,约占全国人El总数的7.25%。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

王姓: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据《通志·氏族略》:“殷王子比干后亦日王姓。”王姓人口将近一亿,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六位,约占全国人El总数的7.25%。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自汉代以来,王姓为著名望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百家姓》与《通志·氏族略》记载,“殷王子比干后亦日王氏。” 《广韵》中曰:“东莱之王,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日王氏。”即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姓。东莱今山东龙口市(黄县)的古称。商末建莱国,史称:东莱古国。秦设齐郡。

3、出自姬姓,以爵为氏,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后代子孙与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

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姓。又河东猗氏有王姓,周平王太子孙赤之后,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以王为姓,是为山西王姓。“太原衍派”是王姓最大的支派,因此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称。

4、先秦时帝王子孙称王子、王孙。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他们的后人便有以王为姓的,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姓。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姓。由复姓简化而来,如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等。如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旧王”等。

6、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据《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如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姓,亦改为王姓。又如,古高丽国君有王姓。又如,西钳耳族有王姓。此外,女真族、契丹族、匈奴族、鲜卑族、羌族钳耳氏等胡人都有赐姓王的。元朝由蒙古族人改姓王也流传至今。

由于王姓有诸多家族,来源多,所以衍派众多,就现所知的约有200多个。

二、得姓始祖:

1、据史志记载, “太原王氏”的始祖乃周灵王太子晋,也称为子乔。太子晋,字子乔,时称“王子晋”,又称他叫“王子乔”,王氏遂由此演绎发展而为姓。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2、王子成父。王子成父,姬名森,周襄王九年戊寅生,继承父爵仕齐莱为成父,因护国有功,并被周定王赐姓王氏,成为琅琊王姓开族始祖。王姓始别姬为“王”,自成父始。事载三国魏《王基碑》及唐韩愈《任仲舒神道碑》,并见《春秋》、《佐传·文公十一年》。其后人由山东迁居洛阳后分琅琊、太原。

三、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即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海南、四川等地。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姓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八,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占百分之四点五,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

四、王姓入闽

1、东晋时期人闽。东晋宰相王导的从弟王彬到建安任职,遂由琅琊迁入福建,后被谥为肃侯。他的后嗣众多,有部分定居于龙溪。

2、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奉旨人闽平定“啸乱”。陈政父子率官兵五十八姓共8000多人人闽,其“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其中有王华、王佑甫等三位王姓军校。陈元光建立漳州后,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华奉命驻守闽中,并从此定居繁衍子孙,其裔今居何处,有待考查。世称之为“固始世代”。

3、唐僖宗时,战乱,河南固始人、太子晋四十九代孙王审潮、王审知、王审邽随王绪提兵人闽,开疆辟土,又有一些王姓族人随其人闽。太原王姓一脉复显海疆,审知公被尊为“王姓闽台祖”,世称之为“闽台世代”。 “三王”兄弟被尊奉为闽王的开山始祖,实属琅琊衍派。王潮墓在福建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凤旗山东麓,具有“东龙(盘龙山)、西虎(王虎山)、后旗(凤旗山)、前鼓(鼓山)”胜概,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王姓三兄弟随光州刺史王绪起兵人闽。兵至南安,因王绪性暴,惹犯众怒,众乃囚杀王绪,拥王审潮为首领。王审潮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率兵攻泉州,越年克泉。旋而福建观察使陈岩招降了王姓兄弟,并上奏朝廷,任命王审潮为威节度使、泉州刺史。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逝,陈岩内弟范晖窃位,割据福州。王潮出兵伐之,攻克福州,闽省全部归附。昭宗加封王审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州刺史。而其弟王审邦继任为泉州刺史。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王审潮病逝于福州,王审知继任。迨唐亡,朱温建国(史称后梁)称帝,乃于开平元年(907年)封王审知为“闽王”。及后梁亡,李存勖(史称后唐)称帝,同光元年封王审知为“扶王匡国翼佐功臣”。迨同光三年,王审知病逝。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王延均、王延曦、王延政,俱先后称帝,至闽王天德三年亦为南唐保大元年(945年),为南唐李臻所归并。 “王姓三兄弟”既绩显于闽,又传裔于闽。而衍传漳州诸邑的王姓,则多为王审知的长子延翰、第四子延政的后裔。如竹塔的王姓,尊王延翰为二世祖。而莆中王姓,则尊王延政为二世祖。

