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萍
论及湖湘文化、特别是晚清以来湘军在中国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也是最受论者青睐的一句名言。无论是在面向大众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中,还是在面向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著中,它的援引率都非常之高。然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运用这则名言的作者,并不清楚这则名言出自何人之口、本意是什么,存在着不少讹误需要厘清。本文对此稍作辨析。
笔者借助于北京世纪超星公司所开发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献资源服务平台读秀搜索,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湖湘文化论著对这则名言的使用情况,发现论者在处理这则名言时,有三种方法。
一是将其视为公共话语,虽加引号,表明此语由来有自,但不标注出处。
在当代史学论著中,最早提到了这则名言的是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合著的《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社1986年版),其中第177页中有这样的表述:
从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18—1844年),欧阳厚均任岳麓书院山长凡二十七年。自道光二十六年起,丁善庆又主持岳麓教事达二十三年(1846一1868年)之久。欧、丁二人在教学上各有特点,但同时又都坚持经世致用等传统学风(详见《修志编书》一节),因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培养出大批人才,欧阳厚均就有弟子三千。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厚均六十岁,“今岁名下士贡举四十有九人”。该年湖南全省取举人正榜四十七人,副榜十一人,恩赐二人,恩赐副榜一人;取拔一人。岳麓占全省总数的39.4%。丁善庆掌教岳麓,门下成名者亦有数十百人。欧、丁所造就的人材,造成了全国“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
在该著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句名言主要是为了论证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成果,但没有说明该语是出自何人之口。
此后,1992年,陈谷嘉、朱汉民合著《湖湘学派源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也提到了这则名言,用的是“时人称”这样的说法,表示该语出自晚清时人之口。但没有注明究竟是出自何人之中。同样,该段文字也是为了论证理学人群体的重要性。
这一做法也为后人所沿袭。1993年沈绍尧主编《访古问今走长沙》(气象出版社1993年月版)、1995年陶用舒《陶澍评传》(湖南师范大学1995年版)、1996年朱汉民《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996年王兴国、聂荣华《湖湘文化纵横谈》(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999年谭小平《话说长沙》(湖南出版社1999年版)、2000年陶用舒《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岳麓书社2000年版)、2001年胡良桂《21世纪湖南拔尖文学人才策论》(《面向21世纪的湖南文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01年陈先枢《湘城访古录续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2002年张学军主编《湖南教育大事记:远古—2000年》(岳麓书社2002年版)、2002年张传燧主编《湖南教育史(第一卷)(远古—1840)》岳麓书社2002年版)、2003年谢炳炎主编《湖南大学校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04年田澍《曾国藩与湖湘文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4年熊吕茂《湖湘文化的传承与湖南教育现代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潘伯祥《政坛经纶长江流域的著名政治家》(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等著作中都引用了这则名言,均没有注明出处。直到最近出版的罗宏、许顺富所著《《湖南人精神湖湘精英与近代中国》(新星出版社2017年版),在引用这则名言时,都视其为公共话语。至于何时流行,有的说是晚清,有的说是同治年间,有的说是有清以来即有,似乎无法追溯它的源头。
二是将其发明权归属于冯桂芬。
在引用“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一名言的论著中,还有少数人将它的发明权归属于晚清早期维新主义思想家冯桂芬。“冯桂芬说”最早见于1988年陈谷嘉的《岳麓书院名人传》(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在该书第七章“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中,有这样的表述: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文中提出的。且不说这个评价在政治上的含义如何,但他所说道光、咸丰、同治时代,岳麓书院出了大批经世纬国之材,确是历史事实。……笔者并不打算作什么学案,只是企图对冯桂芬所说“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作补注。
此后,1991年陈谷嘉在《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清代学人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试图对岳麓人材之盛作出总结。”或许与当时的出版规范有关,陈著明言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却没有标注出到底是《校邠庐抗议》的哪一章哪一节,或哪一页。
陈谷嘉之后,陆续有学者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则名言挂在冯桂芬名下,并指明它是出自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一书(有的称是“一文”),但并没有具体指出出自《校邠庐抗议》中的哪一章哪一篇哪一页。但比起第一种情况即不明确标注出处来,这类情况然只能算少数,大约占二成左右。
三是寥寥可数的作者指明它出自《经世文编•书院》,极个别的论著进一步具体到出自陈次亮之文。
在20世纪80年代“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句话开始流行之时,即有个别学者指出它出自《经世文编》。1986年,杨慎初《岳麓书院的建设特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编《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文中说:
近千年来,岳麓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材,被誉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直至“咸丰、同治之际,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自道光建元,即以气节、经济、文章主教,奇杰之士咸出门墙”。《经世文编》的这几句话,高度评价了岳麓书院教育的成功。
与第一种简单地截取“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八个字的情况不同,杨文将这一名言还原于较为完整的语境中,表明它的本意是在表彰岳麓书院育人的成绩。同时,杨文明言“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语出自《经世文编》。《经世文编》属于文献汇编之属,收录了众多作者有关经世的文章。杨文没有进一步标明究竟是出自谁人之口。
“《经世文编》说”虽然出现比较早,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此后,只有极个别的学者沿用了这一说法。1998年12月,张国朝在《欧阳厚均与岳麓书院藏书》[朱汉民、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第2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中提到:
《经世文编•书院》称:“咸丰、同治之际,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即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奇杰之士咸出门墙。”这里说的“山长某公”,实指欧阳厚均而言。由于他办学成绩卓著,曾先后获准记录八次,得旨议叙三次,倍受朝廷的“鼓励”,成为“士林荣之”的一代名师。
张文进一步地指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出自《经世文编•书院》,将它与欧阳厚均的教育成效结合起来。
直到2013年7月,邓洪波在《湖南书院史稿》(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首次完整地标注该名言具体出自陈次亮《书院》,而《书院》一文又出自求是斋所刊《皇朝经世文集》卷五。这是笔者所见目前对“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言注释最为完备的一本论著,也是仅有的案例。
那么,“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究竟是一种无法追溯到源头的公共话语?还是出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一书?还是出自陈次亮《书院》一文?是否真正在晚清“不胫而走”?
