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这片大地上
齐鲁文化相融共济
名人贤士层出不穷
文祖仓颉造字,奠定中华文明之根基;上古名君虞舜倡导“仁孝德政”,开创中华道德之先河;农圣贾思勰著就《齐民要术》,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典籍。青州知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青州知州欧阳修“所至民便,既去民思”,潍县县令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种忧国忧民的格局和“枝叶关情”的情怀,历久弥新、世代相传。这里有遍注群经的郑玄,有绘就《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有“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还有在此出生居住的晏婴、刘墉、陈介祺、臧克家、莫言等众多名人,他们在整个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长河中,都如同璀璨星辰,为潍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筑牢了潍坊建树现代文明取之不竭、睿智前行的文化根基。
潍坊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小编带你一睹为快
文字始祖在潍坊寿光
仓颉,黄帝史官,东夷人,历来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是中国汉文字的创造者,华夏文明的开创者之一。仓颉与潍坊寿光素有渊源,传说造字之初的 28个鸟迹书即诞生于寿光。位于寿光的仓颉汉字艺术馆集汉字发展史陈列展示、研究创作、交流传播等于一体,设赏、拼、拓、印等十大主题汉字艺术体验空间,是国内最大的以汉字演变为主题的艺术馆。
舜帝故里在诸城
虞舜,史称舜帝、大舜等,名列上古“三皇五帝”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德始祖”。《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今潍坊诸城市诸冯村),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潍坊诸城市即为大舜故里。
郑玄集汉代经学之大成,遍注群经、兼融今古
郑玄(127—200 年),字康成,今潍坊峡山区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他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第一人
贾思勰,今潍坊寿光市人,北魏著名农学家,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最重要的古代农学专著,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堪称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在世界农学史、生物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齐民要术》书影,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资料图片)
“书法北圣”郑道昭,与王羲之齐名
郑道昭(455—516 年),北魏人,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郑道昭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尤佳,被誉为“书法北圣”,南与王羲之齐名,有“南王北郑”之誉。在任青州刺史期间,郑道昭题玲珑山北麓一山谷内书法题刻,世称《白驹谷题名》,为潍坊境内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瑰宝。郑道昭下笔多用正锋,大起大落,起落转折,处处着实 ;间用侧锋取势,忽而峻发平铺,既有锋芒外耀,尤多筋骨内含 ;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给人以结体宽博、笔力雄强的感受。
“中国山水画之父”是潍坊人李成
李成(919—967年),营丘(今潍坊昌乐)人,世称“李营丘”,是北宋初期中国山水画宗师,被称为“中国山水画之父”。
李成擅画山水,多画营丘郊野平远旷阔之景。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毫锋颖脱,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其作品“峰峦叠嶂,林木稠薄,泉流深浅,如就真景”,在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画寒林创“蟹爪”法 ;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与范宽、关仝一起被尊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师承者众多,形成李成画派,影响至今不衰。传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等。
不朽圣贤范仲淹的“先忧后乐”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人,官至宰相。廉洁奉公,节操高尚,名垂青史。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铭。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年过花甲的范仲淹到青州上任后,依旧处处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赴颖州途中。青州人民为感念范公,把范仲淹调制药丸的“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上面的亭子叫做“范公亭”。
苏轼曾在潍坊写下230 多首诗词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知道吗,这首词是苏轼在诸城超然台上写就的。据不完全统计,苏轼在潍坊曾写下 230 多首(篇)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不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学家、诗人,1074—1076 年任密州(今潍坊诸城)知州。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密州留下了千古美谈。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超然台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所建,当时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超然台承载了苏轼“诗酒趁年华”的不羁与洒脱 ;见证了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寄托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许……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游于物外”“无往而不乐”的超然思想。如今,潍坊诸城建有拾级而上可登高望远的超然台和苏轼纪念馆。
因为苏轼,潍坊多了一份浪漫豪情。
李清照有三分之一的诗词在青州写就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李清照(1084—1155年)嫁给了潍坊诸城人赵明诚。因为这段姻缘,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在青州居住生活了十几年,与有金石雅好的丈夫赵明诚在此校勘古玩、鉴赏书画,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在李清照现存的60余首词中,有三分之一是在青州完成的。在这里,她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是潍坊人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潍坊诸城人、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年)。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堪称现实主义风俗画卷之最,宋徽宗亲自用瘦金体题上“清明上河图”并附双龙小印。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清正廉洁的地方官,更是诗书画三绝的文化大家,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做知县,从此“七载春风在潍县”。
郑板桥初到潍县时,潍县连续多年遭遇水患、旱灾、蝗灾,老百姓苦不堪言,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死疾苦,出台了最大力度的赈灾政策。几年后,潍县百业逐渐得到恢复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七年的县令生涯,他救济百姓,修筑城池,奖掖后学,写竹画兰,为潍坊留下了“重修城隍庙碑记”的三绝碑,留下了“难得糊涂”和40 首竹枝词。他的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也成为古往今来为官者的政治信条。
浓墨宰相“刘罗锅”
刘墉(1720—1805年),清代书画家、政治家,潍坊诸城人,人称“刘罗锅”。在乾隆之际,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并享书法声誉。当时人们称翁、梁、王、刘为“四大家”。论书法艺术成就,当推刘墉最高。他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故刘墉有“浓墨宰相”的美誉。
一代金石学宗师——陈介祺
陈介祺(1813—1884年),字寿卿,号簠斋,亦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私谥“文懿”,清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陈介祺为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是金石学家、文字学家、收藏家。陈介祺以集古、鉴古、释古、传古为己任,著述《十钟山房印举》等70余部,所藏钟鼎彝器金石铭文为“近代之冠”,在中国金石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文献学的学术发展史上,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人物。鲁迅曾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如今陈介祺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
NEW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