《晋江凤头王氏族谱》 (乾隆始修本)载:今晋江城东镇凤屿村王姓以唐末王审知为人闽始祖,明洪武十年(1377年),第二十二世王宾和始迁居凤里。《峣阳开闽王氏族谶载:今安溪西坪镇西部的蛲阳,为当地大姓,其先祖上溯唐末人闽的王审潮、王审知。入居安溪的始祖王佛生,原居福建府长乐县,为防倭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与弟王兴祖迁居安溪崇信里屯种,“四传’’后王毅庵迁居蛲阳。《台湾通志·氏族篇》收录的台北县板桥镇《王氏族谱》云:“三十四世晔为光州定城令,因家于固始。哗曾孙日恁,三子日审潮、审邦、审知,兄弟有检,王绪辟为军正,以副前锋提兵人汀、漳,遂有闽、泉之地,而审邦之曾孙早哗,又分居泉之西南隅船方巷。”《金瓯王氏五柱敦项公派家谱》载:今晋江东石镇金瓯(山前)王姓,出于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之后,也推武肃王王审知为人闽始祖。元末自卢州(今合肥)南下福建的“三省名宦”——王翰的裔孙等,考其根源,都追溯于山西太原,成为福建王姓主流,可称为“福建王姓出太原”了。

4、南北朝时期(479-502年),王坛自中原渡江人闽,后裔留居福建,是否传衍漳州未详。

5、北宋末朝廷南迁,北方藉民为避战乱,大量南迁,有部分进入福建,其中亦不乏王姓;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江南各省大量人口逃人福建,亦有王姓。北宋天圣年间王承邦于由江西南昌迁福建汀州宁化安远洋。南宋嘉宝年间王伯一郎从江西吉安移居长汀开基,为人汀州始祖之一。

6、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贤,于南宋末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后移居北坊溪美社,传衍溪尾、许坑社,分衍东园新林新圩等社。

7、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庐州王翰随福建行省平章燕镇闽,辟为平章从事,改福州路治中,累迁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至正二十九年调任福建省参知政事,时元朝已将危亡,王翰遂寓居晋江沙堤碧山下。

五、迁居台湾

开闽王姓后裔迁居台湾,据新加坡《王氏宗谱总系谶记载:明代即有,台湾的王姓主要源于福建,尤其是泉州与漳州地区。人台绝大部分属三王派下裔孙。据《武肃王世谱》记载:自王审之二十一世孙“万良公以下,子孙蕃殖”,族人由南安象运黄田迁居台湾梧栖镇永宁庄,两地谱系相连。台北淡水《王氏支谱》记载,王审知三十六世、三十七世裔孙均有由泉州迁居台北者。三十八世爱纯公,“赏戴蓝翎,督造台北城,为母请竖节孝坊,建节孝祠”。新加坡《王氏宗谱忠懿王支下人物》记载:“渡台先贤王世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人,“忠懿王审知之后”。王世杰随郑成功入台,于明郑末期为台湾北部新竹区“垦田令”,招募泉州府各县乡民人台开垦农田。其后至清嘉庆年间,有名儒王士俊;士俊之后有进士王克捷,作《台湾赋》,洋洋数千言,传诵至今。台湾有关族谱记载,王审邦有一支后裔王烨,常住泉州西南的船方巷,这支王姓后来迁居台湾,蕃衍成为大族。“忠懿王支下人物”并记有“明郑顾问王忠孝”,也为人台较早者,泉州惠安沙格乡人,入台时受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厚遇,传播儒教文化,著《孝经解》、《赐经测略》、《四书录语》,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发台湾有贡献。王忠孝侄孙王璋,字昂伯,长住台湾凤山,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王璋以台湾(时属福建的府建制)生员的身份来福州应试,中选第六名举人,为台湾府第一个举人,子孙繁衍甚多。沙格原属惠安,今划归泉港区。沙格王姓与凤山王姓同属“琅琊衍派”,同为王忠孝族亲。还有“台湾名将王得录”,为台湾安宁,戎战一生。有泉州府同安府人王世杰,在台新竹开垦拓荒有功绩,后发展有王永庆、王金平家族等。

