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鼻祖:向逢春向逢春(1895年—1964年),建水碗窑村人,民国后期迁居县城内北门街。制陶世家,父亲是光绪年间的武举,后弃官回家制陶。当时建水碗窑村制陶者甚多,但数向氏所制最为精美,故有“向氏紫陶” 之称。向逢春早年上过1年多学,文化程度不高,所制陶坯要拿到当地书画名人家里,请他们在陶坯上作书画,但这些书画名家大多吸鸦片,生活毫无规律,很难按时完成,往往延误入窑。于是向逢春立志自学书画,发奋成名。中年以后的作品都是他独立完成的,其配色雅致,用笔清劲,脱尽匠俗之气,造型上较王永清更为流畅优美。1946年蒋介石60大寿,当时云南省政府要向逢春制作高1米的“博古”花瓶和“胆”瓶各一对。据说磨光工艺一道是用白银打磨的(一般用硅石打磨),达到光可鉴人的程度,成为建水陶的绝品。据县志载:民国22年,曾选送紫陶到美国参加“百年进步博览会”。1953年文化部举办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向逢春的作品参展,并被邀请到北京参观。1957年向逢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他制作的紫陶大花瓶得到很高评价,从此云南建水紫陶进入全国名陶之列。1958年向逢春被划成右派,从此再无新作。1964年病逝。
紫陶元老:陈绍康1939年6月生,云南省建水县人。云南省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高级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分会理事。出身于制陶世家,13岁就随父亲学习制陶,练就了扎实的手工制陶功底,有所创新。能书会画,善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陶器的制作工艺流程,设计制作的紫、黑、白、黄陶器作品,吸取了古今陶瓷艺术和青铜器造型的精华,制作时先在陶坯上书画、雕刻,然后用各色泥料镶嵌成色彩斑斓的书画篆刻图案,烧成后,再用特殊的工艺磨光,使作品光可鉴人,达到了新奇古美的境界,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曾分别于1988年、1991年、1997年三次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紫陶残帖十头综合文具获云南省创作优秀奖,清香罐、三足笔筒先后获国家轻工部颁发的“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博古瓶、中号笔筒、仿青铜器台灯等陶器珍品被国家收藏;大型紫陶花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作为联合国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陈绍康正是紫陶工艺当今的“当家人”之一。他出生陶艺世家,祖上从江西来云南开窑,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辈。现在他的小儿子陈沛成了传人;二儿子陈俊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朱家花园修葺时,留下了他不少丹青作品。陈绍康一辈子钻研紫陶艺术,中国工艺美术馆也将他的多件作品作为珍品收藏。
因此作品数次在省内外获奖,如获云南省创作优秀奖,、先后2次获国家轻工部颁发的“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等陶器珍品被国家珍宝馆收藏;大型紫陶花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部份作品被选送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展销。1979年、1988年先后出席全国第二、三届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工作者;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评委会授予“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制陶名师:谭知凡1950年出生,云南建水县人,工艺美术师,曾任建水县政协第六届委员。 1973年投身于工艺美术陶事业,师承誉满滇内外的陶瓷世家—老艺人向逢春之子向福功。三十余年来醉心于建水紫陶工艺美术探索,练就了深厚的功底。对紫陶的设计造型,装饰,书画有较高的造诣。其书法善行草,所画梅,兰,竹,菊自成风格。1975年参与研制成功了“空心刀雕刻艺术”,使紫陶工艺流程产生了新的飞跃;1978年参与制作北京人民大会堂大花缸;1984年曾到云南艺术学院深造,其毕业作品成为留院珍藏品;1987年其作品《半币壶》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并被列为珍藏品;1988年其作品《陶艺文具》荣获省级“创作设计优秀奖”;1991年被评为“红河州首届工人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2004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授予“民间制陶工艺美术师”;2007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并别云南省经委授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7年12月,在云南省工艺美术首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其紫陶作品荣获金奖;2009年11月,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其紫陶作品《华夏永联》获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铜奖。其精湛的陶艺,精美的书画,巧妙的构思不仅展示了大师深厚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功底,也带给了人们一种质朴,醇美的艺术享受。其作品无论造型,色彩,还是纹饰所展示的内在气质都深得同行的赞誉和肯定。每一件作品都能尽显典雅古朴,墨艺飘香的大家风范,以“经典之作”,“紫陶之珍”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了闻名遐弥的建水工艺美术陶承先启后的传承人,对陶的设计造型、装饰、书画颇有造诣。书善行草,所制梅、竹、兰自成风格。2004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誉为“民间制陶工艺美术师”。装饰名师:谢恒1957年生,云南工艺美术师,中**员,现供职于建水县人民政府,任建水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美术陶瓷分会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建水紫陶研究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大全.陶瓷卷》(建水紫陶部分)特聘撰稿人。陶瓷、书画作品及论文多次入选省级、国家级展会并获奖。
