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纪姓人口有100多万,但排在100大姓之外。
最近去伊川县鸣皋镇参观伊川书院,顺便到当地的纪划策家做客,听他讲了纪姓文化。这里,我们提前说说纪姓。
纪划策说,洛阳一带的纪姓聚居地并不多,鸣皋镇纪氏现有7000多人,算是比较大的纪姓聚居地——事实正是这样,譬如偃师全市的纪姓还不足10人。这支纪姓祖居晋北,明万历初年迁到此地,后经历代勤奋耕读,诗书传家,终成当地书香门第,至今已有400多年了。
纪划策还把他保存的纪氏家谱、世传对联、纪氏辈分诗等拿出来展示。这副纪氏对联是:日暖溪滩,伊水发蓝围宝带;春晴鹤顶,皋山点翠矗云屏。横批:诗书门第,书礼传家。纪氏辈分诗是:忠世好作志,万德有恒昌;鸿道修仁义,保国佑纲常。
像这样完整保留氏族文献的人,如今已很难遇到了。不过,这里还有一位老人,是鸣皋镇纪氏11代族长纪珃。他曾用3年时间,系统地整理了纪氏家谱。
据纪珃介绍,纪姓起源有二:一是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得天下之后,广封诸侯,纪姓的始祖因是炎帝的后裔,曾被封到“纪”这个地方(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建立纪国。后来纪国被齐国灭掉,纪国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这支纪姓至少有2700年历史了。二是根据古文“伏羲氏之臣有纪侗”所示,上古时曾有一支纪族,其先辈是伏羲的臣子,他的后人都姓纪。
除此之外,关于纪姓起源还有第三种说法:纪姓的始祖是比干的儿子文坚公。原来,比干死了以后,周灭掉商,“周王”接见了比干的儿子文坚,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并要赐他一个姓。见面之后,“周王”见文坚的左手掌纹像“纟”,右手掌纹像“己”,合在一起是“纪”,就以此为由,赐他纪姓,他的子孙也就世世代代姓纪了。这肯定是民间传说,因为“周王”乃虚指,不知是周文王还是周武王。
其实,纪姓起源很单纯,除在唐代有一支舒姓改为纪姓外,一直是一脉相传。后来到了清朝初年,才有少数民族加入。
纪氏早期在北方发展,纪国亡国后,纪姓散居于齐地;经历战国,至秦统一,纪姓才开始缓慢地向周边播迁,或北上河北,或南徙安徽北部,或入山西、陕西;秦末汉初,主要繁衍于齐鲁大地;东汉至三国,越过长江天堑,进入富饶江南;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方纪姓一直向南迁徙;到清朝康乾之时,纪姓已遍布全国。如今,纪姓人口在北京、山东、江苏较多。
纪姓重视文化,重视科举考试,在这方面是很有名的。就拿鸣皋镇纪氏来说,从晋北迁到这里之后,四世祖纪凌云在清初中进士;五世祖纪晫、纪昉雍正七年(1729年)同榜中举,次年又同榜中进士;六世祖纪世勋中进士。纪划策的曾祖父纪伦也是清末武举人。
纪姓历史名人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纪晓岚(纪昀)。此人有“神童”之谓,9岁到县里参加童子试,入考场前,他拿着小树枝在地上画着玩,担任主考的教谕来了,他急忙把树枝藏在袖内。教谕看见小童,觉得好玩,想考考他,便出了个上联:小童子暗藏春色。纪晓岚略加思索,就对出下联:老宗师明察秋毫。后来,纪昀科举高中,当了大臣,乾隆下江南多由他陪同。一路上,乾隆不断出上联,他不断对下联,竟没有一次被难住。纪昀极为聪慧,主持编写了《四库全书》,博学多才,尊学重教,是纪氏文化海洋“泡”出来的文化巨人。
纪姓古代名人还有:春秋时纪昌,以善射闻名;汉初大将纪信、纪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唐代名臣纪处讷;金代医学家纪天锡,曾被金世宗授予“医学博士”称号;元代大戏曲家纪君祥;清代文学家纪容舒、纪昀父子等。(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钦良 特约记者 纪晓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