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德安庄的人物故事

德安庄的人物故事

德安庄的人物故事有你知县就有我良孟鲍良孟,字德安,号汝止,是福建三洋西祠的第十五世孙,听老人口述,他当时是个乡绅,很有外交能力,传说他是个专门替人家打官司的讼师。

鲍姓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鲍姓名字_鲍姓历史著名人物

鲍姓的历史人物_鲍姓历史著名人物_人物历史鲍姓名字

鲍姓的历史人物_人物历史鲍姓名字_鲍姓历史著名人物

有你知县就有我良孟

鲍良孟,字德安,号汝止,是福建三洋西祠的第十五世孙,听老人口述,他当时是个乡绅,很有外交能力,传说他是个专门替人打官司的讼师。

话说德安庄建设工程在有序的进行,永泰知县刚刚上任,要宴请各个乡绅,良孟也是受邀的人员之一,知县差使的小衙役到了三爱乡,传达了知县的意思,良孟恰好有事不能前往,于是他就对衙役说:“请你转告知县大人,有他知县才有我良孟,没他知县就没我良孟,改日定选个吉日拜访他。” 随手给衙役一些碎钱打发了,这小厮也耳闻过良孟的大名,掂了掂手中的碎银,走了大半天的路,又累又饿,满心不悦。回到县府上,故意把良孟的话传错:“鲍良孟不来拜会你,他让我带给你一句话”。知县问是什么话,衙役眨了眨眼,故意艰难地说:“他说有你知县……就……就……没有我良孟,有我……良孟……就……就……没有你知县,所以他说不来了。”知县一听,反了!居然这么瞧不起人,不来点颜色,还不知道我知县的厉害!“来人,去把良孟拿下,当夜抓来入狱。”于是,良孟公连知县的脸都没见到,就被押进牢里,那门衙小厮在旁边添油加醋,说良孟公被绑起来的时候,还振振有词,“有我鲍德安,就没他知县官”,他与知县大人势不两立,知县更加恼怒,大笔一挥,叛良孟公去湖南充军,几天后出行。

家里人得到消息后,非常着急,当时弟弟贻孟公年幼未主事,大家商议完之后,就差使大洋麟阳鄢姓表弟挑了两布袋的银元去打通关系,好早点释放良孟公,可是等来等去,良孟公没有回来,原来那个鄢姓表弟没有拿这些钱去打通衙门,而是把银元挑回到自己的家,模仿德安庄格式也建了一座一模一样的房子。

后来,听说良孟公刑满释放之后,在湖南扎根,繁衍子孙,后面的子嗣尚有九十几人。传说归传说,待某一天真正寻到那些子嗣方可定论。还有一个传言,前面提到的鄢姓表弟,因为做了不义之举,他家一脉没过三代就灭绝了,不知是传说之人爱恨分明,还是真有此事,乡里人每每说起这个故事,后面都要总结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德安庄就由良孟嫲(良孟妻子)监督继续建造完工,想来这个良孟嫲也是一个聪慧之人,不然家道早就没落,也就没有今天的德安庄了。可惜,由于良孟公不在,没有好的收入,又被挑走了那两布袋的银元,德安庄的后期工程没有完美竣工,就出现了天井的后三分之一部分和大门外的石阶的粗糙铺砌。

一代乡贤鲍英培

英培公字勋植,号涵卿,是良孟公的玄孙子,也是德安庄的第五代传人,从小就生长在德安庄这座老房子里。他毕业于福州道学书院,是民国时期永泰县参议员,党部委员,职业是中学教师,1931-1932担任永泰县格致初级中学(永泰一中的前身)第二任校长。