琅琊王懿忠之后王前溪,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从宁化县石壁村移来秀篆村定居,成为王姓始祖,其子王先益,过嗣当地游家,改姓游,铸铁为生。过继后游姓子孙繁衍散居秀篆的龙潭、龙溪、北坑、拱涯洋、安美等村。其中五代孙有人跟随俞大猷抗倭,立下战功。俞大猷赐他“四勇奇勋”匾额,遂建龙潭家庙,八代孙游延院跟随郑经居台,其子游一涵也居台湾繁衍子孙。而原来王姓自先益出嗣后,人丁衰微,所以居台十三代孙游祖送又回继王姓为嗣,使王姓人丁再度兴旺。这样,福建诏安和宜兰、桃源的龙潭家庙便成了王、游二姓共同家庙,家庙大门灯笼两面分别写着“王,,和“游”,都以“盛衍堂”为祖祠。明末清初,秀篆王、游两姓很多人参加郑成功的抗清队伍,赶走荷兰侵略者,据守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后,一部分人居留台湾,建基立业。在台北、桃园一带垦荒拓土,有的随吴沙开发三貂岭(今台北项寥乡)、噶玛兰平原(今宜兰)。

清康熙年间,福建省东山县坑北村九代孙王养仔考中武举人当官,带领一批族人跟随官员福康安到台湾,在淡水开基立世,子孙繁衍至嘉义等地。乾隆年间,十三代孙王冠仔又随带一批族亲往台湾建业。同治年间王马体也同王姓乡亲在台北开辟一个村庄,称作田中央。两岸族亲昭穆相同,即辈序均用“厚礼私仁衙,太宗百岁齐;公阳开天地,状元宰相家”。两岸族亲保持相同民俗,每年二月初二El和八月初二日举行春秋二祭。王马体在台北发家后,回乡在坑北村建造房子,人称“台湾厝”,成为坑北村和田中央同根同源的见证。

福建省南靖县梅林乡天岭山中卦山村王维岳家族的族谱记载到台湾开族有九代孙王仕政、十一代孙王天佑、十二代王成生、十三代王位和王养、王使、王回、王锦四兄弟、十四代王定子、十七代王秀坤等人,清代迁居台主要分布台北市的仕林、板桥、大稻埕,台南的牛埔仔庄,嘉义的小梅村等地,按祖籍地不同房头,分为伯戎派和法嵩派。

清中叶惠安洛阳街南山衍派大房王清池渡海台湾,先在高雄定居后,扩展到台南各地,人口众多,两地宗亲时有来往。洛阳街繁衍后又分两个支派:一日“南山衍派”,一日“仕旦衍派”。两派均有后裔由此移居省内外并播迁台湾。

六、郡望堂号

1、郡望

《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琊(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琊王姓尤为著名。闽台王姓多奉“开闽世胄”,多来自“琅琊衍派”和“太原衍派”等等。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一支王姓,始祖为周灵王太子。王姓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姓、赵郡李姓、清河崔姓、博陵崔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姓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胶南一带。琅琊,亦作“琅邪”。琅琊郡初为春秋时期的齐国琅琊邑。琅琊王姓家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琅琊王姓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姓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此支王姓,出自虞舜妫姓王姓。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姓,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姓,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新野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姓,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姓,其开基始祖为妫氏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姓,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2、堂号

王姓堂号众多,其中“三槐”、“槐阴’’较闻名。

七、历史名人

王倪,啮缺的老师,伏羲和黄帝曾与王倪论道。

王诩(鬼谷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军庠的创始人,纵横家的鼻祖。

王龁,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长平之战中担任初期和后期的秦军统帅。

王绾,战国末年,秦国的丞相。

王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秦大将军,与其子王贲为秦灭六国战争中的最高功臣。被尊为秦始皇“帝师”。

王贲,王翦之子,秦代名将,与其父同为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温泉镇)人,官至博士谏大夫。班固把王吉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齐,汉代的园公、绮里季等、夏黄公等,即墨九贤之一。

王陵,西汉初大臣。今江苏沛县西人,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著名哲学家。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lJ-肃镇原县)人,东汉著名思想家。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司徒、尚书令。用美人计和连环计杀掉乱臣董卓。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有谋略,是蜀汉后期名将。

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人,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

