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楼书画印象记
作者刘勇
我喜欢有意境的山水,有才情的字画,有趣味的文章。平时不愿为人立传,太过溢美之辞,违心且欺人,也挫自家锐气;写不真切到位,象小媳妇拿不出好手艺,还惹别人又不高兴。我从没见过刘月楼,愿意为他写点文字,因为他是梁山人,因为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因为喜欢他的字画能打动人的心灵。
本来有机会认识他的。1986年春天,经委供销大楼开业,我去帮助拍电视片,刘月楼也在那里写店名,作字画多,送人也多。我那时候比较喜欢张旭、怀素的狂草,刘月楼与他们不是一个风格,虽然在一个楼上,也不愿去凑热闹。过了几年,由知道刘月楼的名气,到欣赏他的画,进而了解他的阅历和为人,心里很认同,佩服他的绘画功力和境界,几次想去拜访他,都因为琐事太多,一直没时间,就连见一面的机会也没有了。
一、生平概略
刘月楼1913年生于梁山县魏堂村,他原名刘恩青,到北平学习期间改名为刘月楼,在南京漂泊时又改名刘波。魏堂村处在古运河西岸,解放前归汶上县管辖。他经常用汶农、悲禅、河西村人作为字号,也署过漂泊子。他的老师是李苦禅、王青芳、张丕振。悲禅这个字号,是觉得自己的身世比苦禅师更悲凉。张丕振是河南新乡人,字文农,自号“西河村人”,齐白石在为他题过“文农仁弟长相见,丙子冬日同客故都”,连字带号仿照张丕振,可见对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刘月楼的闲章常用“人长寿”、“人寿年丰”、“平生漂泊天涯”、“几多浓翠晓来瘦,说与白云休占”、“芙蓉国里尽朝晖”,是段玉鹏、王继亮给他篆刻的,章不多,只是点缀画面。他题画款有时姓名、字号一大串,又记下年月和岁数,如在《一竿竹》上题道:“悲禅漂泊子月楼汶农刘波,1988年秋,时年七十五矣”。他绘画时应该经常想起往事,感慨天增岁月人增寿、光阴一刻不饶人吧。
我在《不信乡间无古贤》一文中,简述了刘月楼的生平,都是从他生前的老相识或弟子谈话中听到的,后来从字画题款中得到补充和印证,但没有和他的档案核实,应当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准确的。刘月楼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辈都是乡间读书人。他从小喜欢绘画,曾在曲阜师范学习,后来进入北平京华美专。根据《李苦禅年谱》记载,李苦禅1934年至1937年在北平执教,刘月楼应该是这个时期在北平学习国画。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局很不稳定,刘月楼流浪到南京、济南等地卖画。1940年前后回到故乡,参加了万里领导的党组织,曾任中共汶上县宣传部长,传说南下的时候,因他母亲被当局扣留,他违心接受了国民党的任命(当时叫“弯腰”)。后来随第二野战军转战到了云南,他画作题记有“四九至五二年,我在云南普洱即思普思茅区曾见红竹”,“1950年于二野文工团”,可以知道他那几年的行踪。建国后,因查出他有历史问题被遣散回乡,在乡村小学当老师,文革期间遭到过批斗,还听说因为私刻公章被关押。出狱后依然为农民,1979年甄别平反,办理了退休手续。1988、1990年,菏泽地区和梁山县老干局两次为他举办画展,《济宁日报》1991年5月10日曾刊出他的画作《风竹》。刘月楼于1995年去世,据说当时是盛夏,他作画来了兴致,口渴了随手将一碗灭蝇药喝下去,从此再没起来床。真是可惜啊!
