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行知古镇杨松 行知古镇
说到大竹清河古镇,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老家本地、外号“范哈儿”的抗日将领范绍增(1894-1977年)。四川的朋友大多应该听说过以他为原型拍摄的几部四川方言轻喜剧,包括《傻儿师长》(1992年,4集)、《傻儿军长》(1998年,35集)和《傻儿司令》(2003年,25集)三部。
戏中主角樊鹏举(傻儿)为国民党军人,说话诙谐,做事仗义。剧情主线讲述此人由地方军阀走向抗战的经历。几部戏主角均由巴蜀笑星刘德一出演,可惜刘先生已于2008年去世,此戏从此成为经典。2009年及2014年推出的新剧《哈儿传奇》和《傻儿传奇》主角已换为他人,口碑似乎也不及以往了。
↑范绍增(左)与刘德一扮演的“傻儿”(右)。
现实中的范绍增与戏中人物有着类似的经历,他13岁时因伤人离家出走,进入“袍哥”(旧中国三大民间帮会组织之一,另两个为青帮、洪门),参加过起义讨袁,围剿过红军,抗击过日寇,与杜月笙拜过把子,在杨森、刘湘等军阀部队中先后担任过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和司令等职务。并在川军27集团军88军任军长期间屡次击败日军并获得表彰,后被蒋**任命为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
解放时他弃暗投明,在三汇镇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50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职,1977年在郑州病逝,终年83岁。
↑范绍增在重庆曾经的两处寓所。(图片来自网络)
四川方言中“哈儿”即“傻瓜”之意,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被人冠以“范哈儿”称号,是何原因呢?原来范绍增自小长在乡绅富庶人家,却是性格顽劣,打鸟摸鱼、上下赌场,不愿读书,难以教化,祖父用棒打都阻止不了其逃学,大家因此叫他“哈儿”。他有些不学无术,行事却不落俗套,在为人处事和行军打仗上圆滑世故、诡计多端,可谓大智若愚。后来这“哈儿”的叫法在当地人中已是对他的一种昵称,并无贬损之意了。
要知道历史上还有范哈儿娶了四十多个姨太太的说法,后来证实仅有七位,并且在解放后响应政策大多被其遣散,只剩下叶绍芳一人。不管怎么说,范绍增在当年确实是官场和情场两厢得意,这还不算个聪明人?
↑上图为影视剧中的“傻儿”妻妾成群,下图为范绍增与其夫人叶绍芳。
范绍增一生中多数时间漂泊在外,重庆是他的第二故乡,郑州为其终老之地,他在老家清河的日子反而不长,却实实在在办了一些好事,最为乡亲们称道的便是改造了今日的清河老街——将军街,这条街道也成为清河镇的标志性建筑。
清河镇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明末清初已成规模。场镇位于大竹县北东柳河下游,当年古镇建场竣工时,郭姓举人于上下场口栅子门上分别手书“清场雅镇”、“河引利源”二块匾额。人们取二联首字,将场镇命名为“清河场”。
↑下场口栅子门。
今日镇中主要有华农街与将军街,前新后古,平行而建,并在将军街首尾两处交汇。将军街北直南弯,呈“L”状,据说其中还有一个典故。街道最初建成时取直线,经常遭遇火灾,风水先生说要建成“卧牛型”才利于防火,于是人们将街道南端(牛头处)向着河水,呈牛饮水之势,此后这里就再也未发生火灾。
↑将军街隐藏在前方高大的建筑中。河流尽头依稀可见双龙桥。
街道南北、东柳河旁两端各有一座桥,东北角叫五拱桥,南角叫踏水桥。踏水桥在“牛头”,因桥上有两个龙头又名双龙桥。双龙桥桥头有一棵300多年的黄桷树,树根环抱一土地庙。石碑上刻字为:“有水也认清,无水也认青,去掉青也水,添争便读静;有水也是河,无水也是河,清清河水谁不爱,河水再高不淹街”。
“牛尾”的五拱桥建于1920年,桥两端各两棵大黄角树,现存一棵。古人筑屋建桥讲究风水,从这两座桥的位置和布局可以管窥。
↑踏水桥又名双龙桥,桥中有两处龙形雕塑。(图片来自网络)
↑五拱桥。(图片来自网络)
这条老街在民国九年(1920)曾由开明士绅范先级等集资拓宽街道,修茸街面。民国二十一年(1932)范绍增升任团长衣锦还乡之时,要为家乡百姓做点好事。因他当年被上海外滩的西式建筑所倾倒,于是带回设计图纸,联合当地乡绅共同捐资,再次改造清河老街,融合希腊建筑风格,建成了中西合璧的老街。
↑改造中的上场口栅子门。
改造后的老街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占地3.3万平方米。街道全长385.50米,有街房150间。条石铺地,两边各108根欧式圆柱通廊(2.25米宽),街房皆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小青瓦民居。在底层和二层楼间隔处的圆柱中部均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浅浮雕图案,圆柱顶部饰有雕花边,二楼装有木栏和木窗。旧时二层楼的通廊是联通的,赶场时男人、女人们分别在下面和上面赶场。今日二楼均已形成隔断,成为统一的下店上宅形式。
上街后面旧时有范绍增、范楠轩(范绍增侄儿)两座公馆,为木架穿榫走马转角三层楼建筑,现在为镇政府所在地,早先的建筑已被拆除。倒是四公里外的柏林镇范南轩所建范氏公馆还保存完好,四合院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亦有中西结合特色。
