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历经上千年演变而成,凝聚着哈尼人的执着坚毅与勤劳智慧。
这方哈尼人赖以生息的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滋养着一代代哈尼人。然而,在2013年6月22日这个时间坐标点上,哈尼梯田绽放出举世瞩目的耀眼荣光。这天中午,在距离红河几千公里之外的柬埔寨首都金边,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第一个以“农耕、稻作”为主题的世界遗产。
如诗如画的哈尼梯田 (陆忠 摄)
消息随电波传回,顷刻间,红河大地欢呼沸腾,人们奔走相告,激动得热泪盈眶。2013年6月23日,《红河日报》用两个版,约15000字记录下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记录下这个用千年时光完成的伟大的“大山之作”。从此,千年哈尼梯田也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时隔7年,打开尘封已久的报纸,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当时的兴奋,品味申遗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保护梯田唱响的序曲,每字每句,无不饱含着红河人、哈尼人对千年梯田的眷恋与热爱。
2013年6月23日《红河日报》用两个版报道哈尼梯田申遗成功
捧回世界性的金字招牌,时任红河州梯田管理局局长的张红榛在申遗成功之时激动不已:“这个结果众望所归!”的确,申遗的成功,承载了红河人民太多太多的期盼。
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红河哈尼梯田遍布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其分布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构筑起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和谐生态环境,是人类千百年来在恶劣生存条件下生命力、想像力、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集体智慧结晶,是活着的农业文明的历史见证。从提出申报到申报成功整整走过了13年历程,申遗的成功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素同构,万物共生(胡彦辉 摄)
为了保护梯田,保护活态的农耕文化,早在21世纪初,我州就成立了红河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2012年还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申遗成功后,更进一步引导并推动州委、州政府和遗产地各族群众按照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规范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承担起更艰巨的保护管理责任。
申遗前专家考核(王陶 摄)
“申遗成功后,我州广泛宣传梯田保护法律、法规,让梯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宣教科科长李制聪告诉记者,我州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并不局限于遗产核心区及缓冲区的461.04平方公里,保护举措实则延伸到了元阳、红河、绿春、金平4个县的所有梯田,对梯田的保护也绝非搞搞宣传那么简单。在广泛深入宣传梯田故事,树立哈尼人文化自信的同时,我州以传承好农耕文化为核心,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保护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州委、州政府明确,加强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哈尼梯田的文化内涵,发展梯田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让保护与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改善民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开秧门活动(龙俊 摄)
哈尼长街古宴
哈尼“六月年”舂粑粑
此后,梯田保护与开发遵循建成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建成生态文明、文化多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美丽家园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稳定推进。
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
元阳县在哈尼梯田大力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龙俊 摄)
如今,我州已在哈尼梯田成功探索了“稻渔鸭”综合种养模式;元阳哈尼梯田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3月,在习近平主席的见证下,红河哈尼梯田与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缔结为友好遗产地……此外,红河哈尼梯田还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国家旅游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完成插秧的哈尼梯田
这些成绩续写着梯田的荣光,也凝固成报纸上一段段精彩佳话:《元阳:层层梯田孕育致富希望》《千年农耕文化 一粒红米飘香》《以世界遗产的名义守护——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特别报道》《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硕果累累”》《元阳举行哈尼梯田“开秧门”实景农耕文化节》等等,不胜枚举。打开中国红河网,键入“哈尼梯田”4个字,词条搜索就超过4500条。
见证哈尼梯田的保护与科学利用,《红河日报》始终与其同在。
记者:王陶
图片除署名外由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提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