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文化沁阳】邘邰村历史沿革 于姓的由来、播迁和名人

【文化沁阳】邘邰村历史沿革 于姓的由来、播迁和名人

【文化沁阳】邘邰村历史沿革 于姓的由来、播迁和名人邘国,又称于国,现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是商代、周代、汉代时期城址。始封之君是武王之子邘侯,

费县的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_费县历史名人

邘邰村的历史沿革

清《怀庆府志》载,沁阳系“伊耆封疆”即早在五千多年前,神农氏部落联盟经常活动的地方所在,邘邰古镇的沿革需从神农第16代支系“先龙”氏说起,到第十七代,先龙氏已繁衍成玄氏、邰氏、墨氏、竹氏、向氏、申氏等16个氏族。

“邰”氏的邰字本义是适于农业耕作的地方。《论文》解释为“国名,炎帝之后姜姓封弃的家园“。《诗·大雅·生氏》“即有邰家室”。毛传:“邰,姜源之国也。”邰国为商周时的封国,一般认为在今陕西武功西南。另有“邰邑”之说,邰邑是春秋时鲁国的地方,在今山东费县东南,后为国姓。

这里没有说沁阳,但并不是说沁阳没有邰地,不存在有邰氏的足迹。邰是周始祖后稷的封国,《左传》昭公九年(前533年)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狐骀邑)(周邰)……吾西土也。”

古代文字的“骀”也,同邘邰的“邰”,邰国在陕西武功,沁阳古代称野王,河内,且有“姜嫄在野踏上巨人足迹而怀孕、生弃”的传说,还传说“弃被抛于野,所以成了弃的封地,称‘野’”。弃成人后善于农业,被尊为农神,社稷神。《史记·周本记》记载:“(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

费县的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_费县历史名人

社稷神

今邘邰村东鄂邘故城的西北角,仍存周代国人夯筑的社稷坛,现存坛址方40多米,高7米多,顶上原有一座小庙,内奉石雕社稷像,雕像仍存。弃是帝喾妇人姜源所生,被抛于野,这和帝喾到过这里不无关系,在邘邰村西4公里的捏掌村有尧圣庙,庙中有北宋绍圣二年九月(1095年10月)《重修尧圣庙记》石碑,上写:“帝尧稽古钦明,亲睦九族,翊善俊德,协雍万邦,仁如天而望如云,智如神而就如日……昔帝因巡狩帅师至此,困息思浆,求无获济,忽见斯境,犹掌润泽,帝廼圣意阴符,龙指按坦,寻感醴泉应手……寻有贤明好事者选方择地,建庙兴祠。”

早在一千多年前,先人就知道帝尧到过这里,并兴祠建庙传于后世。不仅如此,先人还知道帝尧当年巡狩落驾,晚间休息的地点是在仙神河口东山坡之阳,称该坡为王坡,坡上的平台称“卧龙台”,简称“卧台”,台上修建有纪念帝尧的庙,称“龙王庙”、“艺祖庙”。

这从清康熙年间河南知府李化鹏的诗里可以证实。李化鹏到过王坡和仙神河畔的静应庙即二仙庙,庙后有漪园,俗名御花苑,庙前出仙神河即是王坡,所以他在题为《卧台》诗中写道:“漪园南有卧龙台,闻说当年艺祖来,华表不随鹤龄去,六花常向五云开。”

《古今注》认为华表是“尧设立的诽谤木。”秦汉以后,华表又是古代记载功德,迪励后人的石刻标志。艺祖,是对立国封疆帝王的一种尊称。从李化鹏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康熙年间,在卧龙台上还存在有记颂帝尧功德业绩的石刻——华表。

关于以姜嫄为首领的有邰氏部落,在南太行山前沁阳一带活动的情况,因为仍系没有文字记载的五帝传说时期,所以有关史书的记载当然也取材于传说。他们把听到的写入书中,则成为信史,没听到则仍为口头传说,但不可忽略,过去未被收入书中的古代传说在今天仍不失历史信息的价值,有的甚至是原生态的“历史”。

