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偶像是李白,有诗赞之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而李白的偶像是谢安。
谢安,字安石,李白曾豪迈地写到“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只要起用隐居东山的谢安石,一定为君在谈笑之间扫尽胡沙!
李白常常自比谢安来言志。
谢安是东晋名士,魏晋风骨的代表人物,后人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他年轻时潇洒任性,隐居东山,四十岁出仕,维护国家稳定,打赢淝水之战,为东晋王朝的延续立下不世之功,常用的成语“东山再起”指的就是谢安。
李白作为谢安的“迷弟”,曾三次登临东山探幽思贤,杜甫也曾写诗赞颂,古往今来有400多位诗人游览吟唱,让东山这个地方至今诗意绵邈。
那么谢安是如何东山再起的?东山又指的是哪座山?
1.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乌衣巷》,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场景:
在东晋的首都建康(今南京)城,有一条秦淮河;
在秦淮河上,有一座朱雀桥;
离朱雀桥不远,有一条车马填咽的街巷,名叫乌衣巷;
在乌衣巷中,曾经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些显赫的家族,其中最显赫的莫过于王氏和谢氏两家了。
谢氏作为东晋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发达于谢安的祖父谢衡,谢衡因为精通儒学,博物多闻,被晋武帝赏识,做过国子祭酒、太子少傅、太常卿等职。谢衡有两个儿子,谢鲲和谢裒(póu),也都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谢裒就是谢安的父亲了,谢裒娶了五位夫人,生了六个儿子,分别是谢奕、谢据、谢安、谢万、谢石和谢铁。东晋建立三年后,谢安在江南之地出生,他是谢裒的第三个儿子。
谢安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僚世家,继承了长辈们强大的基因,人聪明,又长得帅,4岁的时候就被人们夸赞“风神秀彻”,长大后出落的一表人才,书法家王献之对他的评语:“潇洒。”“潇洒”之语,就是由此而来,最早就是用来形容谢安。
谢安成了东晋的“全民偶像”,有很多的粉丝,一举一动都被模仿。
谢安有一个同乡,在广东那边做官,后来被辞退,只能收拾行李回家。路过京城建康(今南京)时,去拜访好友谢安。
谢安问他:“你回家的路费够吗?
同乡答:“没事,我这还有5万把蒲扇,我准备卖掉赚点路费。”
谢安见他快吃土了,便借来一把蒲扇,成天摆弄在手。结果人们看到后,竞相购买,纷纷效仿,蒲扇成了爆款,大卖!
谢安不仅长得帅,口才也好,他擅长清谈,十八九岁的时候,去拜访名士王濛,两人虽然年纪差了二十多岁,却谈得十分投机。王濛夸他“向客舋舋(xìn),为来逼人”,就是说这小子的口才真棒!
由于家世显赫,又名声在外,谢安长大以后,官府纷纷征召他做官。
谢安20岁的时候,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负责府上来往的信件和文书,这对谢安来说小菜一碟,但是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晋书·谢安传》
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邀请,庾冰是皇亲贵胄,谢安不好意思再拒绝,勉强赴召,但只过了一个多月又辞官回家。
扬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晋书·谢安传》
谢安二十七岁时,吏部尚书范汪推举他当吏部郎,吏部郎是吏部尚书手下最有实权的官职,这是一个肥缺,但是谢安毫不动心,写了封信给拒绝了。
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晋书·谢安传》
所以谢安做官的机会非常多,可他一直不想干,这曾激起了不少朝廷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奏报朝廷,说像谢安这样狂悖,不肯替国家出力,应以终身不再录用作为惩罚。
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晋书·谢安传》
然而谢安听后却不屑一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做官的大门对他敞开着,但是谢安似乎不愿入仕,他更愿意过闲散的日子,追求精神的自由。
那时,谢安年轻气盛,家境又富足,他不想受那案牍之累,把青春年华用来纵情山水。
谢安在风景秀丽的会稽东山(今浙江绍兴上虞上浦,曹娥江东岸),选择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宅院来隐居。
这座宅院的前面有盈盈青草,后面有层峦叠嶂,不远处还建有两处亭堂,一座名为“白云”,一座名为“明月”,这些地点现在已不复存在了。谢安在东山,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光景,也是他最好的一段青春年华。
