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东平的历史文化名人知多少

东平的历史文化名人知多少

东平的历史文化名人知多少东平是黄河流域文明发祥最早的地方之一,距县城以北十五公里处发现的丁坞遗址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迄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自周代至清末

顾宪明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_顾宪明历史人物_顾宪成的主要历史事迹

东平是黄河流域文明发祥最早的地方之一,距县城以北十五公里处发现的丁坞遗址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迄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自周代至清末,东平曾为国、郡、府、路、州、县,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汉代东平经学,宋代东平儒学,元代东平府学,都成为领先

于华夏的学界翘楚和文坛时尚,特别是宋、元两朝,东平的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达于鼎盛,居于中国文化的高端。贯通东平的京杭大运河,使东平府成为华北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代的东平府学和杂剧,更是声震京都,闻名四海。东平学风,被专家认为“影响了有元一代”。在浓重学风影响下,一代一代的东平先贤,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层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后人仰慕的光辉楷模。

一方土地,有悠久的文明传承,自然孕育出一方人杰。东平聚集过苏轼、司马光、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王士祯等杰士英才;诞生了战国时女政治家钟离春,“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北齐中国四大僧侣书法家之首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安道壹,唐朝开国功臣程咬金,北宋宰相梁适、梁子美,“父子状元”梁颢、梁固,中国“儿科鼻祖”宋朝医学家钱乙,中国“简笔画鼻祖”南宋著名画家梁楷;宋代礼乐大师郭茂倩,元代有“小关汉卿”之称的大戏剧家高文秀,《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明朝《农书》作者王祯,民国时期南京中山陵设计师吕彦直等名彪青史杰出人士。东平还是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的故乡,词坛巨匠乔羽先生的祖居地,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王玉梅的家乡。

钟离春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今东平县)人,有治国安邦之才。当时齐国虽是大国,但齐宣王荒淫无度,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致使齐国每况愈下,钟离春作为国民甚为忧虑。正巧齐宣王狩猎至无盐邑,钟离春冒死拦驾,直陈四条时弊: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服。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翡翠珠玑,幕络连饰,万民疲极,此二殆也。贤士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入内,此三殆也。饮酒沈湎,以夜继昼,女乐俳优,纵横无度,此四殆也。

齐宣王听后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今幸有闻。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卜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拜无盐君为后,齐国因之大安。至今,齐国故都临淄还有无盐女钟离春被纳为王后以后,为她修筑的习剑剑台遗址。

夏侯胜 夏侯建

夏侯胜(生卒年不详),字长公,东平人,西汉经学家,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少孤,好学,从夏侯始昌受今文《尚书》及《洪范五行传》,潜心研究,终成大家。宣帝时立为博士,后任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太子太傅等职。为人质朴守正,简易而无威仪。九十岁辞世时,皇太后为其穿素服五日,汉宣帝赐其葬于汉昭帝的平陵。

夏侯建(生卒年不详),字长卿,东平人,西汉经学家,今文尚书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自幼受家庭熏陶,学识渊博,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今文《尚书》,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代佼佼者,人称“小夏侯”。汉宣帝时,立为博士,官至太子少傅。

两人有《尚书大小夏侯章句》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均佚。清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刘桢

(170-217年)字公干,东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后人将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少孤贫,卖书自给,汉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终官野王令。性耿介,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曾赞“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诗品》评价其作品“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并称“自陈思(曹植)以下,桢称独步”。其《赠从弟》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称道。

安道壹

(?-580年) 东平人,是北朝时期一位集佛学、书法于一身的高僧。他学识渊博,交游甚广,书法绝妙,能书以高山,映照苍天,书融百家,超绝创新,久视之深邃,境界幽仙。他的名字不见于史籍记载,只能从摩崖刻经间发现的安道壹铭记来认识他。山东省已发现安道壹题名、铭记僧安道壹有10余处,主要在东平县和邹城,有“安道壹”“僧安道壹”“沙门僧安道壹”“东岭僧安道壹署经”“大都经佛主大沙门僧安道壹”。安道壹之名可谓曾经煊赫一时,只是随着岁月沧桑而逐渐被人们淡忘。位于东平湖畔洪顶山摩崖刻经中最大的“大空王佛”,通天拔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可谓“如龙蟠雾,似风腾宵”,堪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其书写者就是安道壹。

