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从高二适的籍贯说说东台文化名人

从高二适的籍贯说说东台文化名人

从高二适的籍贯说说东台文化名人从高二适的籍贯说说东台文化名人 武仲平 近期,国家文物局颁发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

从高二适的籍贯说说东台文化名人

武仲平

近期,国家文物局颁发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的名家名单。有意思的是,群里有两个帖子分别作出不同的解读:一个是业余文史专家、东亭庖人天厨星发表了《最新规定:这位东台籍大师的代表作品禁止出境!》一文,指出限制代表作出境的158位名家中就有我们东台人戈湘岚。另一个是梅映秋在《石湖夜谈》中撰文《谈名人籍贯与地方文化传承》,理直气壮地认为该名单中有两位东台人,除戈湘岚外,还有高二适。

对于戈湘岚,似无可争议。百度一下,他1904年出生于东台安丰古镇,原名绍苓,又名荃,别署赏神骏斋主,东亭居士。定居沪上,系戈公振堂弟。1920年上海美专肆业,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会员及上海分会会员。戈湘岚是中国的画马大师,曾赢得郭沫若“今之曹霸”的美誉。有行家将其与徐悲鸿并称为“北徐南戈”,代表作有《春耕》《白马图》《马》《斑马》等。

而对于高二适是东台人,许多人都不知晓,甚至有人质疑。有人说他是姜堰人,也有人说他是南京人。其实,高二适是正宗的不折不扣的东台人。梅映秋在文中陈述的理由十分充分,我以为条条在理,很有说服力。根据我国对籍贯的习惯性认定,高二适是东台人毋庸置疑。他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在东台县小甸址村呱呱坠地,1915年就读于东台县高等小学,两年后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20年,因家贫,由扬州中学辍学回乡,任本乡立达国民学校教员,可以说是生于斯长于斯。根据公安部1995年发布的相关文件精神,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高二适祖先世居东台,其祖籍应为东台,这是事实认定;另外,高二适历来的籍贯一栏记载,均为东台。梅映秋提供了一份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户籍卡》登记表复印件,高二适籍贯为“江苏东台”,时年40岁,供职于伪“立法院”,作为正值壮年的男子对自己的籍贯何处,不可谓不知。高二适一直自称东台人,多幅作品的落款均为“东台高二适”,表明其本人认定自已为“东台人”,这是自我认定。

名人历史东台是哪里人_东台历史人物_东台历史名人

既然事实认定加上自我认定,高二适是东台人不可否认。那么,造成高二适先生的籍贯说法不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以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高二适的出生和成长地,因行政区域变动,在解放后划归泰县(后改为姜堰),有的地方在介绍人物生平时,说他是江苏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不过,还算有良心,在后面的括符中加了一句:解放前属江苏东台。但今年6月3日,“高山仰止----纪念高二适120周年书法展”在江苏美术馆盛大开幕时的新闻中,高二适成了“江苏泰州人”;二是皆因姜堰、南京都有“高二适纪念馆”,溱潼镇也有高二适故居,而东台没有,给人一种高二适与东台无关联的印象;三是东台的一些领导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去“争”,自动放弃,(市主要领导或不是东台人,不了解,不珍惜;或工作重点或兴奋点不在此,摆不上位置;或对文化、文史、文人的理解尊重共鸣不够。诸多因素,不一而足),与如今许多城市傍名人、争名人,扩大城市知名度的劲头差之甚远。加之宣传文化部门、政协文史工作者、专业文博工作者以及媒体,对高二适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够,文物资料搜集不够。