刘月楼一生很坎坷,但依旧保持着文人本色,经常背着粪箕在田野间走动,花鸟草虫都是他画作的内容,名声传到四里八乡。特别是遇有娶亲嫁女的喜事,和新春纳庆的节日,向他求字画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拿来牛皮纸、宣纸,也有彩纸、蚊帐帘子和白布,作为绘画的材料。刘月楼什么纸都不挑,也不拒绝,他的字画在梁山、汶上、嘉祥等地方留存的很多,深受群众喜爱。有生活富裕点的,给他提瓶酒炒个菜,他的兴致就更高,落笔如刮风,着墨如泼水,情态如痴如醉,像个小孩子一样。我很喜欢他画的牵牛花,花头很饱满,叶子也生机勃勃,就像在村头田野生长着,其实每片叶子、花头的数量,都是用心安排的。1953年,山东《前哨》曾经选用他的一幅牵牛花为封面,岳宗周老师收藏着这期杂志,还没有找来颀赏一下。几年前见他抄录别人写的诗词两首,觉得很有情调:“赋性生来是野流,手扶竹杖过通州;蓑笠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两脚踏破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平生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富贵荣华命里该,一切都是命安排;胸中有志别谈志,腹内怀才莫论才;庸夫逢时偏得意,英雄落难有余哀;饶君纵有凌云志,怨你平生运不来!”
二、创作里程
从刘月楼的人生道路来看,年轻时候离家外出求学,抗战时期参加党组织,后来又参军去打仗,是个有济世救国之心的热血青年,他的志向未必满足于当一名画家。无奈他的人生道路很不平坦,那个时代并没有给他提供更大的舞台。他从偏僻的农村走进繁华的都市,又从事业顺利时一下子跌落到生活最底层,一辈子清贫潦倒,心情很是压抑。他曾用齐白石的句子:“用汝牵牛鹊桥过,那时双鬓却无霜”,很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把这种阅历渗透到画笔中去,更显得浑厚从容,也算有失有得吧。
这几年,我见到刘月楼的画好多,最早的是1959年画的水鸟,虽然已经很生动,感觉还有些稚嫩。其中又以1972年至1992年画的最多。1972年前后的作品,画些荷塘鸡鸭,笔墨很劲健,构图险奇又不失稳重。1980年前后,以画牵牛花、风竹、鸡雏为多,笔墨轻巧灵动。这个时候他已落实政策,心情很畅快,经常题“神州九亿干四化,老农大画喇叭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他的创作高峰期,经常画牡丹水仙为题材的《神仙富贵图》,有时以八哥点景。他画紫藤燕子,燕子比翼双飞,姿态轻盈,紫藤花色彩很丰富。他画牡丹花,花头一般在三个以上,其中一朵是反的,造型很难得。九十年代初,刘月楼笔墨功夫依然很到位,但气势已不如先前那么足,画竹子是这样,写字也是这样。
人世间的万物,都可以拿来入画。刘月楼的绘画题材不是很宽广,他擅长画花鸟,以一竿竹、菊花、牡丹、八哥、紫藤、白菜最多,人物没有见过,山水只有为《八柏图》补景。他画白菜时喜欢用石涛的句子“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清灯教子书”。画一竿竹时,常题“吾师苦禅曾为吾画一竿竹,原作不知流落于何人之手”,像怀念从前的恋人,感觉很凄凉。刘月楼喜欢画身边景物,鸡是芦花鸡,鸭是农家鸭,极平常也极可爱,看似寻常却意味深长,不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是画不出的。很有趣的是,鸡鸭像夫妻一样成双入对,胜似天上神仙眷侣。画寒鸦也是这样,不觉得面目可憎,而觉得恩爱有加,数十年如一日,生活在乡间寒舍,坚持作画并且画到这样的水平,真是很不容易。如果当年他大学毕业谋到一份稳定职业,也可能不会走上艺术这条道路。悲中有喜,悲中有禅,其中的道理,几个人能参悟得透?
