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一起才打败的男人。”——转自电影弹幕评论。
有一个名字在德国不适合谈论,但是德国之外却有无数人津津乐道。
1840年的12月15日,拿破仑的遗体按照他的遗愿“我希望将我的遗体安葬在塞纳河畔,安息在我所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这位法国历史上唯一的“大帝”,棺椁走过凯旋门,无论生前、死后皆属于法国,历史之中他永远不朽,尽管他在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失去了名字,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为他而谱写下的曲子。
在欧洲这块土地上此起彼伏的大国,希腊文明,波斯王朝、罗马帝国,西班牙海军,荷兰阿姆斯特丹,哈布斯堡王朝、奥斯曼帝国、法兰西共和国、日不落帝国,似乎欧洲土地上所有的国家都曾显赫一时,唯有德国寂寂无名。这场帝国争霸赛上轮流坐庄的国家,在历史夹缝中沉寂了几千年的德国,1815年的4月1日,德国迎来它的贵客,也就是中国古语中的天降紫薇星: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日耳曼民族的骄傲,俾斯麦将军,他有无尽的头衔和荣誉,但最高光的当属他由生至死,都是德国无上的荣光,是德国任何时候都能引用其言论的伟人,更是无需做任何避讳的存在。
历史的时间上总有一些戏剧的故事,在俾斯麦辞世前一年的四月,也就是1889年的4月20日,德国同样出生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这个人改写了德国的历史,也改写了德国的世界历史,同时,他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德国震惊地球的夙愿。不管此前的德国人是否有想过自己的国家让世界颤动,在此之后,他们以拘谨、沉默寡言的民族性格著称,从不高调行事。
怎样才能去描述一个20世纪无从避开的政治选手。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属于:角色成就了演员的电影。希特勒的故事,我们看过太多由受害者发言的电影,《邪恶帝国的崛起》试图从历史“主角”的切入点,来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前情后故。
1914年奥匈帝国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这个生前并无所作为,也看不出有何大作为的欧洲大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人,死后唱响了他的“大有作为”,凭借他这一番“献死”之功,哈布斯堡王朝,顺利更迭为奥地利和匈牙利,更是成就了塞尔维亚的无上荣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之中,塞尔维亚凭借一己之力,将哈布斯堡王朝这头年迈的雄狮,拖进了历史的残痕中,永不再现。而深陷塞尔维亚的密林河源的奥匈帝国,无力回助被东、西两线作战撕扯的德国。反而是德国还需救援“嗷嗷待助”的鲁莽宣战的奥匈帝国,再次引发了连锁效应。
德皇的凯旋门之梦待圆,梦已碎。
1919年的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下,低沉至历史之最,尽管在此之后1945年苏联的国旗插在了德国的国会大厦,但屈辱之情并无胜于1919年的6月28日。
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了塞尔维亚,1914年6月28日一个热血的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斐迪南公爵,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德意志帝国被队友打了个措手不及,匆忙宣战俄国。隔壁的法兰西共和国凭着“这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态度,立即挥棒向德,比利时坚持中立不肯借道于德国的态度,赢来了德国的第一次铁蹄,英国在国会两院的吵吵嚷嚷中,喝完了早茶后,搅入了战局。
是的,俾斯麦说过德国要尽一切办法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但事实却是,不管德国想或者不想,它都必须经历两线作战。