记不清具体时间了,有一次与时任文化旅游局局长的颜宝江同志出差去南京,途中参观了姜堰建于1997年的高二适纪念馆(旧馆,据说新馆也已建成开馆)。该馆座落在江苏苏中三水汇聚的罗塘古镇,花木扶疏,曲水环抱,天光云影,市井在望。高二适先生青铜塑像,昂然耸立,坚毅挺拔。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高二适纪念馆是反映高二适先生学术思想、人格魅力、书法成就以及国学造诣的生动载体,是收藏和研究高二适遗墨、遗作的最佳场所,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高雅课堂,为海内外界人士所瞩目,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在参观中,我突然发现高二适给他的女婿女儿的信件,不禁眼睛一亮。他的女婿沈天吉,溱东人,文革前在时堰中学工作。我读初中时,他在教导处,负责一些教务兼缮写,一手好字,常用钢板刻资料、试卷。巧的是,他的大儿子在时中读高一,二儿子沈景璠与我一个班级。景璠个子矮小,同学们都叫他“小萝卜头”。那时我们年纪不大,也不知道沈景璠的外公竟是参与“兰亭”论辩的大名鼎鼎的高二适先生。初中毕业后,我们同学聚会,还想到景璠,只是,前好几年他患了不治之症过世了。

参观结束回车上,我跟颜局长说,东台如建高二适纪念馆,可通过溱东沈天吉家征集资料。此后,也不知颜局长有没有向当时的市领导汇报过此事以及建高二适纪念馆的提议。我工作四十一年算是老文化了,一辈子没当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但我的同事中有人大常委、政协委员乃至政协副主席,他们也许有过东台建高二适纪念馆的提案,但都没有结果。听说原东台市委副书记、东台市政协主席王业频也曾努力过,但力度不够。像老一辈的文史、文博工作者汪国璠、洪惟杰先生都呼吁过建高二适纪念馆,然而人微言轻,起不了大作用,不了了之。姜堰和南京能建高二适纪念馆,东台为什么不能?(据业余文史专家程可石先生说,东台明清街修建时,在向南扩建二期工程中,设计单位----东台规划部门曾拟修建高二适纪念馆,并出大样制图在明清街公布于众,可惜后来没有实施;还有一种说法,拟将盐城市文保单位沈氏大楼作为高二适纪念馆之用,后因用于周巍峙王昆纪念馆,而未再提高二适纪念馆修建之事)。2023年,是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他一生精研文史、书法,博涉诸家。1965年,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就《兰亭序》的真伪与郭沫若展开学术争鸣,声震士林。此事引起毛泽东的关注,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影响深远。章士钊先生誉之为“天下一高”;林散之先生赞誉他“不负千秋,风流独步”;著名艺术家熊秉明先生题联:“书风激荡,人品峥嵘”。如同梅映秋所说,我们要尊重和珍惜历史文化史实,建设纪念设施和加强宣传,传承东台名人的光辉历史和人文精神,这对于扩大东台城市知名度,激励东台市民建功新时代,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也是创造地方文化认同,让东台人更自豪、更骄傲的“我是东台人”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延续东台文脉,丰富东台文化之举。诚哉斯言!

名人历史东台是哪里人_东台历史名人_东台历史人物

从高二适的籍贯,我们知道了籍贯乃祖居或个人出生地。读初中、上高中、考大学,入团、入党、入伍、调动、提拔,户口簿、工作证、结婚证、退休证……一个人一辈子记不清要填多少表格或证件。一般情况下,紧随在“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之后便是“籍贯”。如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样,籍贯是不能随便改的。即使即兴填写亦需有依据。已故作家史铁生在散文《老家》中这样写道:“常要在各种表格上填写籍贯,有时候我写北京,有时候我写河北涿州,完全即兴。写北京,因为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大约死也不会死到别处了。写涿州,则因为我从小被告知那是我的老家,我的父母及祖上若干辈人都曾在那儿生活。查词典‘籍贯’一词的解释是:祖居或个人出生地----我的即兴碰巧不错。”而有的人即兴就不行,东台有位女歌手供职北京某艺术团体,在全国青歌赛上拿过银奖,小有成就。明明是“江苏东台人”,在一次自报家门时说是“江苏南京人”,引起许多群友的不满与指责,说她数典忘祖。后来,女歌手的籍贯又回归“江苏东台人”。

