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锦绣德清30章-19】他们,闪耀了德清的历史长河

【锦绣德清30章-19】他们,闪耀了德清的历史长河

【锦绣德清30章-19】他们,闪耀了德清的历史长河德清辈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快来粉一下德清历史上那些大V们!

锦绣德清30章——No.19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因溪而尚清,因人而崇德。悠久的历史和秀美的山水,为德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名人雅士。德清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给了他们滋养和灵气,构筑了德清历史文化的华章。

孟郊、沈约、沈铨、俞平伯、傅云龙......历代名人的名字映照着这块沃土的人文璀璨。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寻幽探微,再现各个时代名人在德清留下的千古事、旷世缘。

西汉

樊哙

西汉开国元勋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樊哙(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

说起樊哙,德清很多人应该都不会陌生。当年课本中《鸿门宴》里,那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面对项王毫无惧色,忠勇善辩的勇士,就是樊哙。被封为舞阳侯的樊哙,就出生在德清。

如今,舞阳街道上柏龙蟠山有一座为了纪念樊哙而建的舞阳侯祠,俗谓上柏大庙,曾毁,文革时,樊将军与夫人像由村民移入山中保存,遗址存石礅,今修复。每年,上柏民间还有重阳庙会,乡民祭樊将军而设,后渐为集市。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历史名人

南北朝

沈约

一代词宗

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的历史名人

沈约(441—513),字休文,汉族,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被称为“一代词宗”的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南朝宋淮南太守,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

沈约籍贯武康是没有争议的,但具体在哪里各有说法,大部分的说法是莫干山镇东沈。莫干山镇(原筏头乡)有个小桃源,是英溪的发源地之一,据老人们说,这就是沈约的家乡。在东沈,还有一座太公堂,相传是沈约为他的老师万贯经所建。说起这些,虽然距离当初那个桃郎离开家乡已经1500多年的时间,但乡民们还是津津乐道。在他们口中,沈约既是朝廷的大官,也是一个眷念故里的性情中人。

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历史名人

唐代

孟郊

“郊寒岛瘦”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湖州武康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先世居汝州,后隐居嵩山。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

说起孟郊,德清人都特别有亲切感,一首《游子吟》更是德清人心中最能代表乡愁的符号。在香港举办的“我最喜欢的十首唐诗”的民意测验中,《游子吟》荣列首位,如今,它更是成为我们德清的一个文化品牌。

武康清河坊是孟郊与母亲相依为命几十年的地方。在这里,近50岁的孟郊写出了脍炙人口 的《游子吟》,触动了每一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41岁成为贡士,46岁中进士,51岁谋得县尉一职——虽生命偶显过曙光,但大多数日子里孟郊都是贫困潦倒的,使得他也更沉入社会底层,诗中颇多忧患,成为苦吟诗作的代表之人。

“郊寒岛瘦”是苏轼对孟郊和贾岛的评价,而“寒”字不仅传神地概括了孟郊的诗风,更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宋末元初

管道升、赵孟頫

两位旷世才人的爱情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一字瑶姬,浙江德清茅山(今钟管镇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管道升才貌双绝,能诗文,擅书画。“德清女婿”赵孟頫更是才艺绝世,丹青艺术的被称为元朝第一,书法世称“赵体”,流传不多的作品至今仍是收藏界的珍品,诗词文赋诸体皆妙,开启元诗新风。

二人既各有千秋,又珠联壁合,整整三十年,这对诗、书、画三绝的夫妻,在诗坛画苑中相携游艺,一首因纳妾风波而写出的《我侬词》更是为世人留下了一段感人的佳话。

如今,这对神仙眷侣共同长眠于山清水秀的洛舍东衡村,而这段浸润了书香气的爱情故事,成就中国典范的恋爱婚姻家庭标志和符号。

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的历史名人

清代

沈铨

舶来画家第一

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的历史名人

沈铨(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人,清代中叶颇负盛名的花鸟画家,曾东渡日本侨居三年,对日本画坛产生深远影响,被当时日本“画伯”的圆山应誉为“舶来画家第一”。