三、轶闻趣事
我本来是红尘里打拼的粗汉,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和文化人交流,认识的文友中,很多与刘月楼熟识。喝酒品茶的时候,经常谈些他的轶闻趣事,有些记下来,并且引起一些联想。
刘月楼的家乡属梁山县韩垓公社,农村缺少文化人,能写个春联、画个帐帘,就是个大能人了。七十年代后期,他每年为政府写奖状,现在仍可以看到他的墨宝。有一天,公社干部编壁报需要插图,用自行车带着他到乡里,拿出一份《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关山月《松鹤朝阳图》,供他作参考。刘月楼笑笑说:“咱不学他,咱画咱的!”我看过一些传统画谱,这类题材不少,都很俗气。据说,他画的图只有几朵松针,一只仙鹤,看上去孤傲独立。用我的手写我的胸臆,不抄袭前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有人求刘月楼的字画,先和他喝茶聊天,聊些家长里短,话题并不涉及画事。等到求字画的人疲倦了,刘月楼便说:“要不咱就画画?”于是展纸磨墨,落笔如飞,一挥而就,直接把拿来的纸用尽。我曾见过他在厚纸上画的牡丹、牵牛,纸不吃进墨去,为他感到别扭。但是,不论是宣纸、粉帘纸、牛皮纸、包装纸,用数码相机拍出来,或稍离远两步看,笔墨效果仍是别人无法比拟的。刘月楼与求画人说话聊天,我不觉得他迂腐,是因为他内心寂寞,身处社会底层,很少与人交流,更别说知音了。邻居有求于他,不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而是看重他的艺术才能,对他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所谈的家事、农事、平常事,看起来好象无心,其他已经在酝酿感情、构思作品了。胸有成竹,所以才能挥洒自如,这也和前辈画家有些相近了。
刘月楼作画,不怎么选择画笔,也不洗刷毛笔。每次用的时候,用牙齿咬一下使笔锋散开,然后蘸墨施彩,满纸云烟,一会功夫就完成了。作画过程中不洗笔,更换颜色随意点染,所以他的画色彩极其复杂,不可再现的,更不要说模仿了。有时墨用尽了,嘴含笔毫吮一下,难怪过去“四大脏”列为其中之一。他作画的时候,心与手、手与笔已成为一体,笔是手的延伸,心里有什么手中就能画什么,不出好画也难!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真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
刘月楼作书画多借助酒兴。有一天去公社出义工,到吃饭的时候,公社干部端来饭菜,只有两只馒头,一盏咸菜,一碗汤,他从怀中掏出一只小酒壶自斟自饮。公社干部另去加了一盘炒鸡蛋,他笑着说:“这不是菜酒吗?”在经委供销公司写字其间,也不要人陪餐,晚上加班时,仅半只烧鸡一瓶老酒就可以了。大文人不拘小节,不在乎酒,不讲究菜肴,这是犒赏自己的一种方式。现在的艺术家就不同了,每有应酬必前呼后拥,出入高档酒店,离艺术更远,离官场倒近,这般讲排场比阔气,怎么能画得出好画?
1983年,中国书协主席舒同题“水泊梁山”,刘月楼写了斗大的“逼上梁山”四个字自荐,管事的见他是乡下一老农,就不理睬他。走在大街上遇到好友王茂君,领他到家中用饭。酒喝到高兴处,他拿出这四个大字相赠,说“多年之后必有理解我的人,如果要刻在梁山上,不可收一文钱。”若干年后,此字刊于水浒碑林,虽处在上百块石刻中也难掩它的光华。命运坎坷成这样,能不令人唏嘘?刘月楼画作又有多幅题赠荫宸、序录的,相信必定是他的知音。据了解的人说,王序录为澡堂打杂的,刘月楼到县城来,经常到他和党校于保森处用饭,留下的字画不少。刘月楼题画款,经常写“1978秋至县城,序录命题,能不应之”、“荫宸先生哂正”、“酒酣泼墨”、“酒后一挥,酒醒亦不识”,这样洒脱,真是没人能比!