东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像王艮、吴嘉纪、冯道立,像戈公振、戈宝权、周巍峙,像戈湘岚、高二适……名人众多,熠熠生辉。也许是东台人的缘故,每当在报刋上、展览上看到籍贯东台人时,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此,仅举两位鲜为人知(至少孤陋寡闻的我曾不知道)的东台籍名人与大家分享,也许圈子里的名声不大,仅供文史爱好者研究参考。

第一位:“现代伯夷”----缪金源。

多年前,我与老伴闲逛来到五四大街北京大学红楼内,参观“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展览中一张“进德会入会願书”映入眼帘,看完不觉一喜:“缪金源 字渊如 系江苏省东台县人 年二十一岁 现入北京大学进德会为会员 恪遵左列六条戒约 一、不嫖; 二、不赌; 三、不纳妾; 四、不作议员; 五、不饮酒; 六、不吸烟; 具入会願书人 缪金源 中华民国七年十月十四日”。願书下方有一行文字说明:1918年1月,蔡元培发起成立培养个人道德的进德会,会员必须接受不嫖、不赌、不纳妾等戒条。这是北大学生缪金源的进德会入会願书。

缪金源,东台人?!我第一次见到。陌生的名字,让我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多次查阅相关资料对其生平才有了基本了解。缪金源,字渊如,江苏东台县角斜场人(角斜现隶属于海安),生年不详,依我从他的“进德会入会願书”上的年龄推算,应为1898年,卒年1941年(一说1942年)。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鲁迅先生的日记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近两千。其中,有两位东台人与鲁迅有过较深的交往和渊源,一位是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戈宝权,另一位就是缪金源。缪金源与鲁迅在二、三十年代的十多年间一直保持往来。鲁迅日记记载:1923年6月14日,“下午得缪金源信并《江苏清议》三枚,《栟角公道话》二枚。”17日,“上午复缪金源信”。1926年5月1日,“缪金源来”。1935年6月4日,“夜得缪金源信,即复。”缪金源与鲁迅之间的书信可能已散失无存,信中内容亦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缪金源能得到鲁迅这样重视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北大执教期间,缪金源师从胡适,并与鲁迅、魏建功、吴俊升、顾正容、夏德仪等过从甚密,这些人日后大多成为中国文化界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人物。缪金源文底深厚敬业,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北大中文系主任的胡适评价:“缪金源是个好老师。”其生前好友、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顾正容之孙在2014年微博《串珠纪事(8)》中介绍,“在北平文化圈中名头很响亮,叫缪金源,任辅仁大学教授,学问很大,……誉满京城,人称‘缪天下’”。

关于缪金源的史料很少,但一两件事也足以令人敬重。北平沦陷后,耿介孤僻,落落寡合的缪金源因体弱累重,不堪舟车之劳,无法南下,但他一整年隐居不出,食贫自守。1939年离开辅仁大学后,生活更加艰难。1941年4月25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全家长幼均多病……以贫困故,概不服药……然誓饿死不失节!”自此以后,他从每天一粥一饭减到每天两顿粥,到最困苦时,全家一天只能喝一顿粥了。不久他和妻子冯承钧(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相继在贫病交加中逝世,安葬于香山万山公墓。因坚拒为日本人的奴化教育服务而含恨饥饿而殇,获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令褒扬。北大同人罗常培赞颂缪金源是个“傲骨嶙峋,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朋友。”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加拿大籍华人、现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诗词稿》中有诗《挽缪金源先生(1941年,时在沦陷中)》:山林城市讵非讹,箪尽瓢空志未磨。又见首阳千古节,春明也唱采薇歌。(首阳是山名,亦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当时只有17岁的叶先生写下这首题挽诗,表达了对自己的恩师缪金源的景仰之情。

第二位:是诗人更是战士----罗飞

2017年7月23日,我在上海《解放日报》上看到韦泱写的一篇文章《罗飞:是诗人更是战士》后,才知晓有一个东台人,名字叫罗飞,作为在文化系统工作摇了大半辈子笔杆子的我还真有的不好意思。