程咬金

顾宪明历史人物_顾宪成的主要历史事迹_顾宪明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589-665年) 后改名知节,斑鸠店镇斑鸠店村人。唐初大将。少年时善于使长矛,勇猛过人。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从李密参加瓦岗起义军,任内军骠骑。李密败,归属王世充。后又归唐,任秦王府左统军,辅助李世民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因战功显赫,封卢国公,领左一马军总管。

由于程咬金为灭隋兴唐屡建伟功,他的故事被编入《响马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著作中。特别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以后,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和普及,程咬金诸多的传奇故事被搬上银屏,塑造了一个性格豪放、爱憎分明、大智若愚、搞笑诙谐的英雄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王朴

顾宪成的主要历史事迹_顾宪明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_顾宪明历史人物

(914-959年) 后周大臣。字文伯,东平人。幼颖悟,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中,擢进士第(状元)。柴荣镇守澶州,王朴为节度掌书记。柴荣为开封府尹,拜王朴为右拾遗。柴荣即位为后周世宗,升王朴为比部郎中。因献策平定边境有功,又升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这时,世宗锐意进取,决意征伐,有志统一天下,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并选徐台符等20名文学之士出谋划策。当时,这些文士都不主张用武,而王朴则主张先取江淮。世宗听了王朴的建议后,对王朴益发敬重,从此,让王朴计议天下大事。

显德三年(956年),世宗出征江淮,任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出征回京,拜王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升为枢密使。显德四年(957年),再征江淮,让王朴留守京师。

王朴精明机敏,多才多艺,不仅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精通阴阳律历。显德三年,命王朴校定历法;六年,又命王朴考证雅乐。王朴性格刚直,处事果断,深得世宗信赖。王朴留守京师时,修城拓路,京城巍巍壮观,世宗十分满意。后奉旨视察汴口,在途中病故。丧葬之日,世宗以王钺叩地,大哭多次。

梁颢

(963-1004年) 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出身官宦之家,曾祖名涓,唐朝末年考取明经科,任成武主簿。祖父梁维忠,历任会州司户参军、须城县令、天平军节度判官等职,因官徙籍东平,为梁氏迁入县境之始。梁颢少年丧父,由叔父抚养成人。自幼专志好学,拜名家王禹偁为师,深得老师器重。

梁颢初次考进士,没能考取,留居京城(今开封),曾向宋太宗建议,选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实才,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再次进京科考,经廷试和太宗殿试,考取第一名(状元),选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雍熙四年(987年)起,任右拾遗,直史馆,赐红袍官服,负责鼓司登闻院,曾被贬为采虎州(今河南灵宝)司户参军。后任鱼台县令,兼大理评事,不久即被召回朝里,任殿中丞,又复任直史馆。后来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庙西道判官、太常博士等职。颢曾撰写《听政》奏献皇帝。咸平元年(998年),梁颢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共同执掌科考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

辽兵侵宋,宋真宗召集群臣询问边防战事。梁颢上书建议:“明赏罚,斩懦将,重用武勇谋略之士。”深受真宗赏识和时论称赞。咸平三年(1000年),梁颢与李宗谔、赵安仁同任知制诰,主管起草诏令,赐金章紫绶。其后,又任安抚使,右谏议大夫兼户部使、翰林学士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卒于任上,时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梁固

(985-1019年)字仲坚,梁颢之子,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幼年即有大志,崇尚节操。曾著《汉春秋》,深得其父赏识。梁颢去世后,以遗荫被赐为“进士出身”。梁固服丧期满,辞去“赐进士”,参加科举乡试,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梁固被推荐参加勤词科考试,得中第一名(状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监丞,后任著作佐郎。归朝后,任著作郎、直史馆、赐红袍官服,后又任户部判官、户部勾院。

梁固为人豪爽,颇有吏才。马元方判理三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案件,办事粗率,梁固常受令断案,因判案公正,时称“平审”。天禧建元(1017年),梁固参加盛典,奏颂甚佳,真宗称赞不已。不久,梁固病逝,有文集10卷。

钱乙

(1032-1113年)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东平县)人。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因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出对小儿病的辩证施治法,被后世称为“儿科之圣”。