首先,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发明权归属于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属于张冠李戴。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184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顺天府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年间因在家乡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晋五品衔擢右中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他逃到上海,入李鸿章幕,帮助办理洋务。1863年参与创办上海广言馆,以后在上海敬业书院等处讲学。他知识渊博,思想进步,是早期维新主义思想家。
《校邠庐抗议》完成于咸丰十一年也即1861年。此时湘军与太平天国争战正酣,尚未取得压倒性胜利,湘军将领虽然崭露头角,支撑局面,但离“中兴”尚有一段距离。《校邠庐抗议》全书40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表现了全面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主张。如果“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真出自冯桂芬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外省人,冯桂芬何以要在此时表彰湘军将相?笔者细梳《校邠庐抗议》全书,只在《重儒官议》这一篇中看到涉及湖南的一段话。原话如下:
今天下惟书院稍稍有教育人才之意,而省城为最。余所见湖南之岳麓、城南两书院,山长体尊望重,大吏以礼宾之。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
意在表彰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山长得人、诸生向学之情形。此语虽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不是一样的。
其次,晚清之时,虽然有不少人对湘军将领多有议论,但具体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言,并非如当代论著所估计的那样“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以“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为词段,共有零个结果。以“中兴将相”为词段,同时考虑其相关语境,与湘军有关的表述共出现了3次。《申报》1890年3月30日发表的短文《论中兴人才之盛》,文中出现了“建立功勋,惟湘军为最多,人才辈出,亦惟湘军为最盛”和“中兴将相,湘军为最,淮军次之”的表述。1898年,皮锡瑞在南学会讲演中提到:“粤匪之乱,中兴将相多出于湖南。”(见《湘报》第2号,《皮鹿门学长第一次讲义》)这是最接近“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说法。同年,《湘报》第21号又刊登了南州熊崇熙的《论实力》一文,文中有“乃者中兴将相,风起云从”的说法,紧接着列举罗泽南、李续宾、曾国藩、胡林翼等名人,表明诸人皆“沉毅坚朴,确有见地确有把握,故能勘定大难操守屹然”。熊文所列举的虽然大多数是湘军将领,但也包含了淮军将领等。由此可见,至少在晚清大众媒介中,并没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这一说法。但类似意思的其他表述则不乏见。
再次,综合各种材料,可以肯定的是,“中陈炽(1855—1900),字克昌,号次亮,江西瑞金县人,近代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陈炽曾游历沿海商埠及香港、澳门等地,详细考察其政治、经济诸情况,旁考群书,尤重西书,综合心得,于1894年撰讫《庸书》百篇,提出了一系列维新变法的主张。此书经翁同龢推荐,得以进呈光绪皇帝御览,并一版再版,影响很大,对当时及以后维新运动开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陈炽《庸书》百篇文章中,内篇卷上即有《书院》一文。为了更好地理解陈文原意,这里,笔者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还原于陈文的上下文语境中,其言曰:
书院之兴,肇于宋之宫观奉祠,延历三朝,教思弥广。咸丰、同治之际,中兴将相,什九湖湘。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自道光建元,即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瑰玮奇杰之士咸出门墙。一人善射,百夫决拾,气机之所感,运会所由开也。统直省计之,其书院经费充裕,山长得人,则人才多成就众;无书院之郡县,则见闻孤陋,虽有才隽,振奋无由。此中之消息盈虚,如影随形,如桴应鼓。故书院虽非典制,不隶官司,而育才造士之功至为宏大。惜院中传习,仅以时文贴括猎取科名,而经史之故籍无存也,圣贤之实学无与也。山长则徇请托,不校其学行,惟第其科名,甚则贿赂苞苴喧腾众口,人心以蔽,士习以偷。地方有司置之膜外,有心人惄然忧之。
总观该文立意,主要不是为了表彰湖南人材群体之盛和湖南在全国政局中的举足轻重,而是借以强调书院之于培养人材的重要性。作者以岳麓书院为例,说明由于山长欧阳厚均等人“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瑰玮奇杰之士咸出门墙”,才造就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说明书院“育才造士之功至为宏大”。《庸书》中的部分文章,包括《书院》,又被收录入《皇朝经世文编五集》中。
这里,需要厘清《经世文编》系列类书与陈文的关系。清代出现过多种经世文编。道光六年(1826),魏源首次编纂《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次年刊刻,收录清初以来经世文章2000余篇,作者450人。此后,晚清陆续出现了众多经世文编类书。道光末年张鹏飞所编《皇朝经世文编补》;洋务运动时期有饶玉成所编《皇朝经世文续编》120卷(1882年刊)、葛士濬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1888年刊)、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120卷(1897年刊);甲午战争时期陈忠琦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后来又有三集、四集、五集等同类型的书出现。但收录陈炽《庸书》部分内容的,则是《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具体为卷五“书院”类,选编者为鸿雪斋主,校辑者为求是斋,出版者为宜今室,刊行于光绪壬寅年(1902)间。或许因为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也曾经被多次收入经世文编类书中,才造成了张冠李戴的现象。
综上,作为一种历史事实,“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出现于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作为对这一历史事实的概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出自甲午战争前的陈炽;但这一说法在晚清时期的传播度并不高。这一表述真正流传开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地域文化热兴起以后。随着众多论著对这一表述的采纳与传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真正成为论述晚清湖湘文化的名言。
注:此文为湖湘文化名言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