在担任校长期间,与前格致两等学堂主理伊芳廷先生(英国传教士)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与伊芳廷先生一直保持联系,直到伊老师去世。身为一名教师,他对学生关怀备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学生。他惠顾的学生很多,因此他的学生们都非常感念他,学生遇到他的子女,都会对英培先生大加赞赏一番,并说一些感恩的话,并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为他的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时,鲍英培公的名声响亮,如雷贯耳,在嵩口、同安、大洋一带,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主要的原因是他乐于帮助乡民们排忧解难和拯救于火。当时抓壮丁的形势十分严峻,他尽最大的努力保护鲍氏家族的人免遭苦难,并惠及整个三爱乡(民国时期三洋属三爱乡)。他精通律法,时常为乡民们写状纸,改状纸,所写的状条,连县里专业律师都自愧不如。最有名的是一次为鲍氏辩护的事件:有一位鲍姓人砍树,不幸斧头脱落,砸伤路人,路人漫天讹诈不成,就请律师写了状纸告他“提斧伤人”。他很焦急,找到英培公,让公想办法解救他,为维护正义,英培公在辩护的时候,把原告方的“提斧伤人”改为“脱斧伤人”提请法院取证,结果与事实相符,鲍姓人由原来的故意伤人罪,定为无意伤人罪,以合理赔偿了事,化去了无妄之灾。

在乡间,逢年过节,向他讨对联的人比比皆是,他的文采极好,却从不吝啬赐字。有一次,邻居李德顺华构落成,就来讨对联,他就以父子两的名字为藏头诗写成对联贺喜,两幅对联分别是:“邦家有道人人爱,水火无情面面防”,“得心应手抓机会,顺水行舟听自然”,父子两的名字分别是“德顺”和“邦水”。当时,英培文、德顺字珠联璧合是乡间美谈,邻里友爱的佳话流传至今。

他善于医术,常常为乡人救死扶伤。在他一生中,抄写了很多药方,有的是民间秘方,有的是自己行医中的经验所得,这些药方装订成册,可惜在文革时期被当“四旧”烧掉。在他房间的抽屉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很多都是他自制的草药,有的是不可多得的偏方,因为后代子孙没人去继承他的医治事业,加上人为的破坏,这些偏方都失传了。行医过程中,被后人流传最广的是两件事:一件是一位女子生产过程中出现血崩,生命危在旦夕,他开了药方,产妇服下后化险为夷;还有一件是一个乡人左额上长了个疱,来向他求药,当时他自己身体不适,没有详细询问疱长在何处,就开了药方给乡人,第二天,他猛然想起自己昨天疏忽了,犯了从医者之大忌,就赶紧差使家人去乡人家里细细询问,重新开了药方,直至把那人治愈。

他曾经去过南洋很多年,由于水土不服,才返回家乡,所以见多识广。工作期间,家里门庭若市;赋闲在家,拜访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因此,他从不寂寞。他的一生起起落落,曾经辉煌也几度失落。土地改革时期,他也逃脱不了历史的风暴,遭到批斗;他的晚年是沉默的,因为文化大革命扼杀了一个正常人的说话自由,于是,他只能沉默着。

尽管,在那样的政治气候下,他这样出身的人,受尽了苦头,但由于他一生大力为乡人出谋献力,乡里人都很敬重他。每当乡人提起他,都是两个词:本事人,好人。“本事人”说他官职升迁,文采斐然;而“好人”则道他乐善施人,医术救伤。土改时期与文革时期,有人想为难他,但是更多的人在竭力保护他。

他虽然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三洋人提起他时,都称他为乡贤。

弃官从教的鲍天英

天英公是德安庄又一个知名人物,原名叫鲍畏民,与英培公是堂兄弟,由于他不满意自己的名字,觉得自己光明磊落,不该畏惧人民,于是就改名为天英。

天英公民国三十年(1941年)担任永泰县执行委员会秘书,任职期间,提议政府大力推行二五(百分之二十五)减租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政策得到很好的实施,为永泰人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福州沦陷,福建省国民政府迁到永安,他担任省政府秘书,妻子故后就回到家乡,在永泰一中教历史,解放后仍在一中当任历史教师。文化大革命时被划为“四类分子”,遭到红卫兵批斗,1979年得到平反,但只拿了半年的工资就去世了。

解放前三洋民间传言:“县内不决找英培,县外不决找天英”,说明他也是一个热心为乡间办事的乡绅。

鲍才实是天英公的儿子,他通过补员,在永泰教育局建筑队上班,也算是政策对天英公平反后的惠顾。

人物历史鲍姓名字_鲍姓的历史人物_鲍姓历史著名人物

同安镇官方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人生必读的10本历史人物传记
下一篇: 罗纳尔迪尼奥—一位绝世天才的封神与毁灭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