四、艺术成就
齐白石给《星伯画集》题笺:“星伯画手,头头皆能事。世有知自誉者,不能知星伯也!”社会上有自以为了解刘月楼的,说他擅长画松鹰、春燕、竹兰,我认为很不准确。根据我所见到的,牡丹、牵牛、菊花居多,荷花、紫藤、水仙、白菜、竹次之,还有红叶、万年青,很少见到松树、兰花。鸟禽以八哥、鹭鸶、燕子、鸭子较多,朋友中有以收藏其绒毛鸡为荣的。我觉得刘月楼虽然是李苦禅的弟子,却从齐白石绘画中得到的启发多,从李苦禅那里得到的少,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面目。刘月楼画牵牛花和齐白石相比更加生机勃勃、天然生长的样子,画八哥和李苦禅相比更加活动精神、好象活的一样,他画的荷花、牡丹也不落俗套,那种饱满的元气吴昌硕、王雪涛也不能比拟。由于环境的限制,他很少有能称抗鼎的力作,也很难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但他的笔墨功夫是当代流派画家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刘月楼的书法,气息和气势都很好,有筋骨,不俗气。我曾把刘月楼的书法照片展示给一位全国书协会员的朋友看,他称赞刘的书法很生动,富有气韵,笔划之间很有功夫和张力,叹息说自己不如他。刘月楼书法的内容多写古典诗词、毛泽东诗句,就是题画诗也很少自己编撰的。我曾见他题的“从来泥不染,真是玉无瑕,怪底周夫子,毕生爱此花”,“朝歇睨篱竹,笑尔号吹蓬”,“平生常在书卷里,残年都付笔砚中”,这些没查到出处。刘月楼常题“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始与草隶同”,他的体会应该与郑板桥有相通之处吧。又曾经见他画牵牛丛生,录抗战军兴歌词,像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样,真是痛快淋漓。有人说他的书法“祖述六朝碑版,近学烈士蔡公时”,可比张旭、怀素、板桥居士,不理解他的精神境界,不知道他书画的渊源出处,牵强附会地谈论这个问题,有点驴头不对马嘴。刘月楼的书法,以才华横溢的天赋,消解内心的忧愁,以自己的手写自己心,岂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刘月楼论画竹:“人言画竹难,我以为易。每日只画一竿至完至足,五七日画五七竿,皆意完好。然后以淡竹、小竹、碎竹经纬其间,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或瘦或肥,随意缓急,便构成大局矣”,有成竹在胸,自然收放自如。又曾经录“唐太宗谓徐敬宗之言”及“张芝临书池水尽墨”等段文字,意在“天且不能尽如人意”和“今人学无常业,神无常聚,倏忽半生,归咎造化,难矣!”
梁山有刘月楼,兖州有傅星伯,我把他们和刘之、赵华岩(或黄庆霈)称为“鲁南四皓”,然而又有所不同。刘月楼画荷塘,傅星伯也画荷塘,因为胸襟不一样,笔下的气象也不一样。刘月楼的构图比较险奇,荷叶从旁边斜出,荷花很文气,荷杆犹如不胜风力,而且留出大片空白,疏可跑马,密不插针,不经意处有极用心之笔。刘月楼画的双鸭,含蓄老实,游姿自然稳便,看上去很闲适,庄子能知鱼的快乐,刘月楼也知鸭的情趣。傅星伯构图饱满,而且讲究对称,荷杆一般双出,再点缀芦茨,其他或画鱼儿疾游,或画双鸭伴行,荷花狂放,莲蓬硕大,看上去生机盎然。刘月楼的荷花如经风霜,萎顿中有顽强。傅星伯的荷花,如得到肥水滋养,生长得很有佳趣。两样的笔墨,显出不同的情致,依我的爱好,更喜欢刘月楼的风格。某个夏天的夜晚,借到朋友一幅《荷鸭图》欣赏,一直看了半夜,就像对着娟好的女子,像品尝春天的茗茶,推开窗子,清风徐徐吹来,夜色空明如洗。
刘月楼从国画传统入手,崇尚大自然的造化,得天地之间的灵气,就像神仙在帮他握笔一样,天然率真不做作,得到了谢赫所说“六法”的妙处,无论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还是随类赋彩、传移模写、应物象形,近代花鸟画家没有比他强的。可谓是八大山人之后再无这样的能手,三百年又见到一个刘月楼。(2011.12.28)
【征稿启事】梁山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梁山发布”微博、“梁山发布”微信公众号、“梁山发布”今日头条号新开设了《忠义梁山人》《当代梁山文化名人》2个栏目,现面向县内外作者有奖征稿:欢迎推荐天南地北梁山人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展示梁山人的风采。要求文字800字以上,图片2-10张。征集邮箱:13954730669@163.com;稿件一经选用,我们将及时送精美礼物一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