钱乙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医的中医家庭。其父钱颖,行医以针灸见长。在钱乙很小的时候,其父到山东东部沿海地区行医,从此未再返回。3岁时,母亲又因病离世,钱乙被姑母收养。姑夫也是医生,待钱乙稍大,便教他识字读书,并传授他医学方面的知识。

早期,钱乙先以一部《颅囱方》的儿科书在山东各地巡回行医。由于他聪慧过人,又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行医经验,并注意广泛收集民间医治小儿病的验方,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检验,研究出数十种小儿专用药方,因此名声大振。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姐姐长公主之女患病,经御医多方诊治,不仅不见病好,而且病情趋于危重。经大臣举荐,钱乙被调至京师(汴京)。钱乙通过望、闻、问、切,确诊为“泻痢”,“当发疹而愈”。次日,疹果透出,病遂渐愈。因此赐医功,钱乙被神宗授予翰林医学。次年,皇子仪国公患抽搐病,经长公主推荐,钱乙用“黄土汤”为其治愈,再次受到神宗嘉奖,封为太医丞。从此钱乙誉满京城,每天都有人请他看病。一时间,钱乙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佳话广为流传。

钱乙行医注重实践。他非常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总结在行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他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在临床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时,十分重视“望”诊。

他对患者全身状况均作详细论述和描绘。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提出多种有效疗法。而且能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根据“小儿为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的特点,善用“柔润方药”。他拟订的补泻五脏的药方,至今仍为医家喜用。特别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黄丸”,更见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的功力,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启发。

钱乙博览群书,深通古代五运天气。青年时常夜宿东平王墓,观察气象,至“逾月不寐”。老年后更是手不释卷,不因医高才广而有丝毫懈怠。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年)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300年,清代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小儿经方,于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另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5卷,《婴孺论》百篇,惜已散佚。

梁楷

顾宪成的主要历史事迹_顾宪明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_顾宪明历史人物

南宋画家,东平人。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曾为画院待诏,后因厌恶画院规矩的羁绊,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梁楷生活放纵,号称“梁疯子”。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初期拜师贾师古,后来超过老师,当时画院中人见到梁楷的作品,没有不佩服的,可见梁楷在南宋画院有很高的声望。梁楷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并加以灵活运用。他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人耳目一新。被称为“减笔画法”据清代官修的《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以及厉鹗汇集的《南宋画录》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有十几件,而且大都不在国内了。

据著录,梁楷作品有《右军书扇》《羲之观鹅》《黄庭经换鹅》《渊明像》《钟馗像》《寒山拾得》《参禅图》《田乐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莲蓬变相》《太乙三宫兵阵图》等。

梁楷传世的《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系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图》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

高文秀

(约1240-1290年) 东平人,元初著名杂剧作家。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高文秀乃“东平府学生员,早卒,都下人,号小汉卿。”可见他应该与关汉卿同时而稍晚,活了50岁。据元至正年间张铉《金陵新志》记载,高文秀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曾任江苏溧水县达鲁花赤,还担任过山阳县尹之职。

高文秀一生创作了杂剧34种,在数量上仅次于关汉卿,而比其他元代剧作家数量都多,故人们称他为“小关汉卿”。他和关汉卿一样,是元代戏剧界的活跃人物,被公认为除关汉卿以外最受欢迎的剧作家。高文秀除创作杂剧外,还擅长散曲创作,但他的作品现在已不多见。

从现存剧目看,高文秀创作的杂剧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既有历史剧如《襄阳会》,又有爱情剧如《张敞画眉》;既有神怪剧如《泗州大圣降水母》,又有道释剧如《志公和尚四坐禅》。但综合几种不同版本的《录鬼簿》,可以发现以水浒为题材的戏剧是占了较大比重,偏重于描写豪放忠义的英雄好汉,尤以反映梁山泊英雄除暴安良的为最多。

梁山泊在东平路境内,他生活的年代临近北宋末年,民间流传着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和传说,这为他创作水浒戏剧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他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加工、创作,写了许多艺术性较强的水浒剧。而以黑旋风李逵为描写对象更是重中之重,有8种之多:《黑旋风双献功》《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借尸还魂》《黑旋风斗鸡会》和《黑旋风敷演刘耍和》。《黑旋风双献功》是保存下来的唯一作品,一共四折,约14500字。

