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说引人入胜。”
◆杭州西湖
可巧的是,习近平提及的杭州这两位前“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竟然都与伍子胥有着跨世奇缘。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钱塘江,旧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有“天下第一潮”之称的钱塘江潮,自然也称浙江潮。
◆钱塘江潮
钱塘江潮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恰在伍子胥被冤杀前后,因此民众极易将涌潮产生与伍子胥被冤杀相联系,伍子胥渐被视为潮神。到了唐代,伍子胥已正式成为钱塘江之神。官方通过赐予封号,将潮神伍子胥纳入国家祀典,形成了官民共祀潮神伍子胥的情形。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十月,天命之年的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前后3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作为“市长”的他,捍湖浚湖,重疏六井,使市民能够近湖而栖,安居乐业,也奠定了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游览佳处——白堤。
◆白堤
科举官僚白居易对钱塘江神之实有笃信无疑,并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守土守水,职与神同”。但苦于任期短暂,只好将心事寄托于祭文。在长庆四年(824)五月四日,白居易站在高高的祭坛上宣读了《祭浙江文》,“谨以清酌少牢之奠,敢昭告于浙江神”,祈求“水返归壑,谷迁为陵,土不骞崩,人无荡析”。
在上一年七月十六日的《祈皋亭神文》中,白居易还透露曾“祷伍相神”,将伍子胥当成了类似龙王主管降水的雨神,心诚所至,果然灵验。白居易以国家公职人员身份主动敬神,为辖区百姓消灾祈福,虔诚之心,昭然若揭。
◆白居易
白居易任杭州“一把手”时,在日理万机之余,曾作七律《杭州春望》。其中颔联曰:“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由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公山上的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传入庙中的滚滚涛声。“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其墓在断桥边。两句诗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子胥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该诗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其中,“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即由断桥通向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
如今,白居易留下的白公堤已经堙没不可见,但杭州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把白沙堤改名为“白公堤”,即现在的“白堤”,东起“断桥残雪”,西止“平湖秋月”,并在孤山之麓建了白公祠,以永远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老市长”。
◆杭州吴山上的伍公庙
时光总是无情的,白居易自己也曾在观潮时感慨:“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潮》)白居易调离杭州后,仍对杭州念念不忘,曾写《忆杭州梅花》感怀:“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诗中提到的“伍相庙”就是杭州西南角伍公山上的伍公庙。
在伍公山的东侧,早在汉代就建有祭祀伍子胥的伍公庙。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郊社考》载:“杭州吴山庙,即涛神也。”清翟灏、翟瀚《湖山便览》有“伍公山”条目云:“古称吴山为胥山,以伍子胥立庙于此得名也。”该山还有很多别名,而如今吴山是其最正宗的大名。“吴山天风”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2019年7月7日,李光李光荣在杭州吴山天风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白居易在东都洛阳任太子少傅,作《忆江南词三首》,其中第二首广为人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采用了杭州景观的双绝加以对照,是对往昔在杭州美好生活的深情追忆。有意思的是,白居易“最忆是杭州”,不是曾经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而是天竺寺的桂子与钱塘江潮。
唐时的“郡亭”当指今凤凰山一带的杭州刺史衙门中的虚白亭。在郡亭中,每日“潮声来入耳”。对这种潮声阵阵、闹中有静的生活,白居易颇为满意,他在《郡亭》诗中就说:“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66岁的白居易,身在洛阳,心却向往杭州,对杭州一往情深,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游杭州!
白居易在《重题别东楼》中曾说:“太守三年嘲不尽,郡斋空作百篇诗。”当是自谦之语。在杭州的三年,白居易给杭州人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和物质遗产,而他的“百篇诗”也给杭州带来了最大的一笔财富。他对钱塘江潮的赞颂、感慨、忧虑、愁思都寄托在他的这些诗篇之中,可以说,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钱塘江水的知音,也是伍子胥的崇拜者!
◆苏轼
与“老市长”白居易一样,苏轼也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在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因出为杭州通判,34岁的他当上了“副市长”。第二次是时隔16年之后的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州,52岁的他当上了“市长”。
苏东坡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点睛之笔鲜活了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便是在西湖孤山南麓的“水仙王庙”写成的,该庙祭祀的就是伍子胥。
◆吴山伍公庙内伍子胥像
当时被贬任杭州“副市长”的苏东坡正与“市长”陈襄等人在此喝酒,畅饮中很有可能就谈到了伍子胥,无疑也会谈到西施,还有可能谈到伍子胥与越国还有西施之间的恩恩怨怨。西湖,跟西施也许不妨攀个本家,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于是,文思潮涌的大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从此,“西子湖”也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但遗憾的是,我们平常在读这首诗时,或者说大部分选本在选录时,往往都只选了第二首,其实这组诗是有两首的。其第一首为:“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
这首诗知名度虽大不如前首,但它紧扣着题中的“饮”字,介绍了诗作的背景,包括“湖上”的具体所在,即水仙王庙附近,该庙与林逋祠堂相近,因此他在《书和靖林处士诗后》有这样的联想:“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如此说来,水仙王庙应该是在今天的平湖秋月附近。
◆苏轼《书和靖林逋诗后》墨迹
苏东坡也对钱塘江潮情有独钟,对钱塘江神敬畏有加。在他的笔下,不仅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瑞鹧鸪·观潮》等状写钱塘江潮,也有《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中“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感慨人生遭遇的语句,还出现了《祈雨吴山庙文》《祈晴吴山祝文》等祭文。
且只看他的《祈晴吴山祝文》,文中说:“生为楚英,没为吴豪。烈气不泯,视此海涛。反雨为旸[晴],何足告劳。有洁斯醴,匪神孰号。”对伍子胥的赞颂可谓不遗余力,敬畏之心昭如日月。从中可以看出,他想以自己的虔诚之心和瑰玮文辞,打动伍子胥的心,祈求他能超越“职权范围”管起天下的晴雨旱涝,以实现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愿望。
◆2018杭州吴山庙会暨伍子胥祭祀大典
也确实如此,苏东坡到杭州只当了两年“市长”和三年“副市长”,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名篇,还留下了西湖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他当“市长”时指挥20多万人利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的一道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就把这条“横绝天汉”的湖上通道命名为“苏堤”。
如今,苏堤南端的“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里记载着苏东坡的功业。“苏堤春晓”也以它“十里长虹,焕成云锦”的韵致冠西湖十景之首。而他主持疏浚西湖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便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映月”。
◆苏堤
不论怎么说,苏东坡这位越地的“儒官”对越国最危险的敌人伍子胥如此宽容和崇拜,已是非常难能可贵了。他在《论[伍]子胥[文]种[范]蠡》中,还对伍子胥不吝赞美之辞:“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子复仇,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当代著名女作家陈祖芬,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摇碎一湖金》,文中说:“西湖重,还因为前‘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们,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们。”点出了这两位前“市长”与杭州水乳交融的关系。
◆伍子胥后裔齐聚伍公庙缅怀先祖
仅从杭州两位前“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诗文观之,作为钱塘江景象的钱塘江潮,因为有了历史人物伍子胥及其悲愤忠烈的生命精神的参与,才使得诗人在歌咏钱塘江潮的时候,每每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表现出千古忠烈不遇的咏叹,在自然景色以外又增添一份忧伤的历史情怀。
❦谢谢打发 越打越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