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其人及对德州地域文化发展的现实作用
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
阳家、墨家等学说,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其“三年不窥园”的董子
读书台,是成就传奇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简析董仲舒在儒学发展史
上的脉胳、董子读书台的立废及传承,以期对德州地域文化的发展做
些思索。
董仲舒的一二三四
德州古有广川之称,《史记》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
一代大儒。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学的思
想,开创了秦以后“独尊儒术”和汉唐经学的新格局,而且对宋以后
的“新儒学”(道学或理学)亦有重要影响。因此,董仲舒在中国儒
学和文化史上占有堪与孔子和朱熹比肩的重要地位。
他以“天人三策”,被封为江都相,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
元光元年(前134 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
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
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年,
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
二圣。董仲舒一生著述甚富,《汉书》本传说:关于论文、文告
“仲舒所著百二十三篇。”;关于《春秋》十余万言; 《春秋繁露》
八十三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等等,在这些著作中,董仲舒
贯通天人,纵论古今,博采百家,为原始儒学向经学的过渡,做出了
重要贡献。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对当时社会的一系列哲学、政治、
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他将周代以来的多种宗教
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
体系,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成为汉以后至清
代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作为一代大儒,他在元代被请入圣庙“入祀”,明初被封为“先
儒”,到了明正德年间,在全国掀起了尊崇董仲舒的热潮。在其任职
的江都,除有故居、董井外,还有世代相传的祭祀董子祠的仪式,后
人称其为“汉代孔子”,或称“董二圣”。
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史.汉》
记载“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四帝历经。据《汉书·匈奴传》:“仲舒亲见孝惠、文帝、景帝、
武帝四世”。但孝惠帝碌碌,文帝、景帝不任儒,董仲舒的仕途一耽
搁就是几十年。期间,他一直处于韬光养晦的状态。
机会终于来了,汉武帝登上了皇帝宝座,也给儒学带来了复兴的
希望。他应招对策,上“天人三策”,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这期间,也着实体现了董仲舒的聪明:武帝
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开始了大规模的选贤任能,第一批入选近百人,其
中庄助为举首;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因生也以贤
良应征;报名的法家、纵横家,一概罢黜,不予录取。但这次董仲舒
选择了不出对,因为讨厌儒学的窦太后还活着。果不其然,儒学刚一
抬头便遭到窦太后的强烈反对,推行儒术的赵绾、王臧被迫令自杀谢
罪,窦婴、田坋免职反省。直到窦太后亡故后,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
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长期郁积的心声。
董子读书台
董子读书台就是董仲舒读书的地方,因其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也称繁露台。“三年不窥园,下帷读书”,就是在这里。
董子读书台始建于隋朝,据《德州志》记载:开皇年间,朝廷在
旧广川县东八十里左右的运河西岸建设了新的广川县,也就是目前德
州的位置,同时建设了文庙和董子读书台。“书台夕照”曾为德州十
景之一。元杂诗《咏陵州》赞曰:“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何人
肯忧国,得似董贤良。”
明洪武十年(1377 年),德州文庙与董子读书台一起迁到运河以
东,文庙建在目前德州监狱位置,在大殿旁边的廊屋里摆放董子牌位,
每年春秋二仲举行祭祀大典。
明正统六年(1441 年),知州韦景元对文庙进行维修,在东厅
墙下,发掘出一块隋朝石碑,石白如玉,刻有“董子读书台”五字,
比划苍劲有力。他在石碑原基后侧建设了祠堂八间,起名为“聚贤”,
用以祭拜董子。
明弘治十二年(1499 年),巡抚都御使熊翀、同知王从鼎为方便
祭祀,在文庙的东侧,历时两个月,建设了独立的董子祠,正堂八楹,
前后厢房十二楹,原有“董子读书台“石碑,筑台立在寝堂旁边,并
修建了亭子进行保护。全部工程均由民间出面,财政没出一分钱,落
成开学那天,全城欢腾。
明嘉靖六年(1527 年),当时德州最高官员,主政史麟,检查工
作时祭拜董子,见董子祠疏于管理,十份破旧,便批评道:“广川之
重,有得于书院也多矣,盖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益胜,岂可缓哉”。
并立即对董子祠进行了修缮,扩建后的大殿十二楹,塑有董子坐像;
祠堂前面建有凉亭,里面为“董子读书台”旧石碑;东西两侧为厢房,
沿用原来的牌匾“斯文一脉”,朱红大门描金漆银,气派不凡,门上
牌匾书“董子书院”。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知州马明瑞将董子书院迁到大西门
外的运河东岸(今迎宾路国际商贸城附近),同时在小西门外建设了
醇儒书院。院中除珍藏了诸子百家的经书之外,还重点保存了董子的
《春秋繁露》及其他一些著述。当时,董颜祠、乡贤祠里同时供有董
子牌位。
运河将董子书院与南北文化串联在了一起,特别是每月在此举行
一次“崇仁会”,吸引了天下学子才人、骚人墨客源源不断聚来,比
试诗文才艺,交流感情。运河岸边书声琅琅,吟咏唱和,德州一度也
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都会”(李明诚《醇儒书院记》)。明嘉靖年宰
相严嵩在董子读书台留下“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独有贤良策,
人称王佐才”的诗句。清人田致在《陵州四时词》中唱道:“柳湖西
畔御河隈,芦荻萧萧两岸苔。酒户词场多少客,登高齐上读书台”。