关于第一次世界的魔幻开始,它的结束更显“惊人”。《凡尔赛条约》成就一个苦难的德国,然后诞生了一位“救世主”。世界上消失的帝国数不胜数,在颓败之下实现复兴的人屈指可数。虽一切事有天意,有机缘,有无尽的戏剧,但亦不可否定这之中有人的因素,有他的性格,他的才能,他的偏见。
“如果他不是如此的执着于对待犹太人的态度,结局就会完全不一样”——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希特勒的极端,霸道得不需要任何历史伪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赔偿款50亿马克,促就了犹太人成功建国以色列,实现犹太人真正的安生立命之所,民族复兴之愿。希特勒让六百万犹太人殉葬于他的偏执,却让德国买单了犹太民族的建国。这个结局,如果死后世界有回播,他是会后悔于自己的集中营速度不够快,还是会后悔于自己的偏执吞噬人生。
在我的过往听闻里,人们说这是一个落榜美术生逆袭史,一个世界暴君的屠杀史。希特勒与残酷的凯撒大帝并不同,甚至不能等同于中国历史枭雄曹操,他是一个罪人,一个法律未曾审判却为历史定罪的罪犯。与之为伍的是邪教,传销头目。在那些流传于街头巷尾的历史谈资里,他的形象两撇小胡子给人并不美好的印象,却又真正的实现了印象深刻。他的演讲煽动人心,而内容却从未完整复现于影视作品中。他是有着罄竹难书都不足以形容的罪责,而与之另一个极端的是他的确做到了欧洲大陆上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你越靠近历史,将愈加考验自身。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人很容易的忽正忽恶。许多时候被灌输一种认知,才能更好的保持住人的道德素养,维持住社会的安稳和谐。我们在事后回顾,一切发生的始末时,很难去客观介定一切的是非对错。而历史最不需要的人,就是那些试图凭借自身智慧去指点一二的庸才们。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邪恶帝国的崛起》,不需要人们去认识希特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定位的就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然后讲了这个不怎么样的人简写版“登基”史。你问,这样的电影如何归类?是反战宣传作品,还是暴君的养成史?作为一个对欧洲二战电影迷之喜欢的观众,我想可能这就是一部:导演只是为了赚钱,但是观众愿意花钱的电影。毕竟,自从当了社畜之后,我似乎从没花钱去看过电影,但是这样的电影我还是很愿意花点钱的。
原因何在?任何事,我都想去两种或者更多的声音,因为这样我不会被欺骗,哪怕是善意的欺骗。这一点在我离开课本之后,才学会的,虽然有点晚,但我想未来的人生,一切事物,我有怎样的态度,都经得起一切欺骗和粉饰,而不必承受谎言碎裂时的震惊和愤怒。无论凭借什么力量修饰的承诺,都有真相的痕迹流出。那些在历史上有着洞察先机的人,并不是他们能力超群,而是他们在审视事实的时候,自身也有着经得起被审视的道德情操。我未必能做到先贤忠烈有为,但也期望自己不要成为历史权利之手中的牵线木偶,人云亦云。
你需要先让自己相信,才能让别人相信。
希特勒究竟说了什么,一群又一群的人抛出热血,举国沸腾?传销骗局的新闻已经让人见识到了,离谱也是一门课程,智商鉴定就如《乌合之众》所说的,裹挟在人流之中,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客观面对真相。传销承诺了一个虚假的未来,而希特勒的确将德国带出了《凡尔赛条约》的阴霾,并且走向了地表最强国,尽管只有短暂的几年光景。德皇做梦都期望毛奇能实现他马踏凯旋门的夙愿,希特勒轻而易举的实现了。
大家说当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成为德国领路人是因为演讲蛊惑人心,但是当德军占领法国,一血前耻的那一天,他在德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甚至可以说他是德国有史以来民心中呼声最强的人物,甚至不妨设想超越了俾斯麦。
在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贡比涅森林向德国递交投降书,时间倒回29年前,德国也是在贡比涅森林的火车车厢里,满是不甘却又无尽屈辱的向英法同盟军递交降书。如果你看到了这一段,是否会完全不一样的心情,审视20世纪的风云变幻。毕竟1940年的那一天,德国特意把法国人一战费心保留的“一战纪念品”火车车厢拉到贡比涅森林,基本上实现了高傲的法兰西“跪伏”在纳粹德国的复仇之愿。那一刻与我们而言,更切身的体会是日本在东京湾宣布投降。
在绝对的权利面前,检验着绝对的才能。