王祯

(1271-1330年) 字伯善,元代东平路(今东平)人。他和汉代的氾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农学巨著《王祯农书》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名著。同时,王祯又是木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前,王祯曾任大都(现北京)大司农司衙门的属官,因职务之便,王祯有过“南北游宦”的经历,所以对中国南北方的农业情况非常熟悉。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县(今属安徽旌德)县尹(县长),任职五年。据《旌德县志》记载:王祯在旌德县做县尹时,利用县署西边的废圃,亲率家童开辟为“山庄”,并命名为“偕乐圃”。在圃内种植水旱两类作物,“示民以种艺之法”,实际上就是王祯开辟的“试验示范田”,从而实现“先示范,后推广”的做法,为推行劝课农桑的措施创造条件。

王祯在劝课农桑时,采取重教育、不体罚的方法,使农民心悦诚服。他在出任宣州旌德县尹第二年,开始撰写《农书》,此前他已经搜集了大量资料,所以他预计《农书》的字数甚多,难以刊印。后来知道江西官方决定刊印,才把书稿收集起来,以待后用。后于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在永丰县,王祯对《农书》进行补充修改后,交给戴表元审阅,并请他为《农书》作序。到大德八年九月(1304年)元帝颁发实行王祯《农书》诏书时,整个书稿完成共用8年时间。

在撰写《农书》时,王祯感到传统的刻版印刷和胶泥活字印刷费工费时,有碍文化传播。他受毕升胶泥活字印刷的启迪,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他请工匠刻制木活字3万余个,两年完工,用小细锯把字逐个锯开,修成同样大小。排印时,一行行排字,用竹片夹起。排满一框,用小竹片夹平,木楔塞紧,使字牢固不动,然后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不象毕升那样是用松脂粘牢,因而活字一版印过,仍可再用。为使排字省工,他又创造了“转轮排字盘”,排字工匠坐在两幅轮盘之间,转轮找字,依韵而取,以字就人,不必往来走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是我国印刷术上划时代的创举。

大德二年(1298年),王祯试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全书6万余字,不到一月百部齐成,是我国方志中最早的活字印本。所著《造活字印书法》,附载在《农书》之后,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珍贵文献。

王祯在做地方官期间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从未搜刮过民财,并且还捐出部分薪俸兴办学校,修桥补路,修建坛庙,同时还兼施医药,救治贫苦百姓。王祯认为作为地方长官,兼劝课农桑之重任,必须自己先懂农业和农学,否则“己犹未知,安能劝人”。他抨击那些未曾下乡先发文通知,下乡以后先吃后拿,一路搜刮民财的地方官。他极力推崇古代著名的“循吏”,深深地同情“野夫田妇”。他藐视那些贪官污吏和吝啬的地主老财。他编撰农书,教民以方,示民以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的种种善绩,都为农民们“口碑载道”或“利赖讼歌”。

罗贯中

顾宪明历史人物_顾宪成的主要历史事迹_顾宪明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约1330-1400年)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东平县罗庄人。

罗庄位于东平县城西南隅,古宿国故城东南约1公里,“南澄汶水之清,东撷龙山之秀”,北借白佛之光,西依浩瀚的东平湖。罗庄有两千口人,姓氏有姜、王、刘、张、李、侯、翟、毛、卜、管等10余姓,由5个自然村组成,从东至西依次分布姜罗庄、李罗庄、刘罗庄、侯罗庄、管罗庄。

罗庄作为罗贯中的祖籍地,目前却没有罗姓。元朝末年,因天灾和战乱的祸害,当地已人烟稀少,而明初罗贯中的一部《水浒传》,引起朝野震惊,朱元璋斥责《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大逆不道,罗氏家族面临满门抄斩的危险,不得已离开祖籍,远走他乡。后来罗家府第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去,罗庄就没有姓罗的了。由此,罗贯中的籍贯出现了山东东平、山西太原、浙江杭州(钱塘)之说。其实,太原为东原之误,钱塘为罗贯中后来落籍之地。罗庄村置于“东原文化区”,元朝是东平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设东平路,至元三十年(1293年),罗庄村东不足4公里的龙山上设置了“龙山书院”。

东平府学发达时期的元末明初,全国著名作家有20多位在东平这块土地上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罗贯中就是其中之一。他学博识广,才华俊逸,有志图王,写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隋唐志传》等传世之作,成为元末明初最著名的小说家。

