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有一所著名的岳麓书院,书院大门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上联是:惟楚有材;下联是:于斯为盛。这副对联是清仁宗嘉庆中,名士袁名矅出上联,取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贡生张中阶对出下联,取自《论语泰伯》。
图-湖南省地形图
此联一出,争议就来了。问题不在这副对联写的怎么样,而是这个“楚”,到底是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惟楚有材的楚,应该指的是湖南。支持湖南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五代十国时期,木匠马殷在以湖南为中心,建立楚国,定都长沙。自此之后,楚主要是指湖南。
二、自唐宋以后,湖南名人辈出,堪称地灵人杰。比如平定太平天国的湘军集团,以及民国时的湖南两派精英人物。
三、这副对联出自湖南岳麓书院。
四、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占其一。另外,四大书院之一的河南嵩阳书院有争议,有人认为四大书院应有石鼓书院。而石鼓书院也是湖南的(衡阳石鼓山)。
图-湖南省地形政区图
而支持湖北说的,也有自己的理由:
一、湖北是最早的楚国地盘,楚国以湖北兴盛,那时的湖南基本没有开发。楚国的国都一直在湖北转悠,并没有去过湖南。
二、成语“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楚,也明显是指的湖北。
三、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封国在湖北武昌。
四、湖北同样名人辈出。袁名矅与张中阶对出此联时,湖南的人才井喷现象还没有出现。比如平定太平天国时的湘军集团,以及民国的湖南两派精英人物。
图-湖北省地形图
湖南和湖北两省为了争夺这幅名联,吵来吵去,谁也说不服了谁。相对中立的外省人也各有各的支持方。
其实,无论是湖北说,还是湖南说,都有各自的道理。单纯的争,是谁也争不过谁的。关键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怎么理解。
如果按《左传》原文,原文是“楚虽有材”,这个虽字,指向性就非常明显了,主要是指楚国当时最发达区域的湖北。毕竟当时的湖南还没有开发。但到了清嘉庆年间,袁名曜说“惟楚有材”时,他是湖南宁乡人,一直生活在湖南。而当时的湖南已是大省,袁名曜说的楚,应该是一个以湖南为基础,包括湖北在内的大“楚”,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地域概念。
图-湖南湖北位置示意图
如果袁名曜这个抽象概念成立的话,那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这个“惟”字,非常关键。
如果袁名曜说的是“虽楚有材”,那这个楚的指向性也是以湖南为基础,兼顾湖南的大的地域概念。但是,他用的是“惟”字,精妙就在这里。
“惟”字怎么理解?
按正常的理解,“惟”是一个语气助词,任何实指意义都没有。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洪惟”,如洪惟我张三李四皇帝,顺天应人云云。这个“洪惟”同样是语气助词。
也就是说,这副对联的真正意思,是“楚有材”。这个楚,没有“惟”字的压迫,你理解成湖北也行,理解成湖南也可以。
图-湖北省地形政区图
近代以来,湖南和湖北都呈人才井喷之势。湖南名人多,湖北也不少,势均力敌。真要比人才,湘鄂两省的人才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这根本没有一个衡量谁比谁更好的标准。
湖北和湖南都是楚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理解成:前期湖北占主流,后期湖南迎头赶上,与湖北二龙并进。更何况,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之前,湖南和湖北还是一家,都是湖广行省。即使之后分了家,湖南和湖北的关系依然是最近的,文化同源,这更增加了湖北和湖南的亲近感。
相信很多湖南和湖北的朋友,更愿意把这个“楚”,理解成包括湖南、湖北在内的大“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