康德说君主专制制度下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家国命运维系于一人之上。但有时候力挽狂澜的全系于拥有绝对权力的那一人,如给大明朝续命的首辅张居正,川蜀之地的丞相诸葛亮。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将权力归于民主后,也显现出他们的“公正”存有短板。访问苏联的丘吉尔被斯大林嘲笑,你带领了你的国家走向胜利后,你的人民立即罢免了你。尽管丘吉尔可以笑着说“这就是我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我打仗原本就是为了捍卫人民罢免我的权利”。但是无法实现的政策,再好也是废纸一张。可要想贯彻一条好的策略,则需要足够的权利支撑。这是两条背道相驰的轨道,尽管有一段同行却目的总是会相反而去。毕竟智慧的高低,无法统一全部人,利益的分割更是容易离间人心。
在希特勒带领的纳粹德国,权益高度集中于他一人。如果说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罪的。我想这句话并不适用于纳粹德国,二战如果有人需要负责,那希特勒是唯一一个需要负责的人。但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二战德国所能取得的任何成就,也可归功于希特勒本人。因为,他决定了德国的前进。他是:既是可以决定,也是唯一能够决定的人。
斯大林和希特勒一样的专制,一样的铁腕,更是一样的律己、律人。中国历史上这一类既有大志、严格自律,又得能臣良将的帝王一般都享有美名,且多善终。因此,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一种困惑当中,为什么国外的历史人物,走向了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一个素食主义者,不吸烟,不酗酒,不贪财好色,一心只想当灭霸(称霸欧洲和灭犹太人)。这样的人,在三千年的中国史里面无一重合,他真的是世界奇观。
拿下波兰的时候,曼施坦因说希特勒的运气简直好到了出现神迹。拿下法国的时候,全德国男性都想成为他的党卫军。深入苏联境内,一路攻到了莫斯科的时候,德国人可能没想到能走这么远,苏联人也一切没想到来的这么快吧。
可最后如同曼施坦因的自传回忆录取名《失去的胜利》,这胜利在几乎唾手可得的时运里,转眼成空。如果说滑铁卢战争是法兰西历史的遗憾,那整个二战的苏联战场都铺垫了德意志的遗憾。他们说如果不是东线苏联冬季大雪,阻挡了德军,那么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无所谓转折点。
曼帅在对希特勒的维二指责里(第一处是说他偏执犹太人),也只是说了希特勒总是鬼使神差的露几手军事指挥,致使那些到手的鸭子全飞了。就这一点而言,的确有实证可考:敦刻尔克大撤退里,倘若海因里希的坦克没有收到停止的命令,丘吉尔的政治生涯基本宣告结束,同盟军的三十万精锐虽不至于全军覆没,却可以折了日后诺曼底登陆的声势浩荡。
有时候,一个人运气过于太好,总是会被上帝多关注几眼,不至于引起众生不满。希特勒选择了曼施坦因的闪电战计划拿下法国,提拔了隆美尔,重用了海因里希。你会发现:似乎德国千年历史积攒下来的人才,在那一段时间里,如雨后春笋一般,全部显露出来。一个战争将领天团,配合着一个民心所向的领袖,怎么看都不该是一场铩羽而归的剧。
三国也是群雄辈出的时代,虽然乱世不只三国,却无一胜三国之激荡,而结束也只因群雄退场,平凡落幕,这不足百年历史中太多引人入胜的篇章。单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写满了历史的意难平。
杨慎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料想不到有一天会应在他乡的日月之下。
你近期去过菜市场?五十万买一块面包,连小推车都装不下的钱,只够买一块面包。季羡林先生在自己的书中也写过,早上领了工资,跑着去市场买米,跑的慢了,买到的米就少了。在这样的局势之下,从1919至1939年,至多二十年岁月,德国成长的速度,几乎无可匹敌。
1919年的德国在电影里已然是一个现代国家,而1919年的中国还是军阀割据的局面,情况确实复杂了很多。但是说起来,希特勒时代的人,还是孙中山先生的那段岁月啊。就这样的局势之下,德国的逆袭而上速度,谁能不震撼。如果我们的五四运动后,能有此进展,今日之中国亦是大不相同。当历史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有些事突然就清晰了,人也就更深刻了。
终章——那枚十字勋章
他是一个小人物里的传奇,大人物里的平庸之辈。他的才能和他的品行,一样的不可树人。
仇恨是一颗很容易点燃的火苗,它可以是武器,也可以只是情绪。