当今,我们不仅听传说,还需要通过田野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对古代传说加以印证。有邰氏部落活动的时间是夏王朝建立之前,距今4000多年。过去,我们在虎村盘古沟沟口两边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中的文化内涵,上限为龙山文化早期,下限至春秋战国时期,而以夏代前后为主,这正和有邰氏部落在南太行山前丘原地带的活动时期相对应。虽然说从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器物类型仅是文化遗址的表面现象,但不失舜“封弃于邰”的科学依据,即邘邰的初名为“有邰”。

尧舜之后是禹建立的我国第一个王朝——夏。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卷一中指出:“尧舜禹时期……禹武力最大……占有了中原地区(主要指黄河中游),从这里孕育了后来发展起来的伟大灿烂的华夏文化。”曾经考察过怀川的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先生亦指出:“言有夏,商之后嗣,及其遗法。”认定“怀庆一带有夏商的遗民居住,大概是夏商人混居之处。”(常平殷沟的传说)

夏时期有“万国之国”之称,即都城之外设立很多方国,邘邰在那时为有邰部落覃,怀族人所居,称覃怀,由于农业的发展,义成为我国节令的发祥地。《覃怀志·古事》记载:“夏王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壬子,帝即位,颁夏时于邘国。”(志书用的是后来的周代邘国名)相传由于禹王颁夏时令时,用陶制的盂鼎作为盛放祭品的祭器,所以随以“盂”为地名,改称“有邰”为“盂邰”(有作禹邰)简称“盂”,系方国用名。《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注:“盂邑,商王狩猎之地,在今沁阳县西北。”不少论著中都有“邘即盂”的记述。

费县的历史名人_费县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

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盂为商畿内地。商王封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异姓方国多达3000多个,其实多数还是氏族小部落,这种以城邦为政治中心的大的方国计有92个,但可考的并不多。方国盂在甲骨文中有明确记载,属于商王朝26个大方国之一。北方的侯伯方国都想让王室政权永固,尤其在商代晚期。

《史记·殷本记》载,王室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以鄂侯为国主的鄂国城邑在盂邰。(有人误把鄂侯称邘侯)。商王文丁在位约10年,他淫佚暴虐,杀死了敢于劝谏的九侯。鄂侯对此大为不满,不但又被杀害,还把鄂侯的肉做成了肉脯。中经帝乙、帝辛,到殷纣王,纣王更是暴虐无道,杀死了敢于劝谏的季历。季历的儿子西伯昌也因劝谏遭受“羑里酷狱”之灾。

【在此还需说明一点:鄂侯所在的鄂国与鄂邑、鄂县、鄂城各不相同:鄂邑系西周初封唐叔虞于晋,在今山西的宁乡。另一处在楚邑,秦朝统一后改邑为县,名鄂县。鄂州是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设鄂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又改州为路,名为鄂州路,治所江夏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我们明白了鄂侯之鄂国与鄂邑、鄂县、鄂州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建制,将避免把不同的“鄂”混为一谈,造成差错,闹出笑话,也便于回答“沁阳在商代为鄂国封地,为什么‘鄂’成了湖北省的简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插曲。由上可知,辅佐商王的“三公”不存在了。

现在继续说西伯昌。西伯昌姓姬名昌,又称“西伯侯”、周文王。他的父亲名叫季历,曾因进谏被商王文丁杀害。西伯昌为灭掉殷商,采取“欲擒故纵,投其所好”的计谋和手段,献美女于纣王,又献出洛西之地于商。果然,纣王不仅免去了西伯昌的炮烙之刑,放西伯昌出狱,还赐给他弓、斧、钺、钳等兵器、刑具,让他扩充军队,去征讨那些仍与商王朝为敌的方国。

西伯昌返回西岐故地后修德习武,裕民惠政,以自己的威望,很快赢得不少方国诸侯的归服。西伯昌认为时机成熟,开始了东征,讨伐殷商。可惜西伯昌(文王)在位五十多年,大业未就,姬昌病逝,由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在他父亲去世的第四年春天,于盟津大会方国诸侯,共同征讨殷纣王帝辛。东征大军连破数城,占据了鄂国故地。武王在此休整后,继续东征,商军中的奴隶兵纷纷倒戈于武王,一举消灭了殷商,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起西周王朝。