制陶名师:马成林他是一个身材矮小但有远大抱负曾经的官厅放牛娃!他是一个早有成就的陶人:由他设计陈绍康老师制作的“仿青铜台灯”一九八六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哥哥些”请记住——那年他才三十二岁!他是烟酒茶都“好”而且“会”的人。他的说法——抽烟是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且想问题;酒可以让你忘掉些东西,让自己兴奋;喝茶是慢慢品生活是享受。 他是一个多面手。二十岁进陶厂前打过铁;能做好吃的饭菜;能设计并制作服装;自学点医术能开药方;懂些风水玄学;能吟诗赋歌;还教过书。在陶艺上他是一个技艺全面的人。从泥料的选取,一直到烧窑到打磨抛光他无所不能。他是一个窑子最多的人,有气窑.电窑.和自己设计制作的“土柴窑”。他是一个肚子里面“东西”较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领悟较深,特别是青铜文化.秦汉文化.远古岩画.民族图腾文化。琴.棋.书.画.歌.舞都有所知。他把剪纸与木板年画的表现形式带入了紫陶中。他的器型设计颇具特色,造型神来。他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些独具民族与民俗特色的器型,如哈尼樽.彝族酒瓶.乐器及各具风格特色的茶壶等。他的东西真正是全手工做出来的。他的装饰手法独特,题材多样,融古炼今。在陶上的题材:悠闲品茶,歌舞升平,儿童嬉戏,牛耕马奔,钓鱼自得,老者修身,历史诗词,鸟儿自乐,鹰击长空,鱼儿畅游,山水风景,十二生肖迎新年等!他是最具个性的陶艺家。
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时尚结合,大雅与大俗融合;在他身上体现了艺术追求中的霸气与大气,以及创作中的时代性。他在陶上落款最具文人浪漫与梦想情怀。我知道的有如下:瓦渣波(彝名),秋野(亦作秋雨),小陶人(亦作小泥人),甲午(54年生),以及各种自创关于汉字“马”的款名。马成林,彝名瓦渣波。1954年3月出生于建水县官厅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幼酷爱民间美术。1974年进美术陶厂工作,从取泥炼泥起学习制陶各项工艺。1975年跟随民间老艺人向福功学艺,并受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杨大申老师系统指导,对制陶原理和操作实践均有有研究。其作品的造型和装饰在传承古法又极富创新,在陶上所表现的民族文化和坯体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娃儿对陶的热爱。因此,而激发的创作激情是不同凡响地。1978年省政府恢复人民大会堂云南厅,使用建水紫陶烧制四只大花缸,分别刊刻杜鹃、山茶、玉兰、报春四大云南名花,受托参与器型的设计与绘画装饰。其作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装饰古朴,清新。1982年考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现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专攻工艺绘画与造型设计。期间得到刘宝森等专家的指点。1983年创作彝族图腾花插获百花奖。
1985年毕业回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从事器型设计与装饰工作。1986年与陈绍康共同创作的“仿古台灯”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珍藏。1989年加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1988至1997年兼职建水县第一职业中学美术专业班,教授绘画与工艺美术课,为红河州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90年代起创作了大型公共陶艺作品,有浮雕,立雕等手法。竖立绿春县民族广场的哈尼民族墙,被称为“一堵墙”;建水步行街仿古灯托、灯罩,被称为“一盏灯”;还有就是:文庙棂星门里的仿“青花盘龙缸”、陶乐器等。1993年评为工艺美术师。1996年自建土窑(就是把传统的龙窑缩小),按土法烧造泥坯,开始了创作之路。2003年获“红河州民族民间优秀美术艺人”称号。2004年被红河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制陶工艺美术师”。2004年成立建水紫陶成林研究工作室。集教学、研究、开发新产品,培养人才于一体。创作出了哈尼壶、彝族酒器、仿青铜宝塔等经典作品。从2006年起,在碗窑村不同的陶艺坊进行指导与创作。2006年遇恩师杨大申与其亲密合作,在泥料的研究上、坯体的造型设计上、绘画装饰和烧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粗陶,上釉陶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7年评为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2009年多件作品入选云南省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2010年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作为传统的陶产区的陶艺家,他的视野是全局的。土生土长的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其文化底蕴深厚,又能借鉴西方当代艺术。