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迎来2022年的“端午节”啦!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进入到今年的下半程了。
作为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大有来头。光别名就有20多个,比如大家熟知的龙舟节、端阳节、粽子节等等。
小时候过端午,家家门口都会挂菖蒲和艾蒿,寓意驱邪化灾。除此之外大人还会给小朋友准备五彩绳。五月五系上直到七夕才会解下,或者在端午后第一个雨天摘下,说这样会带来整年的好运气。
关于纪念古人的传说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屈原这一版。然而这个节日真的是用来纪念他的吗?
其实早在建国前,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就曾对此产生过疑惑。因为最先将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出现的。
这本书它既不是真实存在的正史,也不是民间流传的野史,而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类似于今天的恐怖悬疑外加玄幻。
这本书只此一卷,现存故事有17个。其中记载屈原的这篇是这样写的:
所以不能当成历史来看。
有人说,那《史记》里的《屈原列传》总是真的吧。
中国现代文学家胡适先生说:“《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他甚至怀疑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屈原这个人,毕竟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时期的这段百年岁月里,对他的记载都是空白的。
至于说是用来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的这两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那么问题来了,端午节到底是用来纪念谁的?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先从端午节的两个标志性习俗入手,一个是划龙舟,另外一个是吃粽子。
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这两篇论文里,闻一多先生论证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端午节是古越人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这个想法分别在《《路史》,《易纬通卦验补遗》,《河图》和《春秋命历序》这几本文献里得到证实。
除此之外,盛典当天有一项特别的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用刻画好的龙形独木舟在水面上进行竞渡用来祭龙神,这便是“赛龙舟”的由来。
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要比屈原所处的年代早得多。
越国是在西元前2030年在钱塘江以南建立的,到了春秋战国北方中原人才对南方这一区域统称为“百越”。
根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百越又是古代中原部落对长江以南地区诸多部落的泛称,地理上刚好吻合。《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足够解释这一点。
随着历史变迁,秦始皇统一六国,越国更是在夹缝中生存。到了汉武帝时期,干脆灭亡。后来越国遗留下来的龙舟便与北方中原的“恶月恶日”融合到了一起,这才有了今天吃粽子,赛龙舟,戴五彩绳的讲究。
关于历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在一些大事记或者解读某些史上著名的人物。
说了这么多,今天小卷也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好看又涨知识的历史书,希望端午节大家不仅吃的好,脑子里也可以“吃”的饱。
《 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历史文化篇》
古代的中国,人们可以吃牛肉吗?与先进的现代不同,古人在漫漫长夜中该如何打发时间?老祖宗起名有什么讲究?古人也能协议离婚吗?历史上真实的接头暗号是什么样的?
《 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历史文化篇》可以说是一本聚焦古代众多生动有趣问题的百科全书。
上至南北饮食差异、菜系由来、烹饪手法。下到古人的工作、娱乐、婚姻情况,及一些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的演变等都有记载。
全书试图从古人的点滴生活中揭示深层次的人文历史,寻找文明的来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新颖,语言幽默,堪称一部老少咸宜的国民历史书。
《简读中国史》
中国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
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简单读中国史》将中国放入世界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同时,本书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陋规》
从明至清的王朝更迭中,权力结构的基本盘,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正是分析这个权力结构的入口。
《陋规》聚焦明清,以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细节完整讲述了朱元璋、弘历等人的反腐始末,通过对其背景、历程、结局及影响的阐述,集中探讨了明清两朝深陷腐败泥潭的种种困境。
并以“陋规”这一贯穿明清两朝的腐败现象为切入点,再现当时的帝国制度结构以及官场生态,深探明清衰败的根本原因,提出跨越时代的反思。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 全三册》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一共分三部。
第一部描述了1927—1937年间国民党依靠警务力量对上海实现初步统治的经过,澄清了这十年间的很多历史问题,如中央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日寇入侵和占领的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等。将上海市政、警政变迁与当时中国政治大背景有机结合,这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宏观视野。
第二部生动再了1937年淞沪会战后至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上海作为“孤岛”期间的政局和社会状况,全书以独特视角和翔实材料,再现了上海“孤岛”时期各方势力的纠缠斗争和腥风血雨。
第三部讲述了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后直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的建立秘密党支部等地下活动,以及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权对上海市政、警务系统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改造运动。
作者在整理书写了这份历史清单后也给出了自己的独到分析,值得一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全三册》
本书共分三部,围绕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人生际遇与处世方法展开。
第一部主要讲述曾国藩的为官之路和立身准则,由此探讨曾国藩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员的内心世界和事业成败。
第二部介绍曾国藩的家风和治家之道,通过分析他与父母、兄弟、子女的相处方式,展现晚清时期典型官绅家庭中的伦理关系。
第三部记录了曾国藩与同僚、下属之间相互合作又有所冲突的关系,深入分析晚清官场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种种离合暗流,更加立体地再现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社会环境。
《唐德刚经典作品集》(全四册)
如果你对晚清至近代的历史感兴趣,千万不要错过这套书。
《唐德刚经典作品集》是海内外公认的史学大家唐德刚经典作品的合集。包含《从晚清到民国》、《从甲午到抗战》、《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四部作品。
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上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史料丰富,文笔洒脱,题材稀缺,弥足珍贵。
与其他一本正经、说教气息浓重的历史书不同。唐德刚的文字生动活泼,古今中外杂糅,带有作者的洒脱个性,阅读体验厚重而不失轻松,堪比“一位专业的历史说书人”。可以说是一部了解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人们之所以热爱历史,除了那些鲜为人知的真相。再就是它也是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到过去,同样可以照至未来。我们都知道历史可以保存某一段时期的记忆,传给后世用于警惕将来。
因而历史也是谨慎且枯燥的。但研究其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它又是无价的。所以这些解读史料的专家们除了要保持实事求外,再就需要心平气和。
收集、整理、用自己的知识和角度解答千年文化里存在的疑问,就成为他们肩负的使命。
李大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这句话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适用。我们脚下走的这条长长的人生路又何尝不是历史的一部分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