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天下动荡,中原地区,宗室内斗炽烈,加上胡人起事,必然狼烟处处,灾难重重,就是荆襄、江东也不得安宁。地方势力,盗贼小寇,借机蠢动,尽管不能成事,平民百姓饱受威胁骚扰,惶恐终日。
刘弘任荆州刺史,政绩卓著,《晋书》的「史臣曰」说道,刘弘治理下的荆州,就像沸腾大海之中,这是平静安详的一州;就像满天病毒之时,这是健康安全的百城。(一州清晏,恬波于沸海中;百城安堵,静祲于稽天之际。)我们还可以看到,《晋书》卷六十六,刘弘与陶侃合传,史臣曰之后的「赞曰」,只赞刘弘一人,褒美有加;对于陶侃则过于吝惜,未赞一辞。
我们都知道陶侃,他在广州搬砖,每天上午一百块搬出屋外,黄昏搬回来。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致力于恢复中原的大业,每天过得太安逸,恐怕将来办不了事。这个鼓励大家平时多煅练,用时身体好的故事,过去台湾学生无人不知;当然,陶侃还有了不起的功业,如平定苏峻之乱等等。陶侃过世,尚书梅陶对友人曹识说:「陶侃的识见高明,判断精确如同曹操;忠于职守,勤奋努力,很像诸葛亮(陶公神机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把陶侃比作曹操、诸葛亮,意思是陶侃也可视为第一流人物。刘弘呢?一般历史书大概都提不到他,即使读《通鉴》,也只是惊鸿一瞥,如果能留下鲜明印象,也许他是陶侃的长官,因为我们都认识陶公,也就看到了这位赏识陶侃的人物。其实,刘弘很值得我们认识,让我们翻到《通鉴》中刘弘与陶侃来往的几段记载吧。
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3年。义阳蛮张昌起事,控有荆州的新野王司马歆应付无方,为张昌所杀。诏令刘弘代司马歆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派陶侃进据襄阳,张昌一连串胜利之后,进攻襄阳,不克。但已占有荆州、江州等五州之地,张昌更换地方长官,用的都是些土匪头目,只会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皆桀盗小人,专以劫掠为务)。」
刘弘派陶侃讨伐张昌,数次鏊战,陶侃大破张昌,斩首数万,张昌逃走,余众投降。平定张昌,陶侃不只立有大功,而且名声鹊起。刘弘就对陶侃说:「过去我担任羊祜的参军,羊祜很赏识我,对我说,他的这个位置,将来我可以做到。今天我看你的表现,我的这个位置,你一定可以做到。」我们知道,晋初的羊祜,是一位才德兼备,受人敬重的人物。唐人诗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读罢泪下沾襟,感动之处,非其功业,更非学识,而是其人之才与德。羊祜赏识刘弘,相信羊祜眼中刘弘,必也才德兼备。
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这时天下已大乱,刘弘负责都督江、汉一带,他以服事朝廷天子为职责,南方地区,都听命于他。事情做得好,他就说:「这是某人的功劳」,事情做得不好,甚至失败,则说:「这是老夫的罪过。」每次劳师动众,调发财赋,他写给地方长官的指令,密密麻麻,叮咛再三。接到指令的人很感动,无不尽力去做,大家都说:「得到刘公手写的指令,胜过升到更高的官(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在罗尚手下做过广汉太守的辛冉,劝刘弘可以割据一方(说弘以纵横之事),他很生气,把辛冉处死。胡三省读到这里,写下:「辛冉以事罗尚者事弘,犹将不免于诛,况以纵横说之邪!史言刘弘忠纯。」胡三省以「忠纯」两字表达对刘弘的认识,不只态度,还有作为,也就是德行与能力的兼俱。
这时陈敏控有江东,他知道,非找江东名士来帮忙不可,但除了顾荣等少数,大都不理这个出身不高,能力一般,只是机缘凑合,控有一方的小人物。陈敏的弟弟劝他杀尽这些瞧不起人的名士,顾荣对陈敏说了一番违心之论,奉承他是孙权、刘备之流的英雄人物,足可掌控一方,但必须得到「君子」的辅佐,方能成功。所以,应该捐弃嫌隙,宽宏对待;于是,陈敏就不杀这些瞧不起他的名士。但他自嗨了起来,自称都督江东诸军事,大司马、楚公、加九锡等等,于是朝廷决意讨伐。太宰司马颙以张光为顺阳太守,帅步骑五千讨伐,刘弘派陶侃为江夏太守,武陵太守苗光屯夏口,又派应詹帅水军支援。
陶侃与陈敏都是庐江人,有同乡关系,又同时辟举入京任职,有同年关系。有人就对刘弘说:「让陶侃居于大郡,统有强兵,如果陶侃投向陈敏,荆州就东门大开了。」刘弘说:「陶侃性格忠顺与才干能力,我已有很深的了解,你的顾虑完全不会发生(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必无是也)。」这个话传到陶侃耳中,他派儿子陶洪与侄子陶臻向刘弘报到,以表达他对刘弘的忠心。刘弘一方面将这两位青年任命为参军,另一方面却送给他们两人一些实用的东西,并要他们回去。刘弘说:「你们的父叔在打仗,祖母年纪大了,你们应该回去侍奉老人家。一个人交朋友,必讲诚信,不会负心,何况是大丈夫呢(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陶侃果然把陈敏手下打败,又与皮初、张光、苗光共同打了大胜仗。按:陈敏于永嘉元年(307)年败亡,临死前叹气说:「这些人误了我,以至今天失败(诸人误我,以至今日)!」那些人呢?其中应该也包括他很尊敬的顾荣吧!他不了解,他与顾荣之间,存在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这是后话。