谢安写过一首《与王胡之诗》,描述了他每天在东山的日常生活:
朝乐朗日,啸歌丘林;
夕玩望舒,入室鸣琴。
五弦清激,南风披襟;
醇醪淬虑,微言洗心。
每天早晨晒着暖阳,在山林中吟啸放歌;晚上赏着明月,回到屋子里弹古琴。琴声清丽,微风吹拂着衣裳,再饮上一杯美酒,感悟一下微妙的玄理。这样惬意的生活,他自然不愿离开东山这片乐土。
在谢安一生中,四十岁以前隐居的那一段日子,是过得非常快乐逍遥的。
那段隐居时光,谢安广结天下名士,放浪于东部的名胜之地,游山玩水,饮酒作赋为乐,他的朋友圈全是大咖。
当时大书法家王羲之任职会稽(今绍兴),与谢安隐居的地方距离很近,他们二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你来我往,成为知心好友。后来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还嫁给了王羲之二公子王凝之。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支遁等41人,相聚于兰亭,他们觥筹交错,曲水流觞,与会者临流赋诗。结果,王羲之把这些诗汇集成册,一共成诗37首,称为《兰亭集》。
谢安借着酒兴,也成诗两首,一首四言: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 凝泉散流。
在众人的喝彩声中,谢安又贡献了一首五言: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醪陶丹府,,兀若游义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2.
谢安陶醉在山水之美中,这里恬静、逍遥、自由,没有政坛上的劳累。
虽然谢安隐居在东山,身不在江湖,但是江湖中一直有他的传说。那些士大夫们常说:“谢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不出山,天下的黎民百姓怎么办呢?
他的妻子刘氏,看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像是哥哥谢尚、谢奕,甚至四弟谢万都已经都位高权重,只有谢安还在游玩,曾对谢安说:“夫君难道不应当像他们一样吗?”
谢安掩鼻答道:“只怕难免吧。”
安妻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晋书·谢安传》
他虽隐居东山,对时政并不是漠不关心,也许他只是审时度势,知道出山在所难免。
不管如何,终于,谢安到底出山了。
隐居东山十数年,朝廷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家族中的两位哥哥谢尚、谢奕先后病死,四弟谢万也因北伐决策失误,兵败被罢官,不久后也病逝。
此时谢家在政治舞台上,几乎再没有可以支撑的力量。谢安为家族考虑,这才决定步入仕途。因为此前谢安一直隐居东山,故人们将谢安出来做官的这段经历,称为“东山再起”。
对于谢安这段经历,李白写诗道: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谢安终于出山了,此时他已到了不惑之年,手握重权的征西大将军桓温非常欣赏他,邀请他担任他帐下的司马,谢安便接受了邀请。
尽管桓温十分尊重谢安,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谢安发现,桓温一直野心勃勃,意图篡取皇位。谢安打算设法摆脱他,在出山后大约第三年即公元362年,谢万病逝,他便以奔丧为名一去不返,离开了桓温。
温当北征,会万病卒,安投笺求归。——《晋书·谢安传》
后来的谢安由朝廷重新任命为吴兴太守,在吴兴颇有政绩,得到当地的赞誉。其后不久,就被调入了京城,担任侍中、礼部尚书等职,成了皇帝司马奕身边的近臣。
寻除吴兴太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顷之,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
此时在朝廷中,大司马桓温已经权倾朝野,谢安从曾经桓温的部下,如今成为了政坛上的对手。
太和四年(370年),桓温北伐失利,损失惨重,他担心自己在朝廷的威信受损,这时候他手下的一个参谋叫郗超,他向桓温提议“行废立之事”才能保住权力,太和六年(372年),桓温领军入京,废黜了皇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
简文帝如同桓温的傀儡,几个月后,简文帝病危,打算将政权拱手让给桓温。
好在朝廷里还有两个明白人——谢安、王坦之。在他俩力劝下,简文帝打消了禅位给桓温的念头,把皇位传给了10岁的司马曜,是为孝武帝。
远在荆州的桓温得知谢、王坏了他的好事,十分恼火,他率兵返回京城建康,把大帐设在新亭(今天南京菊花台),召见谢安和王坦之。
就像那首《菊花台》里唱到的:“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当时在南京菊花台,也是危机四伏,拔剑弩张。
桓温怒火中烧,在新亭召见谢安、王坦之,此行必然凶多吉少,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要不要去。
谢安毫不犹豫地回答: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东晋的生死存亡,就看此行了!
