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来源与演变
《说文》:董,鼎董也。草名,原字为董,又名蘱,是一种张苞的香蒲,属香蒲科植物。这是一种能制作绳索的草,故以董为原始图腾和氏族名,并创制了族徽,董人所居住的地方称为董地,董地必定近水系,河名和泽地自然地称为董水和董泽。古董地在今山西南部运城地区的万荣和闻喜一带,至今那里仍产蘱草。农民也用蘱草做绳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董人构筑了城堡,发展形成了董国,最后出现了董姓。后来董的本义北忽略了,其通用的意义为督查,或专指河名、地名和姓了。
董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董姓和姒姓。
第一支出于董姓。颛项之子称,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昊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
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董便是能制绳索的蘱草,惠连氏族以董为图腾,惠连氏族活动于今太行山南侧。惠连之子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帝舜豢养龙,龙即鳄鱼之谷名,蘱草制作的绳索是用来捆绑鳄鱼的。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董,称董父,氏称豢龙氏。董的古址在今山西万荣县南,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董国临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后采为晋国所并,子孙以国为氏。董姓董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姒姓。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姒姓。禹后为夏王启,夏王启封其庶子于莘,今陕西合阳东南。辛、莘古代通用,其后有辛氏。进入西周,其后裔世代为周朝史官,辛甲是周武王的太史,至东周襄王时期有周大夫辛有,辛有之子到晋国任史官;自此以后,晋国有史官之职,并与籍氏一起监督晋典,封地在原董国故地,后裔遂以董为氏,成为晋国旧贵族十一姓之一。姒姓董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第三支来自外族的改姓。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姓已成为大姓,云贵地区的土著董姓后来逐渐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董姓已经向西和向南移民,进入了甘川滇黔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董姓融人进当地的土著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因此,我国的董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加入董姓群体中的西南、南方和北方外族主要发生的事件有: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宋朝时的高句丽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汉人之中,清朝时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族人的改汉姓董。致使东北地区多董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董姓汉族。
董|宗族先贤
历史上著名的董姓人物有:春秋晋国史官董狐;秦末项羽麾下大将董翳;西汉哲学家兼经学家董仲舒;东汉洛阳令董宣;三国蜀名臣董允,医家董奉;北朝北魏外交家董琬;唐朝宰相董晋,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北宋金国戏曲作家董解元;明朝名将董邦政,画家董其昌;清朝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共和国上将董其武,戏剧家董每戡,语言学家董同龢,甲骨学家董作宾,心脏病学家董承琅。
董|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