田雯曾题“公羊一卷至今存,千古醇儒道自尊”。这种浓郁的文风也
深深感染了康、乾二帝,留下了歌咏德州的诗歌 79 首。乾隆二十一
年(1756 年),乾隆帝写下《繁露台》一诗:“天人三策对贤良,
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乾隆三十六
年(1771 年)再次南巡时,又为董子台题咏:“故里千秋疑信猜,
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
沐浴在浓郁的文风中,一批批德州学子,以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
与诗人气质合而为一的特质,从这里走出走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据
统计,明清两朝以来,德州共考取举人400 人,进士近200 人;其中
仅明朝洪武4 年(1371)开科到崇祯16 年(1643)满清入关,德州
就有195 人中举、65 人取进士。
从读书台到文化街,跨越千年的传奇
“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作为德州历史文化的象征,董子
读书台寄托了德州人太多的人文情怀,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全国闻名
的古迹,自民国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年久失修,消失在历史的沧桑
之中。
复建董子读书台,是德州人的梦想。
2007 年 1 月 24 日,历史将铭记这一天,在德州市第十五届
人大六次会议上,关于复建德州“董子读书台”的议案,以一号
议案获得通过。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吹
响了集结号,兆光集团,幸运的成为历史的再现者。项目最终选
址在隋运河故道的沙王河畔,占地150 亩,总投资5 亿元,命名为
“德州董子文化街”。
整个景区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董子读书台为主景,以沙王
河水系为脉络,台临水建,景随水出。董子读书台、董子文化街、
三策固本水上牌坊、柳湖书院、繁露广场、聚贤阁、柳湖、柳亭、
不窥园、繁露堂、春秋舫等所有景观为传统建筑,体现古朴、简
洁、大气的汉代建筑风貌。
主街南北方向长约 1500 米,以徽式建筑为主体,以灰、白为
主色调,黛瓦白墙,明间大窗,尽显汉唐风韵。中西两街拔地而
起,在一层之上形成了宽 15 米、长 200 米的“天街”,这种街区
模式在德州及周边堪称首创。
董子文化街分为名人字画区、红木家具根雕奇石区、古玩与
民俗艺术区、金银珠宝玉器区、美食茶艺区、商业商务服务区等
六个具有不同业态特色的大区。浓缩了古老德州的文化精华并逐
步成为辐射全国的旅游休闲、文化交流、购物娱乐首选之地。街
与园因河相连,临河相守,体现出人文建筑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
相和谐的城市景观。漫步董子文化街,追溯古风遗韵,处处河湖
相连,花木扶疏,读书台气势恢宏,尽显大汉雄风;沈鹏先生题
写的街名,大气凝重;钱绍武先生创作的董仲舒铜像凝气传神;
欧阳中石先生题名的“柳湖书院”、“三策固本”牌坊庄重典雅;
亭舫廊榭掩映于绿柳碧水之间,书家墨迹点缀于楼台桥阁之上;
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异彩纷呈。
景区深处的东北方向,滨湖而居,有一处别致的“柳湖书院”,
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了,而是一家舒逸久远与古典韵味的完
美结合酒店,董子文化街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广川之重,有得于书院也多矣,盖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益胜,
岂可缓哉”。这是明嘉靖年间德州主政史麟的语重心长,从 2007 年 9
月至今,董子文化街建成,续写了这一跨越千年的传奇。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
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
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
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
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
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
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
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
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
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
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
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
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
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
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不深,
“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
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
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
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
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
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
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
做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
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
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
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
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
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