【分封制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史称“封建”,“封”原又是以植仗(栽桩)的办法标定各个邦国的境界,“建”是以分封土地的方式建立方国。周武王姬发对夏商的分封制十分清楚,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王室政权和天子地位,同样沿用分封制。从周武王到周成王的25年间,分封的诸侯国计有70多个,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公、侯的封土范围为方百里。】

武王王室偏于西土,他为了稳固周王室的东部江山,就把自己的心腹次子(有说是三子)邘叔分封到位于周王朝东部的鄂国故地,称邘国,简称“邘”。邘为公侯封国,辖地方百里。

费县的历史名人_费县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

邘叔清楚,邘国是他的老祖宗有邰氏部落的一个发祥地,为不忘祖根,特在城的西北角上修建“社稷坛”,并在城中东北部建立宗庙祭祀。《左传》记载:“邘、晋、应、韩,武之穆也。”说明邘国也是周族的宗庙所在地之一。据对邘邰村邘国故城的考古调查,宗庙遗址和社稷坛的位置与《周礼》中“右社稷,左宗庙”的“左宗右社”定制基本相符。

邘国受封后袭传十四代,长达324年,到了春秋时期周恒王八年,即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王取邬、刘、苏、邘之田于郑。是时邘国被郑国所并,但六年后又复国。又过72年,到公元前635年,晋占据邘国,称晋南阳地。历经411年的邘国被灭亡了,邘国人集体大逃亡,侯爵贵族及其支属都变成了平民百姓,人人都可有姓氏,没有“赐姓命氏”的高低贵贱之分。作为邘氏姬姓的族人,为不忘记祖宗有邰氏在此生息繁衍的祖根地,就把先祖“有邰”与被除的“邘国”去掉“有”和“国”二字,结合成“邘邰”二字,作为纪念“于”姓祖根地的地名。

迄今2600余年,不论朝代如何更替,也不论行政区划以及隶属关系怎样变更,“于”姓的郡望名称“邘邰”始终没有变更,邘邰村历史沿革的文化内含,可以说是一部地方性的“三代”历史文化史。

综合上述,邘邰村的历史沿革为:

(1)夏代以前:有邰(邰)、覃

(2)夏代:盂(禹)、盂邰、覃怀

(3)商代:盂邰、鄂(国)

(4)周代:邘(国)、邘邰

费县历史名人_费县的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

于(邘)姓由来、播迁和历史名人

前边谈到,周襄王十七年即春秋时期公元前635年,邘国被除,邘之诸侯连同支属为便于以后区氏属、别支脉、连血缘,即以国名“邘”为氏,称姓为“于”。因“邘”国之“邘”是由“于”和“阝”组成,“阝”邑即国的意思,国之不存,邑又何在,所以去掉偏旁“邑即阝”留“于”为姓,但也有仍以“邘”为姓者。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长孙也就是邘国第三代国主,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氏。”《统志·氏族略》:“于氏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

从于氏到秦汉时期姓氏统一于姓以来,“于”姓主要在祖根地及周边地区繁衍。2720多年过去了,据1994年《沁阳市志》载:在于姓祖根地沁阳13个乡镇办事处的329个行政村中,计有10个乡镇办事处的23个行政村中有于姓。在全市326个姓氏人口中排列第112位。

原沁阳二中副校长于兴国,家住邘邰村西5公里的紫陵村,他家有明清以来的“家堂谱系轴”谱列19代,今天已经繁衍到23代。

据相关资料,邘姓向外播迁约从战国末期开始。一支向东海(古代,称太行山以东谓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发展,到西汉时该支名人有“治狱多阴德”的于公。于公的儿子于定国(前?一前40年)也因“决疑平法”有方,晋为丞相,封西平侯。定国的儿子于永(公元前?-20年)官至御史大夫。由于于公世代为官,使该支成了“东郡望族”。

