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等一众文人,名气足够大吧,可仔细想想,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只是留存在文言诗词,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因为这些镌刻在历史碑文上的刻板故事而感动、欢喜,甚至长久心意难平?
还有,大宋百姓的各种美食也化为几页单薄泛黄的纸张流传在这世上,仿佛存在过,又仿佛从未出现过。
……
这些独有的古国特色,理应把它们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这是小组成员繁重的学业之余写作《汴京忆》的初衷。
“《汴京忆》中的大宋,不是刻板的,而是鲜活的、明亮的。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写出有名或无名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为读古籍却读不懂、对古文化知之甚少的同龄人提供一条较为便捷的路。”刘彦喆说。
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项目,小组成员用沉浸式代入法进行探究,力求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历史人物,在轻松有趣中潜移默化地把生硬的历史、工程、文化知识呈现给读者。
“因为书中内容有两宋战争,如果单凭语言文字很难体会到,我们还特意制作了手工战车(小型),来复原当时战争的真实场景。”徐文杰说。
五个篇章六个人物
《汴京忆》整体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从南宋灭亡开始,用一个虚构人物“梁煌”串起整条故事线,带领读者穿越到一个“尚文”的时代,来到大宋。
刘彦喆给别人讲苏轼的故事,总有人会问“苏轼到底有几个兄弟?”“苏辙又是谁?”
《汴京忆》中的“苏轼苏辙篇”特意交代了苏家的关系——苏洵是父亲,史称老苏。他有六个孩子,三子三女,只活下来两个,那就是流传了千秋万代的苏家兄弟苏轼和苏辙,苏轼比苏辙大两岁。《宋史》对他们的评价是:“友爱弥笃,鲜少怨尤,近古罕见。”
开篇第一部分讲的就是苏轼、苏辙一些不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是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而且“立起来”的人,而不是史料和课本上的刻板形象。
不论是史料还是历史课本,关于李诫的介绍很少,留给世人的除了其惊世骇俗的著作《营造法式》外,再没有什么了,更无从得知其性格与悲欢喜乐。《汴京忆》中的“李诫篇”,作者把他“捏”成了一个交友不多且平易近人的理工男,通过讲述他走访名山大川、毛檐屋舍等故事被大家所熟知。
历史书上,对《清明上河图》的画师——张择端的介绍只有几十个字,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远没有几十个字这么简单。作为一名大画师,在很多人看来一定是个光鲜有故事的人,可真实的情况是,连他的卒年都不确定。作者笔下的“张择端篇”给读者还原出了一个快乐活泼而且被大家喜欢的大画师,而不是印在美术书里的一页薄薄的纸。
林洪作为南宋最著名的隐士,是个美食家,研究“吃什么能成仙?”张素主笔的“林洪篇”中的林洪,是一个生活气息满满的游仙,他醉饮甘露醴泉,渴饮仙樽好酒,饿食人间百味,饱时遍寻好友,带领读者领略“神仙”都在吃些什么。
南宋灭亡之战中,让作者感动的是大臣陆秀夫不愿辱于敌手,射出最后一根流矢后抱着年仅九岁的宋少帝赵昺跳了大海。
“这样的人理应有一段壮烈的故事,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正史上只提过名字的文人的形象,还给他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义子‘梁煌’,作为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型人物。”张昕宇说。
若真如此,就成功了
在兰炼二中,高一第一学期到高二第一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程学习》,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在老师李平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研究,最后完成结题报告。
1月7日,兰州市科协、兰州市教育局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第37届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包括“关于宋朝文明的回忆式探究与文化发扬”在内的兰炼二中4个项目荣获一等奖,成为兰州市获一等奖项目最多的学校。目前,4个项目已推荐参加第36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刘彦喆是《汴京忆》的主笔,梦想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她在这个课程小组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文笔,作文从刚上高一时的41分,能写到现在的56分;当然,这段难忘的经历也让她更加喜欢宋朝历史。
想当老师的马琳雅、要做动漫的张昕宇、想成为律师的张素、理想是搞火箭研究的徐文杰,以及“现在就想着考上大学”的雒显龙,都无比享受平生第一次团队合作取得成绩后的乐趣。
“《汴京忆》的创作十分艰难,从课程小组成立到查阅各种史料再到书稿完成,历时整整1年。节假日除了完成文化课作业外,我们的课余时间都融进了这本书里。之所以要翻译英文版,是因为同样有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要让他们看得懂。”马琳雅说。
翻译的过程同样艰难,6个高中生的词汇量远不足以支撑翻译这么一本书,他们用光了能挤出来的所有时间查词典翻译完后又找专业老师修正,这才有《汴京忆》英译版本《THE MEMORIES OF SONG》。
书稿完成后,他们特意找了一些完全对文中人物没有了解的青少年阅读。
“真神奇啊,在没看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都是废话很多的糟老头子,没想到他们居然也很可爱,脾气啊什么的竟然和现代人这么相似!”
“呜呜呜呜呜呜……苏轼去世以后苏辙那个状态,让我泪流满面。”
“林洪篇我是流着口水看完的!”
……
小读者的评价,让他们如释重负,也倍感欣慰。
“我们的初衷是读者能够喜欢,喜欢后想读,阅读后感动……若真如此,《汴京忆》就成功了。高中阶段有这么一次赏心悦目的合作,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整个过程很圆满,唯一的缺憾是,我们几个穷学生凑不够出版费。”刘彦喆如是说。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