又有人对刘弘说:「张光是河间王司马颙的心腹爱将,而您与东海王越的关系密切,两王之间的矛盾尽人皆知,最好把张光处死,藉以表达对东海王的忠诚。」刘弘说:「朝廷上大官们的恩恩怨怨,孰是孰非,关张光什么事?更不是他的罪!危害别人,得到自己的好处,君子是不屑做的(宰辅得失,岂张光之罪!危人自安,君子弗为也)。」还特别表扬张光的功绩,祈请朝廷奖赏迁升。
这里提到皮初,《通鉴》于太安二年(303)述及,刘弘以荆州守宰多缺,求朝廷允许补选,朝廷同意。他就提名皮初为襄阳太守,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职务。朝廷以皮初虽有战功,但襄阳是名郡,必须慎重,皮初资望甚浅,不能同意,而以刘弘的女婿夏侯陟任之。刘弘特别下了手令:「治一国,应该以一国为心,如果只有亲戚可以任用,荆州有十郡,难道要有十个女婿可任,然后方能做事吗?」再上表朝廷:「夏侯陟是姻亲,在过去,制度上不可以相监督,皮初的功勋,应该给予酬报。」朝廷同意了。《晋书.刘弘传》则在求补守宰的表上,提及:「盖崇化莫若贵德,则所以济屯,故太上立德,其次立功也。」展现刘弘重德行重于功业的观念。
我们从刘弘的话语中,看到三个与人物品格有关的词汇,即:匹夫、大丈夫与君子。我们知道,这三个词汇都有经典的论述,例如:「匹夫」一词,《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再如「大丈夫」一词,《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按:现代著名学者张岱年说:「大丈夫便是有极深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生活之最高境界的人,也是最伟大的人格之称。」见氏着《中国哲学问题史》页279。
至于「君子」一词,则更多了。《论语.为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尽心》:「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易经.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系辞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等等。匹夫、大丈夫、君子三词,经典所述,可说意境高远,胜义纷呈,但都是追求的目标。
人们口语中说到这些词汇,又是怎样情况?不妨看看史书记载。讲到「匹夫」,立刻想到韩信描述项羽,提及的「匹夫之勇」。汉武帝时,徐乐讲土崩与瓦解,举七国为例,说:「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不论是韩信口中的项羽,或徐乐说及的「匹夫」,都是一个人的意思。大丈夫一词,我们会想到漂母对韩信讲的那句话:「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必然也会想到匈奴人刘渊那句豪气干云的话:「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漂母眼中,落魄的韩信是一位公子,不只是一个人而已;而刘渊的话,十分自负,绝不是普普通通的一般人。至于「君子」,就经常见到,不再举例说明了。
回到刘弘的话语,他说的「匹夫」,是一个讲诚信,重然诺的人,已赋予了品格上的意义。「大丈夫」一词,未加任何解说,我们可以读出宛如刘渊话语中的意含,不只诚信,还有担当,呈现出非凡气概。而「君子」就成为对陶侃进一步期许的目标。刘弘说:「危人自安,君子弗为」,虽是自况之词,也是致身君子之人,德行修为的必然态度。这三个词汇,刘弘随口说出,史家随手记下,虽然未能呈现经典中的精义,但也让人感到这三种类型已蕴涵了一定的义理,其思想渊源必有脉络可循。经典中的观念,逐渐进入人们生活之中,当然是从读书人开始,影响所及,必也逐渐扩及整个社会。
古人读史,读到许多昔日的故事,其中人物展现的能力格调,是史家描述的重点。善可为法,恶足为诫,人们视史书为人生教育的课本,从中学习待人处世之道。史书内容丰富多彩,值得思考体会之处,所在多有。我们读到刘弘与陶侃之间的一些记载,特别举出匹夫、大丈夫与君子的三个词汇略作说明,或可视为古人读史,目标在于进德修业的一个例子。今天我们想要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多读这类故事,想象当时情景,感受其中意境,相信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与启发。
2020年5月10日 时新冠病毒仍肆虐全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