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天下第一桥》
解读黄河之上的历史与人性
王润博
考察兰州府志与记载黄河铁桥的有关文献资料,在近代甘肃工业创建和兴办的时期,兰州的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颇值得一说。
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黄河铁桥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为斯墩五孔桥,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的钢桁架体系,有竖向钢架再加上斜撑竿件,构成一个框架清晰而又有韵味的大桥立面,它是在晚清那个国运衰败、列强横行、革命暴动风起云涌、实行“新政”、举办实业的历史背景下,一场历时三年的建桥工程,在贫困落后的西北兰州迈开了艰难而伟大的步伐,最终于1909年建成启用。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桥”,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州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史上兰州市、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它也是近代甘肃认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一项硕果,它便利了西北和内地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政治、文化及经济贸易的发展,它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陇右纪实录》史料
有关记载兰州黄河铁桥修建过程的第一手原始档案,包括“筹建案”、“运输案”、“施工案”、“外事案”、“褒奖案”等7部分组成,计45卷,包括《陇右纪实录》等相关史料,至今完好地收藏于甘肃省档案馆。据悉,黄河铁桥修建之前,过往黄河只能靠冰桥、浮桥、羊皮筏子以通往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德商泰来洋行驻天津经理喀佑斯自天津来兰州旅游,时逢彭英甲以兰州道之名举办洋务、大兴“新政”之际,双方遂议建桥之事,以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反复商议,最终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一日(1906年10月28日)正式签订了《保修兰州黄河铁桥合同》。其中规定:“黄河两岸均是石岸,修盖铁桥须长过南北两岸石岸。南岸至北岸共长700尺左右,然铁桥尺寸不必拘定,务必长过两岸石岸,修得便于上下行人、往来车马。保固八十年限期之内,不准有丝毫差错。最要者,不准偷工减料,违者认罚。”
话剧《天下第一桥》剧照
“生者要有追求,死者要有意义……”2012年6月,由甘肃省话剧院打造的话剧《天下第一桥》在人民剧院上演,揭开了兰州百年黄河铁桥波澜壮阔的修建历史。
话剧《天下第一桥》的创作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据悉,甘肃省话剧院在经历了事业单位转企的阵痛之后,面临多方压力,比如人员流失、剧作创新、寻找资金、打开市场等等,在转企改制配套政策尚未落实的困难情况下,在时任话剧院院长的朱衡老师带领院团决定自筹资金打造一部以兰州百年黄河铁桥修建历史为主题的大型话剧,旨在展现中国近现代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甘肃省话剧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采访工作,深入了解了黄河铁桥的历史背景和修建过程。同时,剧作家们还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以确保剧情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部话剧的历史背景和主题鲜明而深刻。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兰州,当时黄河冲垮了在风雨飘摇中服役了500年的兰州镇远浮桥,苍生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任洋务总局总办的彭英甲请德国泰来洋行承建,在黄河上造一座铁桥。为完成铁桥的修建,彭英甲顶住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历经近3年,终于建成了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成就了一番造福于民、功垂千秋的伟业。
话剧《天下第一桥》彭英甲剧照(朱衡饰)
在剧本创作方面,值得分析的是话剧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剧作家王元平以黄河铁桥的修建为主线,通过刻画主角彭英甲,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他深知黄河铁桥的重要性,不仅对于当时的国家建设,而且对于兰州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他顶住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坚持完成铁桥的修建,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远见卓识。剧中他的师生、父女、母子、官民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的痛苦取舍和身陷囹圄的情节,都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不易。
此外,话剧的舞美设计和创意也是非常出彩。断桥、将军柱、羊皮筏子、乌云蔽日、滔滔黄河、暴雨倾盆、衙门内的雕梁画栋、桌椅门窗、角色服饰等道具,都颇具历史沧桑感和大西北兰州的地域文化色彩。演员用颇浓的京兰腔表白的喝灰豆子、甜醅子、吃牛肉面、抽水烟等道白,更是让浓郁的兰州文化得到了饱满的体现。这些舞美设计和创意与剧情主题紧密结合,营造出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形象,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
最后,这部话剧的艺术表现力也是非常生动的。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精湛,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他们的表演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生命力量。
总的来说,《天下第一桥》这部话剧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该话剧以其深邃的历史背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表演艺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兰州百年黄河铁桥修建历史的画卷。它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现代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还通过细腻入微的人性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在艰难困苦中,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如今,这座始建于百年前的铁桥像一位世纪老人,走过漫长风雨历程,见证兰州的风雨沧桑变迁,依旧神采奕奕,成为当今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上最靓丽的一道古建筑风景。
【作者简介】
王润博,女,毕业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国际传播专业,曾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中心站任财经编导/记者,在新华网甘肃分社、甘肃日报集团每日甘肃网任新闻记者;现任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专职教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省委宣传部舆情监督员,并兼任中国新闻社、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社、中国兰州网等多家媒体特约记者、通讯员。现居甘肃兰州市。
《阅翰》读者多为海内外名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