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芳菲,天清气明;
一本家谱,血脉相传;
一个家训,修身养性;
一种家风,润物无声。
致敬国学·家风
唐代诗人刘禹锡与南京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创作的《金陵五题》七言绝句,《石头城》《乌衣巷》等名篇传诵至今。你知道吗?现如今,在南京高淳区阳江镇小花村,还生活着一支刘禹锡后人。刘氏家族一直坚守着忠孝传家、崇教尚俭的祖训,繁衍生息已历千年。
《中山刘氏读书明理千年传 》↓↓↓
大诗人刘禹锡的诗,
张口就来的有几个?
肯定是它啦!↓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来~来~~来~~~
小编化身语文老师,带你
温故而知新啦啦啦啦!
【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五题·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哈哈,
言归正传!
看故事啰!
忠孝传家 崇教尚俭
据《中山刘氏家谱》记载,北宋时期,刘禹锡五世孙刘政为躲避北方战乱,携家眷渡江南迁溧水,自号“中山”,后来,他的孙子刘宰定居高淳,统称为“中山刘氏”。刘氏家族繁衍至今,已经37代,千年以来,刘氏家族人才辈出,先后出过进士14人,其中探花1人,翰林2人。
南京市高淳区中山刘氏第29代后人刘维仁
要孝为先,要忠,你当干部也好,要忠良,还要勤劳勤奋,勤劳才能致富,还要规规矩矩,学生还要勤学。
南京市高淳区中山刘氏第31代后人刘建军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把崇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要求家族子弟一定要读书向上,永争一流。所以这也是我们刘氏家族历代名人辈出的一个基础,也就是家族很重视教育。
小花村的中山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后于2009年重建,宗祠里现还保存着旧时的石狮子、抱鼓石、石栏杆等;悬挂着十多幅匾额,匾上镌刻着刘氏家族走出的十多位进士及举人,宗祠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内景↓↓↓
宗祠重建,全凭76岁的刘维珍老人13岁时的记忆!
不畏权相的铮铮御史
中山刘氏名人辈出,但在刘氏后人眼里,不畏权相的刘应炎算得上家族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268年,刘应炎中第三十七名进士,授予御史职位,任职期间,他秉公办事,畏权贵,经常到地方巡视,多次上书弹劾贪官,并举荐贤才,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当时贾似道任宰相,他结党营私,一心想拉拢刘应炎为己所用,甚至登门拜访,许诺为其升职。刘应炎笑而不答,过后对人说:“我怎能依附贾似道这样的奸佞之人,我就是丢掉官职,饿死荒野,也不会与他同流合污!”从此,贾似道对刘应炎怀恨在心。
南京市高淳区中山刘氏第31代后人刘建军
因为当时南宋朝纲紊乱,他为了不附和贾似道,不跟他们同流合污,然后一贬再贬,最后被贬为一个驿站的驿丞,他最后写了两首诗,一个《笑歌》一个《悲歌》,挂歌而去,归隐到了我们高淳。
刘应炎被贬为湖广景陵知县,不久再贬为雷阳驿丞。刘应炎愤然辞职,挂冠归隐,回到高淳老家,并作《悲歌》诗以明志:“悲矣乎,杞人忧兮天莫支,权臣秉钧兮社稷危。外夷相侵民流离,大厦将倾谁设施。悲矣乎,吾将抱徐衍之石兮,歌箕子之黍离。”归隐高淳后,刘应炎在家中开馆讲学,著书立作,直到85岁病逝。时光流转,这么多年过去,中山刘氏目前有4000多后人生活在小花村及周边,他们民风淳朴向善,对子女的教育仍以忠孝传家、读书明理代代相传。
南京市高淳区小花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宜海
像小花村最起码一年有十多个考上大学,我们村上面也鼓励他们,比如说拿个一千块钱、八百块钱拿出来奖励他们。
千年古村,韵味悠长。走进修复一新的刘氏宗祠,悬挂在宗祠里旌表节义、孝子、功名的历史文化遗存,仿佛正在无声讲述着千年以来“中山刘氏”传承祖德、秉礼守义的家族记忆。
怎么样,大文豪刘禹锡的家风你服不服?!
小编宝宝我心悦诚服
各位看官,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赶紧留言,来叨叨
让留言来得更猛烈一些吧吧吧吧吧
文章由JSBC江苏教育新闻整理,未经授权勿转载。
教育很美好
新闻也靓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