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海峡西岸的晋江市,历来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之首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在当代建设中又是一方缔造“晋江经验”的神奇热土。
2018年9月起,《世晋青·美好晋江》专栏分设晋江胜迹、节俗、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选萃等系列,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晋江城市魅力。
今天,我们推出第六十一期《世晋青·美好晋江》:“晋江胜迹”系列第三辑——佛国道踪第3集:三公宫。
东石具有悠久的历史,
因此名胜古迹也特别多,
光文保单位就有几十处。
上周《美好晋江》为大家推介了东石的南天寺,
今天,让我们继续一同行走东石,
了解这里的三公宫吧!
庙宇建筑 闽南石雕工艺
晋江东石三公宫,又称“嘉应庙”,原本临近海港,奉祀“九龙三公”。
庙宇占地3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间,前后两落,前殿为重檐歇山顶,后殿为单檐硬山顶,仿木石构架,红砖外墙。宫旁建一座小巧的琉璃瓦六角亭,亭内立一方公布该庙为晋江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庙前是宽敞的广场。虽临近集市,却自成一片清净宁谧的氛围。
三公宫规模不算高大,然而庙宇建筑别具特色,特别是殿顶的装饰相当华丽。前后两殿的正脊、戗脊上,堆塑着彩瓷剪粘的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八仙过海、飞禽走兽、奇花异果,色彩鲜艳夺目,造型生动精巧,一如堆缀珠翠的冕旒凤冠,很接近现代台湾庙宇的装饰风格。
(元宵快乐,陈金顶/摄)
庙门的装饰也一样华丽,荟萃了闽南石雕工艺的种种特色。庙门顶上悬挂世界佛教会主席瑞今法师手书的“嘉应庙”匾额,门两侧镌刻对联:“浮石钟灵四境苍生咸阳祐,朝山毓秀千秋圣迹可尊崇。”两旁用青石、白石砌成的墙堵,用浮雕、沉雕、影雕各种手法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图案,配上用青石透雕的螭虎窗、盘龙柱和一对一米多高的石狮子,呈现出一派富丽宏伟的气派。
历史追溯 · “九龙三公”
据庙董介绍,三公宫的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明初,现在庙中还保存着明万历年间本境东苏户献的一具石香炉,高1.48米,座刻莲瓣,古色古香。相传明崇祯年间,南浔人施琅到东石拜蔡廷石为师,学习武艺,曾经抱起这座重约千斤的石香炉,惊动了一方。庙里东壁上还嵌着一方清代的青石碑刻,镌刻着庙里所祀神明的由来。
宋嘉定年间资政殿学士魏了翁曾于两淮抗金,后来被奸臣攻击退位,就带领4个儿子南迁泉州。其长子魏国佐,曾任云黔粤五军都统制,拒元兵于江右。魏国佐之子魏天忠,元兵南侵时授职御史,护送幼帝赵昰南下泉州。当时泉州招讨使蒲寿庚闭门不接受,魏天忠等继续南下,走到九龙岭,元兵追至,遣使逼宋主自尽,君臣皆惊慌失色。魏天忠挺身而出,斥退元使,请幼帝龙袍加身,代饮鸩而死,使幼帝得以走脱。时人感其忠烈,将他埋葬在九龙溪畔虎头山上,立嘉应宫奉祀。明洪武间,明太祖念魏家三代忠臣,特敕封为魏府三公尊号。魏天忠因着宋帝九龙袍殉国,故有“九龙三公”尊号。
(拜祖,蔡金宝/摄)
相传明洪武间,东石仙迹境有苏氏渔民下海张缯,见海上忽然漂来一颗卵石,落在缯里,几次扔出,又复漂来。苏氏觉得神异,就将石头带回海头宫边。乡中群童来此玩耍,有一个在石上琢瓦片玩,忽指破流血,神情恍惚,道是“九龙三公”附体,念出五言签诗99首,乡人赶紧为他立庙,并将此浮石置于神像腹中,立为仙迹境主神,分设12月户,轮流主持庙事。
庙中 · 活动 · 习俗
三公宫前因乡人的频繁活动而形成热闹的街市。乡中习武的狮队,也不时来宫前演练献艺。
(嘉应盛事,陈谋演/摄)
明末清初,郑成功曾据晋江沿海作为抗清基地,平时善操航渔之业的东石人多有参加郑军水师并随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的。到了清代,台地经济得到开发,又有不少东石人前往开拓谋生或从事两岸贸易的,所以迁徙台湾的东石人最为众多。渡台的东石人不忘祖家,带去三公宫的香火,随处奉祀,所以台湾布袋镇嘉应宫、新塭嘉应庙23座台湾宫庙都是奉祀东石“九龙三公”,以东石三公宫为祖庙。近年来,到祖庙进香谒火者络绎不绝。
(海峡两岸一家亲,吕俊辉/摄)
东石三公宫历来传承着往庙中举行诗会、谜会,娶新妇的人家在元宵节要往宫中挂一盏宫灯,祈祷早生贵子、添丁进财的习俗。
(猜灯谜,苏素华/摄)
(新婚夫妻领宫灯,吴刚强/摄)
这些习俗也随着东石人迁台,带到台湾的定居处,在多地得到传承。台湾未遭日本占据之前,两地东石人往来频繁,每到元宵佳节,在台湾的东石人都会回到祖家祭祖,互相通报在过去一年里族裔新娶了几个新妇,生育了几个孩子,由此又衍生出一个到三公宫“数宫灯”的习俗来。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名“闽台东石灯俗”。
(数宫灯,蔡金宝/摄)
这就是位于东石的三公宫,
不仅传承着历史典故,
更是两岸一脉相承的见证者。
时至今日,
这人来人往的庙宇,
依旧承载着人们的寄托与希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