罗飞,原名杭行,笔名金尼、萧文等,江苏东台人,1925年4月1日出生,中共党员。1943年因战争辍学,肆业于东台中学。罗飞家庭原属小康,因战乱而破产,兄弟姐妹5人都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轭。童年的他,喜欢从书本汲取智慧,喜欢从文学挹取人生情味,因此爱上苏联文学。

40年代中期,罗飞冒着生命危险与诗友李昊、荒陵等复刊《未央诗刋》。刋物每期换一个名字,全称是“未央诗刋小集”,由未央社编。一共出刋了四期,用了四个刋名,分别是《希望》《夜曲》《送别》《远行》。

说到罗飞,韦泱还在文中披露了他富有传奇性的往事。1948年深秋的上海,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城市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一天下午,罗飞接到胡风的来信,让他“抽空来一趟”。第二天,罗飞赶到雷米路(今永康路)文安坊6号胡风家。胡风夫人梅志告诉罗飞,胡风因事外出,他留话说,阿垅(“七月诗派”骨干成员之一)从四川来,带出了一批军事上的材料,要我们转给地下党。几天后,罗飞与阿垅在胡风家见了面。罗飞将此事向上海地下党甘代泉作了汇报,得到指示后,从胡风家取到了阿垅送的第一批材料,是蒋军国防部有关军事布置、武器配备方面的情报。罗飞深知其不同寻常的分量,即刻交甘代泉转给了党组织。以后,又接连两次冒着风险,从胡风家取走有关蒋军的军械统计手册、沿江兵力配备等重要情报。罗飞以在上海民众夜校教书作掩护,还负责秘密交通站工作,配合地下党对国民党方面保安部队进行策反起义工作。当年,在罗飞给党组织转递情报时,周围几乎遍布国民党特务,除了国民党保密局、警察署这些“军统”外,还有“中统”、三青团、特高课等多如牛毛的特务组织。罗飞只要撞上任何一个,都有被逮捕杀头的危险,机智勇敢的罗飞却一次次化险为夷。

罗飞的文字第一次变为铅字,大约是16岁时发表过的一篇抗战题材的小说,之后以写诗编诗为主要的文学活动。上海解放初期,罗飞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工作,业余时间与胡风夫人梅志及诗人罗洛、化铁一起编辑《起点》文学月刊。1952年出版社开始公私合营,由群益、海燕、大孚三家出版机构组成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经华东局批准,罗飞调任该社工作,先后出任编辑、出版室主任、总编室秘书,主编过社刋《文艺书刋》。

罗飞是战斗和生活在上海的诗人,但命不由己,运势难驭,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他被定为“胡风分子”而锒铛入狱。释放后1958年冬又发配宁夏,在农村中小学教过俄语和英文。1980年,平反的阳光才迟迟的照到他的身上,恢复党籍,调宁夏人民出版社工作,任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女作家》文学季刋主编,直到1985年离休返回上海定居。

罗飞的职称为编审,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写作半个世纪有余,他是跨越新旧时代笔耕不缀的诗人之一。解放后发表过小说、诗歌作品以及影评和书评未结集。罗飞在20多年沉默的日子里,经历坎坷,经历血与火的洗礼,这位“七月派”的诗人对人生和诗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85年出版诗集《银杏树》,作品有的被选入各种选本,有的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诗歌选》(台湾,1999年版),有的为《名作欣赏》所推介。1999年出版的诗集《红石竹花》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次文艺评奖一等奖。“不是在厄运中历经磨难,绝写不出千锤百炼的诗句。”“燃烧的思想,带火的诗行。”有诗评家如是评说罗飞和他的诗。

文学家罗飞2016年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抗战七十年文艺战士”奖牌。2017年7月9日以92年高龄辞世,临终前关照老伴韦鸣震,后事办完后再通告各位生前好友,一切从简,让人对这位诗人更是战士的东台人肃然起敬。

(完稿于2023年6月6日芒种时节)

上一篇: 随笔丨西湖畅想曲
下一篇: 【历史教学】黄牧航: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重要概念辨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