费县历史名人_费县的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

东晋十六国时,东郡望族中有一支跟随鲜卑拓跋部迁至代(今内蒙中部和山西北部),他们为融入拓跋族,从鲜卑族的风俗,改姓“万纽于氏”。北魏时该支人又随鲜卑人南下。魏孝文帝(471-477年)为巩固自己在中原的统治政权,推行“汉化政策”,要求拓跋族人必须穿汉服,说汉话,随汉姓,通汉婚。“万纽于氏”的人乘机又恢复了原有的姓氏为“于”姓,其中还有少部分人为归根溯源,以先族有邰氏之名改为“邰”姓,今天联盟街有“邰”姓,此邰姓则由“于”姓而变异,和于姓同一祖先,同一祖根地。北魏时恢复了原姓的于永,在胡太后临朝后出为冀州刺史。

于姓还有一支向西播迁,这一支的远祖也是炎帝神农氏。因在西周时被封在淳于(今山东安丘),此后即以地望为姓,改复姓为“淳于”,该支后来又向西迁。到了唐代中叶,即公元806年,因继位的皇帝唐宪宗名讳李纯。淳于的“淳”恰与皇帝李纯的“纯”谐音,以律必须避讳,复姓“淳于”去掉“淳”又恢复了单字本姓“于”。西迁的这支于姓,单在唐代就有三位宰相,分别是永徽年间雍州的高陵(今陕西)人于志宁(588-665年),宪宗时河南洛阳人于頔(?-818年)和僖宗时于琮。

费县历史名人_费县的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

于右任好(中)、张大千(右)、刘延涛合影

清代,于姓人开始从大陆迁入台湾省,陕西三原人于右任(1879—1964年),清光绪年间举人,1908年参加复旦公学,中国公学。1906年赴日,参加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1912年后致力于讨袁斗争。1922年创办并出任上海大学校长,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及行政院等要职,至在台湾病死。于右任工草书,擅诗作,著《右任诗存》、《右任文存》。

据人口普查资料,于姓在国内的分布:东到台湾,西到新疆,南到香港,北到黑龙江、内蒙,计有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等18个省、区,总人口占汉族人口的6.2%。居百家姓中第28位。在河南,有于姓人家的达27个县市,单通许县有于姓的村庄70多个,近3万人。

于姓今已走出国门,侨居海外的有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于姓不单为汉姓,今满、回、蒙古、土家、朝鲜、锡伯、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中亦有于姓者,如明朝时曾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满州于姓人散居在沈阳一带,满族八旗人的于姓原姓尼玛哈氏,达斡尔族海楞氏的汉姓也为“于”。

费县历史名人_费县的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我们探讨姓氏文化资源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名人文化,这里我再介绍几位于姓历史名人。

一位是明朝早期钱塘人于谦(1398—1457年)他在任监察御史的20年间,多次途经怀庆,往返于河南、山西,在怀庆留下《上太行》、《太行山》、《石灰吟》等不少诗篇,尤其《石灰吟》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仅反映他为国为民不怕粉身碎骨,清正廉洁的高尚精神境界,也发后人深思楷模。至今在怀庆民间还留传《于大人开仓放粮》、《于大人扶犁开荒》等佳话。由于他刚正不阿,平冤狱,赈灾荒,深得民心,卒谥“肃愍”又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等著作行世。

费县的历史名人_费县历史名人_名人费县历史简介

清康熙时山西永宁(今离石)人于成龙(1617—1684年),初任知县,累迁至两广总督,由于执法决狱,不循私情,被康熙称为“天下廉吏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于姓名人更是层出不穷,以黑龙江省政府原主席、中组部原副部长于毅夫,甘肃、山东省原主席、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于学忠,考古学家于省吾,河南省原副省长、国家出版署原署长于友先,陈云夫人中国著名美食家于若木,郭沫若夫人、著名书法家于立群。还有科学家于光远,名声海内外的北师大教授于丹,企业家、天津市商会副会长于学军等。

名人费县历史简介_费县的历史名人_费县历史名人

天津正方集团董事长于学军

于学军曾来寻根拜祖多次,并为全面规划实施根亲文化资源,成立了筹备组织。这些于姓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于姓名人,他们的贡献不仅是于姓的光辉,更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祖国娇子。

(作者为沁阳市文物局原局长、研究员邓宏礼)

上一篇: 《明月几时有》:祖传行云流水,专治拿腔拿调
下一篇: 曾氏【源流+迁徙+名人+郡望+祖训+家规+家训】请收藏转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