↑柏林镇范氏公馆。(图片来自网络)
只是范楠轩的结局与范绍增迥然不同,他前期追随过范绍增,后也官至师长,可惜平日作恶多端,并在解放时负隅顽抗,制造暴乱造成解放军死伤数人,最终被镇压,是范绍增亲自执行的枪决。他生前曾捐建的“楠轩中学”解放后改为“中峰中学”,并且范氏公馆在那个年代得以保全,也算幸事。
清河老街中原本还建有文庙、关庙和禹王宫三座古建筑,街南北两口各设栅子门和炮楼,以保平安。当时街中住有很多国民党军官和富商,烟、赌盛行,经济繁荣。
↑这里当年应该是禹王宫所在之处。
1978年后老街的石板路改铺为水泥路(今又恢复),三座庙宇被原乡政府、中心学校、供销社分别占用,公馆、栅子门、炮楼,以及姚家庵九殿、石子岭白塔、五拱桥石塔等景观等皆在文革期间被毁。只有这中西合璧的古街尚保存着基本框架,并于2002年12月被四川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去之日两头的栅子门正在维修,下场口的栅子门已经在近期粉刷一新,较过去没有多少改动。而上场口的大门则仍被脚手架所包围,旧日框架尚在,上面雕刻的文字和图案却皆被抹去,不知将作何改动。
↑早前的上场口栅子门。(图片来自网络)
↑正在修复中的上场口栅子门,貌似加高了一层。
老街清一色白色的圆形廊柱虽宏伟典雅,却貌似近年之作。尤其廊柱上下恢复的水浒人物浮雕与花草装饰图案,工艺较为粗糙,并用螺丝镶嵌固定,应是金属材质的现代工艺。
↑石柱础的雕刻主要有牡丹、芍药、梅花和兰花等。
↑老街中的108根廊柱上雕有各种水浒人物形象。
街尾的廊柱已不完整,有半边街被拆;街中段的半边也被镇政府和小学占用,这里过去都是庙子,现已为新式楼房替代。只有街尾仓库厂房所在之处还可以找到一些久远的古建筑构件,如石墩与石栏杆,应该是禹王宫遗留之物,可惜主体建筑已经改头换面,看不出一点寺庙的味道了。
↑禹王宫周边今日是仓库和厂房用地。
↑大概这里是正殿所在之处。
一位老乡觉察到我的疑惑,指着头顶一处弧形窗框的镶边让我细看。原来在白色油漆没有覆盖的这一处显出早期折石刻雕花模样,这大概便是民国的旧作,只可惜在长长的老街上仅找到一处,其它的不是已被破坏便是被白漆所遮蔽,难寻遗迹了。
我想,若是能够由内到外地完整保存民国的风貌,这里具备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条件。可惜文革期间场镇古建筑破坏严重,后来的恢复状况也不甚理想,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在没有被白色油漆覆盖的这一处找到一点旧时的痕迹。
↑天井阁是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民居。
↑开井阁内部。
老街沿路皆为商铺,有杂货店、服装店、小吃店、缝纫店、布店、鞋店、农资店,多为本地人日常所需。平日开门做生意的并不算多,来往的多是过路的行人。最热闹的当属老茶馆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屋里屋外都是些打牌、喝茶、抽烟、摆龙门阵的老汉老太,几间小吃店人来人往,而本地名小吃“哈儿锅魁”的铺子前却门可罗雀,当地人不稀罕,外来客又鲜见,生意并不好做。
清河镇逢3、6、9赶场,只有这几天老街才聚得起人气,有那么几分鼎盛时的模样。
今日场镇的改造还在不断进行中,开发一条500米长亦采用中西式廊柱结构的“哈儿新街”,恢复书有“清场雅镇”和“河引利源”字匾的南、北栅子门;重塑老街廊柱的人物、动物、花草、花边等浅浮雕图案;恢复“范公馆”,新建将军陈列室和“范傻儿”雕塑墙等……也许几年后再来会是另一种模样。
一公里外有处哨楼湾,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屋墙、屋顶饰有“龙凤呈祥”等宫庭图案。传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逃难至此隐居近三十载,在此处修建房屋,形成三道山墙、三处石阶、三口古井,寓意“九九归一”,欲重登皇位。
后建文帝南下渝州为僧后,此处因战乱被毁。想来这个传说可信度不高,当年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是死是生还没有公断,民间传其四处流亡的轶事亦有不少。滇桂巴蜀黔各地甚至西洋,似乎都有相关的足迹证据,却又是各执一词至今没有定论。哨楼弯仅凭一些建筑的形制便来推论此事,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哨楼湾。(图片来自网络)
↑有明显修复痕迹的哨楼。
清末有商人杨志听闻建文帝曾隐居哨楼湾,便重金买下此处并对屋宇恢复重建,做了自家宅院。后范绍增在此驻军,增修六层哨楼,并将建文帝“泪滴成泉”的三口古井分别命名为“天恩”、“地福”、“人寿”。
后来哨楼被毁,当地政府对山墙和院落进行恢复重建,并在哨楼内设置展厅,介绍当地文史。
当年周边有三个场镇仿照清河古街克隆出类似的老街,只是规模和精美程度都难以和清河媲美。有兴趣的话,可去距清河镇不到十公里的李家乡,那里的哈儿街亦为条石铺地、欧式圆柱通廊,素有“小清河”之称。
场外不远处有平滩河节孝牌坊(1886年),是光绪皇帝为表彰节妇李朱氏而下旨修建的。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是大竹县文物保护单位。
↑平滩河节孝牌坊。
清河古镇及周边的历史建筑算来也有近十处,只是各处相隔都有些距离,自驾游的话,务须做好功课方不会遗漏,以免留下遗憾。(完)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