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历史书中,之所以会有土木堡的惨败,纯粹就是王振作死弄出来的。
明军回师的时候,只要按正常路线走,肯定能顺利退回北京城。
但是,王振头一次率领千军万马,在撤军途中,就突发奇想,率军绕道从自己家乡蔚县返回北京。总而言之,他想让自己老家的人,看看自己现在有多威风;这样一折腾,本来就耽误了太多的行军时间。
更可怕还在于,王振率军走到了半路,忽然又想到,这么多人马进入自己家乡,肯定会把自己家乡的庄稼都踩坏。如果是这样,本想回家乡显摆一下,却难免会让家乡人痛骂。
于是,王振又率军北上,改道从宣府方向走,在这种背景下,明军顺顺的路不走,绕来绕去,花费了好多时间,才到达土木堡。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振初议道紫荆关,由蔚州邀帝幸其第,既恐蹂乡稼,复改道宣府。军士纡回奔走,壬戌始次土木。
这一里一外,已耽误了太多时间。
更神的还在于,到达土木堡,再向前走20里,就是怀来县城。所以大家都建议王振,应该赶紧率军到怀来县城驻扎。
但是,王振就是一意孤行的,非要在土木堡驻扎。于是被蒙古大军追上了。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次日,至土木。诸臣议入保怀来,振顾辎重遽止,也先遂追及。
真心说,土木堡实在是一个好地方,要工事没有工事;要水草没有水草。所以,明军被困土木堡两天后,就全军覆灭了
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就觉得王振是一个傻子。
因为他在整个土木堡之变中的操作,就不是正常人的操作。随便拉出一个初中生,也会比他干的更好。
我小时候看历史,不只是觉得王振是个傻子,而是觉得,历史书上的帝王将相,绝大部分都是傻子,换而言之,让我处于他们的位置上,人肯定会比他们干得好;虽然当时的我,还上初中、甚至上小学;虽然当时的我还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经验与管理经验。
相信大部分看历史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哪怕,我们看历史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初中生,甚至是一个小学生。
我们看历史的时候,为什么总会有这种感觉呢?答案非常简单,历史是上层建筑,所以,我们总希望从历史书中学到一些经验教训,但是我们看到,通常都是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故事。
换而言之,在这些故事中,反面人物都愚蠢的可笑,正面人物好像很聪明,但是也只是普通路人的水平。
因为类似的原因,看着这种历史,我们很容易有一种极尽廉价的优越感,换而言之,让我们处于历史当事人的位置上,我们肯定比他们强大了。哪怕我们只是毫无社论经验、管理经验的普通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也会充满这种自信。
问题是,王振是什么人?
明宣宗活着的时候,明宣宗就非常宠幸王振,否则,绝不会让王振一直领衔侍候太子朱祁镇。
明宣宗,那可不是一般人。因为,无论是当时的文化人,还是后世的文化人,都认为他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
明宣宗让王振领衔侍候太子朱祁镇。你说王振在明宣宗的眼中,是什么形象?肯定是要文能文、要武能武;坐在朝堂之上,能当宰相;骑到马上,就能当大军统帅。
要知道,明宣宗时代,宦官政治已高度成熟了。在这种背景下,领衔伺候太子的宦官,它以后不是宰相,也和宰相没有多大的区别;关键是,帝国都城已放在了长城一线,领衔伺候太子的宦官,在关键时候,必须得能协助皇帝指挥千军万马。
一个人能成为这样的宦官,你说他得是什么人物?
像王振这样的人,我不敢说他肯定是国家栋梁,更不敢说他肯定不会犯错。
但是如果说他在率军出征时,会犯下各种,让普通初中生、甚至普通小学生,都认为非常幼稚可笑的错误,也实在把历史当童话故事看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