做陶对他而言,是一种愉快而自信的过程,是内心情感的释放和文化叙述的过程中,他的心与陶同在。在梦想与现实的差,中,美妙的构思总是在他的心灵深处不段撞击,真情、实感的流露在陶坯上。在坯体上的写生,时时留露着怀古、寄意、舒怀、言志、写意人生,人生如照亦如梦。他的多才多艺,刻化出一副副动人的诗篇。动手能力强,集造型、设计、雕塑、书法、绘画、篆刻、陶艺于一身。在泥料配方上有其独特的一面,在取泥、炼泥、成型、修坯、坯体装饰绘画上有其独到之处,在雕刻、彩泥回填、烧成、打磨上都能上手。他是一个全能的紫陶艺术家,集工艺美术与装饰绘画于一身的大师。纵观他的作品,地域性和民族性极强。其作品吸收了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在图案装饰上独树一帜,其线条装饰,结合了西方的素描写生,同样源于其书法功底的深厚;对彩陶、青铜、岩画等传统图案的研究。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等均韵律生动,线条流畅,圆润而苍劲有力,作品金石味甚浓。
他的神来之笔,更值得称奇的是他把装饰绘画与器型包括烧成后打磨的颜色相结合,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形式与内容结合,是文化思想的融合,形神皆备,一件精品更是一个生命的诞生。他对紫陶的执著有着宗教般的狂热,陶就是他的生命。他活在现实与理想,当下与远古。博学、质朴、童趣、激情使他的作品更具亲和的感召力与思想艺术性。“我在废纸上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夜晚我在轮盘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这就是他艺术之路的真实写照。制陶名师:向炳成两年前与向向炳成,1968年生,号曲石老农,建水贝山陶庄主人。多年从事紫陶和民间艺术的开发与研究,紫陶奇石、书法、绘画维持生计,所制紫陶、书画装裱、木座、画框、工艺锦盒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濒临灭绝的“吹鸡儿”民间工艺,经过多年的学习,开创吹鸡儿新一派。捏制吹鸡儿上万件,2007年7月以云南省十一届史密森民俗艺术节,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使者,受到驻美大使的亲切邀请和慰问。是把建水紫陶带到大洋彼岸大力宣传推介的第一个建水人。2006年创办贝山陶庄,专业化、规模化研究制作建水紫陶,开创通景装饰新局面,第一个成功试验“窑变”的烧成技术和搅泥彩填,搅泥彩填更是开创紫陶装饰新格局。2007年红河电视台”专题播出“玩泥巴的美术大师向炳成”。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观赏石协会会员红河州书法家协会会员建水县第八、九届政协委员助理工艺美术师紫陶鼻祖向逢春后人:紫陶散仙向进兴1975年生于云南省建水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2007年出版《进兴作品集》,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俗博物馆、云南省美术馆等单位收藏。紫陶微雕制壶大师:陈学陈学老师的制壶微雕画面水平,至今建水还无人到达!陈学,1970年生于个旧市。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学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关于微雕的报道,平时精于写写画画的他顿感兴趣,从此就与微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陈学的壶全手工制作非常缓慢,虽然只有几种壶型,但装饰不重复,一年也做不了几把,尽管价高但求购者仍是排号而等。陈学作品-陈氏汉方壶,在由中国云南·建水第五届孔子文化节组委会主办的“2009第三届‘向逢春杯’建水紫陶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制陶名师:杨春丽杨春丽——1972年生,红河州建水县人,省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雅陶轩”创始人。建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明代粗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紫陶更是以其古朴的造型、独特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世纪中期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陶文化光耀古今。
出生于建水制陶世家的杨春丽自幼深受父辈影响,对建水陶文化情有独钟。参加陶厂工作后,记得苦学习建水紫陶制作技术,虚心向紫陶名师请教技艺,广泛收集古今中外制陶资料,吸取传统陶艺精华,谙熟建水陶艺泥料配方、雕刻、填充色泥、修坯、烧制温度的控制,以及特殊的无釉磨光等一整套制作工艺。在继承建水传统工艺和表现手法的同时,把现代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推动了建水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其作品雍容典雅、富丽堂皇,给人以新奇古美的艺术感受,具有较好高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杨春丽的美术陶瓷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省、州、县的各种评比中获得奖项。2007年12月,其紫陶作品《扁腰窑变小口梅瓶》获云南省首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大号蒜口花瓶》获铜奖。2008年10月,《象牙黄大号蒜头瓶》获云南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工美杯”银奖;2008年11月《象牙黄画筒》获中国“百花杯”银奖。国家级研究员 书法大师:苏佛涛苏佛涛先生,1947年10月生于云南昆明,祖籍陕西武功,现居云南石屏。现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协会会员,国家级研究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