沈铨的画风远师南宋,近接明代吕纪的画法,同时又不泥古,自成一派。传世作品有《五伦图》、《柳阴惊禽》、《秋花狸奴图》、《盘桃双雉图》、《松鹤图》、《梅花绶带图》、《鹤群图》、《松鹿图》等,作品传世不多,现在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

据考证,沈铨的故居就在新市的南汇街,也就是新市人所说的南栅头。

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历史名人

傅云龙

外交奇才

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傅云龙(1840—1901),字楼元,一字懋元,号醒夫,浙江德清钟管镇人,清代著名外交官。

12岁“即通经史”;19岁做幕僚即能退兵;游历官拔得头筹,游历回来得光绪嘉奖;到了北洋机器局即能造枪造炮......他勤历述著,留下了许有学术意义、社会意义的著作。

傅云龙的十一国之行,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之先河,打开了国人认识世界的眼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艺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以致以后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

在钟管的农民乐园“由乐园”内,有一尊傅云龙的雕像,在家乡的土地上,这位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重臣手持书卷,气宇轩昂。

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的历史名人

近现代

民国总理的莫干山情结

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的历史名人

黄郛(1880-1936),字膺白,号昭甫,民国时期著名政治人物,同盟会会员,蒋介石盟兄弟。曾任北伐军兵站总监、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外交总长、教育总长、新中国建设学会理事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莫干山,对于黄郛这个叱咤政坛的民国总理来说,可谓是他远离政治喧嚣的隐居之地,是他人生的避风港。在他人生失意之时,退避莫干山“读书学佛”,买下莫干山509号、510号洋房,509号别墅取名“白云山馆”。

在隐居莫干山期间,黄郛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如创立莫干小学并实行工读生制度,办莫干蚕种场,建立医疗室和图书馆,在庾村的新农村实践让莫干农民受益良多。

1936年初,黄郛病故于上海,后家属把他运回莫干山,葬在莫干山麓庾村。从此,他长眠于此。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俞平伯

“新红学家”创始人

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作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俞平伯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著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词》、《燕知草》、《杂拌儿》等。

回溯俞家历史,到俞平伯这里,文脉已绵延了祖孙六代,俞平伯、曾祖父俞樾、祖父俞陛云堪称一代大师。

俞家祖居德清城东乌牛山麓的南埭圩,乾元大家山上的俞平伯铜像面向之处就是他的祖居。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夏衍

“我是半个德清人”

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的历史名人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夏衍虽不是德清人,但他的一生与德清的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极大的渊源——城关镇(现乾元镇)清溪小学。

辛亥革命那年,夏衍一家来德清躲避灾祸,当年12岁的他进入了当时的县立完全小学,也就是现在清溪小学就读,自此,夏衍与德清的渊源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毕业后回杭州就读初中,但家里极其贫困,这时,小学母校又一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公费报送他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进修。

德清,使夏衍重拾学业;德清,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所以德清之于夏衍,是一个温暖的记忆。更可况,他的夫人和朋友也是德清人。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说德清话的他常会把那句“我是半个德清人”挂在嘴边了。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历史名人

沈西苓、沈慈九

丁家弄走出的著名姐弟

德清历史名人_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

丁家弄是乾元镇上的一条极具江南风味的弄堂,这条弄堂的6号门就曾走出过一对富有传奇色彩的姐弟:沈兹九和沈西苓。

沈兹九(1898—1989) 是原文化部副部长胡愈之夫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沈西苓(1904—1940)则是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在抗战全面爆发之际,积极投身文化抗战,参加战地新闻片的摄制、抗战独幕剧的创作,创作了《十字街头》等电影作品。

如今乾元西门外东山陵上还有沈西苓的墓,由于沈西苓客死异乡,那里只葬了其子从重庆带回来的泥土和生前用过的一支钢笔。

德清的历史名人_德清名人的名片_德清历史名人

这些书写了德清历史的风云人物,有些早已过世百年,而他们的故事和精神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德清人。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故乡情怀。

创意:张林华

审稿:吴敏瑾,梁建红

上一篇: 姚虞胡田陈,袁车陆王孙,本是同根生,都是一家人
下一篇: 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解析雷姓的宗族特征与历史渊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