经济萧条期,人群就会变得容易情绪化,跟随而至的事情也会愈演愈烈。上官告诉希特勒如果他能把信送到目的地,就给予他十字勋章。当他完成任务回来后,上官却食言了。但是后来,他还是凭借自己在一战中的表现,获得了那枚陪伴了他一生的十字勋章。
电影中有一句话出自正义使者的化身记者Fritz,“为什么这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会变得更强”。
最开始希特勒只是被上司派去社会党聚会的小酒馆里当“暗探”,结果他成为了社会党的头目。企图以自身的影响力发动革命失败被捕入狱,却收获了一批又一拼的听众。甚至于法官在听到他的辩白时,都不想再搭理负责起诉他的人。出狱之后,在乡下连新闻报纸都对他毫无兴趣的时候,他带着社会党拿下国会的议席。兴登堡当选德国总统,他凭借不断积累的国会席位,自己争来了总理之职。
再人们听到的故事里,一个落榜美术生因为嫉妒犹太同学,然后催生了民族仇视心。真是的希特勒或许就是一个激进、狭隘的人。但传言里的这个故事,怎么听都觉得是人们的自我创作。这中间省略的种种,恰好就是电影里补全的部分。当你看完电影的时候,就会明白,或者会有那么万分之一的感同身受。
无论是个人崇拜,还是神话,都不可否认虽不是社会底层却也并无高阶,一路走至巅峰,有过人之处,也的确初心动人。尤其电影的上篇,那个第一次拿着自己设计的旗帜走进投资者的别墅,他激情昂扬的说着自己的态度,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态度,再遭受质问的时候,坚定的站在那里不妥协。日耳曼的精神或许从俾斯麦才确定了统称名词,但是由后来的很多人丰富了这个名次的表达形式。希特勒也以他自己的方式成功的将一种精神融入到了国家民族精神中,最后走向了毁灭一切。
短暂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
昙花虽美,却只有一瞬。只有能获得延续的力量,才能真正的化成兴盛的基石。闯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倘若那个凝聚全民族的人,能够放下个人的私恨,亦或者睁开私仇的枷锁,放眼到整个世界的格局。未来必然更加敞亮。
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南北战争由他开始,也由他而结束。而这一份统一,在他之后,美国的命运也开始向上而行。
历史始终偏心于那些正义的人,即便你觉得这份正义并不如宣传的那般光明,但是它其实是一个灯塔,一个火把,将人或者国家引向阳光照耀的地方。
如果历史垂青于希特勒,那么走向的毁灭的是人无法平复的仇恨之心。铁血政治之下,并无和平可言。犹太人的投机行为或许世界流传,但是这个民族在许多的行业里都有一、二翘楚。当人们开始去憎恨一个国家、一个种族,他们始终可以找出理由。但是让一个国家去容纳一个新的群体,它是需要力量和远见。中国历史最为繁盛的王朝,唐朝便是最好的案例。近代史,美国的迅速崛起,也是因为最初它对全世界的容纳、吸收。尽管今天你会说,美国吸收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学者、科学家,但是别忘了在20世纪,每一个国家都可以选择接纳谁,拒绝谁。
电影名:《邪恶帝国的崛起》
《邪恶帝国的崛起》,除了贴上众所周知的邪恶,你必须明白能被称之为帝国的存在也不可小觑。
电影结束的那一幕,当希特勒站在演讲大厅的中心,镜头逐渐拉远,一个由他为中心的故事在1939年世界知晓。在此之前的一切,你们从未听过,电影对此细细展开,在此之后的一切,你们已经烂熟于心,不必再言。这个镜头的延伸之处,早已在我们自己对二战的了解当中。这就是历史电影的魅力所在,你永远会震撼动于那些镜头语言下不必明言的部分。
石头扔进湖泊中会激起浪花,海洋之上的一阵风会卷起时代的潮水。有些人一辈子籍籍无名,而有的人一生能写无数本书。我们无需崇拜谁,但的确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去追随的人。毕竟当历史调转车轮的时候,下一个碾压的就是自己人。人性中那些不可抛却的底线,无数的历史教训里,要学会的只有坚守:为你所信仰的去付出,但也需牢记为你所付出的必须是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尽管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是天下无不透风的墙,世间无不可吹破的谎言。能立得住的旗帜,它必须能容下所有人的期望,否则总有另一种言论到来。当不同言论开始流传于世的时候,聪明的人总是抢先一步靠近真相。这是否,就是电影揉杂了种种态度后的呈现,而观众的反应和评论复杂多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