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植杭向阳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西溪三杰西溪三杰西溪三杰西溪三杰
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北宋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
曾在这里担任过盐官。
北宋时期,东台为泰州一属地,盐业
生产已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而当时的西溪则是东台的核心之
地,海滨重镇。开宝七年(974年)泰州在西溪设盐仓监管东台境内(老
政区)各盐场。
晏殊于11世纪初首先与东台结缘。晏殊(991—1055),字同叔,
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
的才名应召殿试考中进士。任西溪盐仓盐官后,他在西溪建立晏溪书
院,开创书院讲习教育。当地许多人都慕名听他讲学,后人建有晏溪
书院以志纪念。西溪又称晏溪,可见东台人对他的景仰之笃。仁宗庆
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
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
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
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
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又是一位著名文学家,擅长词令
(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丽,历有“北宋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
殊”的评价(见《词曲史》)脍炙人口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名句,就出自他在西溪的名作《浣溪沙》: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在东台刚刚点燃教育星火,便因任满而离去了。正当乡民们
深为晏殊的离任而惋惜时,另一位杰出的人物及时填补了乡民们心灵
的失落。这就是吕夷简。吕夷简(978—1043年),字坦夫,北宋寿州
(今安徽寿县)人,继晏殊出任西溪盐官。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
名花牡丹,吕夷简见此,也植牡丹一株,并护以朱栏,娇艳无比,令
人不忍攀折,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当年他赏花怀作七绝
一首吟咏牡丹:
异香浓艳压群苑,何时栽培近海涯?
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候家?
这首词吐露了他的怀才不遇之怨。后人建一座思贤亭,以表怀念。
后升迁,两度任宰相。仁宗亲政后,他连任同平章事十余年,为民办
事,颇有建树,是北宋年间杰出的政治家。
后到西溪的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
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苏州)人。仁宗天圣元
年(1023年)监西溪盐仓。后官至参加政事(宰相),
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幼年贫寒生活中
对民间疾苦的体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抱负,决定了他要为国家和百姓做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一番事业。所以,三相中范仲淹在东台的建树最著,与东台结缘也最
深,率领民众,修筑了“华夏第一堤”──范公堤。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
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
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
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
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虀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
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
书院(今河南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
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
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
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
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
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
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
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
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
得苦。”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
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
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
诗抒怀;“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
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
涧松何必怨山苗。”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
《尚书》、《易经》、《三礼》、《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
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
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
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乍听风
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而仓官既属于闲差,
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
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
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当地多年失修的
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
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
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
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
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w w w .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
淹做兴化县令(今江苏省兴化市),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 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
夫,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
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
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
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张皇失措,
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
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
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
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
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
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
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
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 年6 月),他就
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
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
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w w w .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
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
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
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
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
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
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
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
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附 附附 附: :: :《 《《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 》赏析 赏析 赏析 赏析( (( (袁行霈 袁行霈 袁行霈 袁行霈) )) )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
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
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
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
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
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
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
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
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
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
w w w .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
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
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
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
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
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
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
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
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
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
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
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
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
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
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
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
w w w .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
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
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
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
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
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
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
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
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
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
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
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
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
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
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
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
w w w .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
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
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
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
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
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
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
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
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
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
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
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
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
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
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
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
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
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 989 年,死于公元 1052
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
w w w .
唐洋中学校本课程东台历史名人
10
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
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
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
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
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