王溶,字士治,弘农湖县人,西晋著名军事家,曾指挥伐吴的战争,大胜。

王叔和,名熙,山东邹城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王祥,字休征,祖籍琅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 “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王戎,字溶冲,祖籍琅琊临沂。西晋名士, “竹林七贤”之一。

王导,东晋临沂人,字茂弘,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出将入相,朝野号称“仲父”。

王虞,字世将,琅琊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大书法家。因对书法方面的至高造诣,被誉为“书圣”。

王徽之,字子猷,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

王献之,字子敬,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书法家、诗人,生于会稽(今浙兴),王羲之第七子。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王殉,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晋代书法家。

王僧虔,字简穆,琅琊临沂人,仕宋、齐两朝,书法家,官至尚书令。

王猛,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曾经被苻坚等时人誉为诸葛亮式的人物。

在《中国人史纲》中列出“中国六大丞相”为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

王通,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代大儒,卒谥“文中子”。

王勃,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诗文与于龙齐名,并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王之涣,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王冰,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著名医学家。

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著名数学家,著作褥古算鳓。

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姓先祖,家有资财,乐善好施。

王全斌,五代至北宋初将领。并州太原人。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

王建,前蜀皇帝,庙号“高祖”。

王审潮(846—898年),原名王潮,字信夫,亦作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任固始县史。中和五年随王绪转战福建,遂发动兵变,被推为全军主帅。乾宁三年,王潮升威武军节度使。翌年卒,追封秦国公,谥广武王。被不少福建、台湾王姓家族奉为始祖。

王审邦,字信都,随兄潮公奉母人闽,任泉州刺史,加俭校司徒。好儒学,善吏治。唐天佑元年(904年)卒,追封开国侯,谥武肃王。

王审知(862—925年),闽国皇帝,庙号闽太祖皇帝。字信通,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崛起于陇亩之间,文武兼备,被尊为开闽第一人。自光启元年人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谥忠懿王。

王彦章,五代后梁著名将领,字贤明,寿张人。五代时期有两人最勇猛,“打虎李存孝,铁枪王彦章。”宋代欧阳修为其作“忠勇校骑”《王太师画像记碑》。

王旦,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官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梁启超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书中称六大政治家的是: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

王回,字景深,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进士及第,宋代监察御史、诗人。有(仗集》,未流传于世。

王捷,宋代汀州人,也是汀州最早一位有全国影响的人物。据《渑水燕谈录》记载说他炼出了金子, “常以药金银献上,以助国费”,于是大家都称他烧金先生,也有人称他富国先生。

王诜,字晋卿,北宋太原(今属山西)人,中国古代著名画家。

王重阳,北宋人,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约,元代名臣,字彦博,赠文定公、梁国公,累官仁宗帝儒师、太子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贤大学士、官荣禄大夫。工文辞,精蒙语,世称元初“鸿笔”。

王实甫,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戏曲伟大戏剧家,《西厢记》的作者。

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

王冕,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外史等。

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朝著名画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褒,明诗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中美。历瑞州、长沙教授,转永丰知县。永乐中,召人与修俅乐大典)),授汉府纪善。博涉群书,诗颇闻名,与林鸿等号称“闽中十子”。有《养静斋集》。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洪武年间人宫为宦官。他同郑和一起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慎中,明散文家,字思道,号南江、遵岩,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旋改礼部祠祭司,终河南参政。后因忤尚书夏言落职。乃致力于古文,先宗秦汉,后崇唐宋,自成一家,与唐顺之齐名,时有“王唐”之称,为明代文坛之“唐宋派”主要代表人物。著作有《遵岩先生集》。

王名世,明代人,字史可,号翼宇。武科三元及第,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三绝”。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书法与董其昌齐名。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历算学家,精通天文地理。

王士祯,原名士稹,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

王夫之,字而农,号浸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圆冢。于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南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乾隆二十五年一甲探花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工诗、书,书法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

王大海,清海外旅行家。福建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字碧卿,高宗乾隆四十八年泛海至爪哇,前后侨居约达八年之久,游踪几乎遍及北岸诸港。著有《海鸟逸志》、《洪余诗钞》。

王 鼎,字定九,号省匡,陕西蒲城西街达仁巷人,清朝著名水利专家,曾任道光皇帝老师、军机大臣、林则徐老师,因反对朝廷重用琦善而死谏。

上一篇: 布达拉宫的历史背景资料
下一篇: 眉州:夜来幽梦忽还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