王宪

(1467-1539年)字维纲,东平县梯门镇梯门村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王宪中进士,曾任阜平、滑县知县,奉召进京拜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后任右佥都御使,负责清理甘肃屯田事宜。又任右副都御史,奉旨巡抚辽东,历经郧阳、大同等地。在应州抵御外寇有功,封户部右侍郎,赐封其子为锦衣百户。武宗朱厚照南征,命其率户、兵、工三部侍郎各一人督理军储。因有功,升代兵部尚书。

嘉靖四年(1525年),任三边总制期间,带领将士多次打败边寇,受嘉奖。一次,吉囊数万人马渡河,从石臼墩入境。王宪指挥官兵,分据险要,并断其归路。外寇至青羊岭大败而去。王宪五天四捷,缴获大量粮草、武器,嘉靖帝大喜,加封为太子太保,又荫封一子为锦衣百户。

不久,王宪升任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此时大同兵变,王宪提议,首要分子诛死,从犯遣散。大学士张孚敬、总督刘源清力主调兵平定。嘉靖帝认为大同重镇不宜破坏,采纳王宪建议,叛乱平息。数年后王宪告老辞归,卒后赠少保,谥康毅。

杜三策

(1582-1649年) 字毅斋,东平县大羊镇丁坞村人,天启壬戍进士,先后任户科给事中、大理寺卿、天津巡抚等职。

杜三策在任给事中期间,正值魏忠贤擅权乱政。都御史杨涟以二十四大罪状劾魏,受到皇帝朱由校的斥责。杜三策不畏权势,因此而上疏向朱由校陈明利害:“举国上下,都知道魏忠贤奸,而独皇帝不知道,这正是魏忠贤的狡猾之处;举国上下,都认为魏忠贤可逐可杀,而独皇帝认为可用,这正是魏忠贤的奸术高明。杨涟是顾命大臣,能容忍大逆不道的人在皇帝身边吗?方今国家形势如横流激湍,动荡不安,这样的中流砥柱正不可少,怎能让他告老还乡?魏忠贤作威作福,在这以前如果他还有所惧怕而不敢把坏事做绝的话,那么从这以后,他还害怕什么呢?诸位大臣受害不要紧,殃及皇上怎么办?殃及国家怎么办?殃及二祖十宗沤心沥血治理的天下怎么办?”

杜三策上疏后,朱由校大为不悦,将其削职遣回故里。魏忠贤还不甘心,假传圣旨要逮捕杜三策,但抓捕杜三策的兵马刚刚走到德州,魏忠贤就伏法归案,杜三策得以获免。崇祯初年,明皇帝起用杜三策为户科给事中,奉命册封琉球。杜三策册封琉球,是明代九次册封琉球王的最后一次,也是最艰难的一次。明思宗时,明王朝内忧外患加剧,内有魏忠贤专权遗患,外有东海倭寇蜂起,至崇祯帝,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关外多尔衮、八旗兵虎视眈眈,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此时,琉球的尚丰王已自行继位十四年,五度遣使明庭请求册封。至1633年,崇祯帝才痛下决心,以杜三策为正史,杨伦为副使,以600余人、船十几艘之宏大规模,杜三策力拒重金,不辱使命,完成册封护土使命。

吕彦直

(1894-1929年)字仲宜,又字古愚,著名建筑师,东平县彭集街道吕家庙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天津。幼年时代去法国,在巴黎的几年,常参观卢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雕塑艺术。回国后,先入北京五城学堂,继进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由北京政府公派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1921年离美回国,在上海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是最早开业的中国建筑事务所。

吕彦直是天才设计家。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国民党葬事筹委会决定在广州建立中山纪念堂,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建造中山陵,并向海内外征求建筑设计方案,吕彦直应征设计,荣获首奖。不幸地是,为了建造中山陵,他呕心沥血,竟积劳成疾,工程未完,即与世长辞,年仅35岁。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家,在中山陵后浮雕吕彦直像,于右任先生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此纪念”。

顾宪明历史人物_顾宪明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_顾宪成的主要历史事迹

万里

(1916年12月—2015年7月15日),男,汉族,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参加工作。万里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上一篇: 苏州家喻户晓的十大名人!个个如雷贯耳,人杰地灵名副其实!
下一篇: 江苏省邳州龚氏家族介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