到了新亭,四周埋伏着刀斧手,王坦之汗流浃背,手中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一块弧形板子)都拿倒了。
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晋书·谢安传》
谢安毫不畏惧地走上前去,高吟《洛下书生咏》,随后他问桓温:“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这意思是,明公怎么如临大敌,在帐后埋伏了刀斧手呢?
桓温颇为难为情地回复说:“我怕有变故,不得不如此。”于是只能让这些士兵退下。谢安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危机,在朝廷上的声望无疑又增高了几分。
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
桓温在新亭之会后,越想越觉窝囊,不久就患了重病,这时他向朝廷请求,要赐给他九锡。所谓“九锡”,就是九样礼器,因为九是最大的数字,这也成为帝王所能给予臣下的最高的礼遇。古代的权臣在篡逆前,往往会要求加九锡。
“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县,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后汉书》
桓温三次北伐,战功累累,逼迫朝廷给他加九锡。在这情况下,谢安也不好回绝,只好让吏部郎袁宏起草赐九锡的诏书。
袁宏写好后拿给谢安看,谢安不满意,退了回去,袁宏十分纳闷,他自认为文笔极好,任何公文写好后从不修改,于是便向仆射王彪之(王导的侄子)请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谢安是在拖延时间。袁宏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一直修改了九个月,直至桓温病死,赐九锡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
桓温死后,谢安实际上总揽朝政。为了维护国家稳定,主动将另一大家族桓氏的桓冲任命为中军将军、扬州和豫州刺史,其中扬州刺史是极为重要的官职,是京城的门户。
桓冲也深明大义,安分守己,为人比较谦让,每次有事都会奏请朝廷,获得批准以后才会施行。
谢安派遣自己的侄子谢玄镇守北方,谢玄到任后,招募兵勇,训练出了东晋最强大的军队——北府军。北府军连战连捷,威震北方。
谢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广布德政,教化百官,此时的东晋在谢安的管理下,万分的团结。
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着,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晋书·谢安传》
然而,太平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亲率九十余万军队大举来犯。此前,氐族人苻坚率领的前秦,在北方战无不胜,是十六国时期唯一一个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把眼光放到南方,希望能统一天下。
苻坚自信心爆棚地放出了“投鞭断流”的狂言,志在吞并东晋。
面对前秦大军,东晋都城建康一片震恐,人心惶惶,急忙商讨对策,议定以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全权负责对秦的战争。
这样,晋室的生死存亡便系于谢安一身了。
谢安任命谢石为元帅,具体指挥前线战事,谢玄为先锋,还有谢琰、桓伊等人,共率兵8万,开往前线。
两军相峙于淝水,谢安运筹帷幄,充分利用水情,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秦军的轻敌与指挥不当,在向后退出河道的时候被晋军半渡截杀,主将苻坚仓惶逃跑,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大捷。
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八万人的东晋打赢了号称百万之师的前秦,离不开谢安的指挥得当,此战前秦惨败,由此土崩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局面。而晋室转危为安,得以存续。
此战是谢氏子弟永恒的骄傲,也使谢氏家族臻于鼎盛。战后谢安、谢石、谢玄、谢琰的官职都有升迁。谢安进封庐陵郡公,因此功成名就,创造了东山再起的传奇,名传青史。
《晋书·谢安传》中写道:“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李白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诗圣杜甫诗云:“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东山再起,由此得名!
一千六百多年,年华似水,光阴流转。东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谢安的一生中,隐居和做官的时间大致各占二十余年,他隐居时潇洒,是风流名士,做官时挺身而出,是有作为的宰相。既追求了精神自由,又实现了人生理想,尽到了社会责任。难怪李白将谢安视为自己的精神信仰,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现代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也称赞谢安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