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灿、碧澄澄,万籁声静。望银河、映北斗,点缀双星。”
满头银丝的当代名角儿蓝光临老人坐在家中沙发上,昂首振臂,胸吐气息,铿锵有力地念出川剧《长生殿》的唱词。
已逾八十的蓝光临依然精神矍铄
那一刻,他似乎回到了曾经技惊四座的舞台,忘却了自己年过八旬,当年青丝已成白发。
慨叹人生,不曾想,出身贫苦、只有小学文化的少年,却成了中国川剧界赴法国巴黎讲学第一人,更被誉为“川剧当代第一小生”。
看《风波亭》激愤难忍化为少年泪
1935年,蓝光临出生在四川广安一个贫苦家庭。作为家中长子,幼年艰辛,很小便要学会分担父母辛劳。小学8册还没读满,蓝光临便因家境贫穷辍了学。彼时没有多少娱乐,百姓都热爱看戏。戏班子天天在街上搭台,蓝光临小小年纪便也跟着凑热闹。
蓝光临最喜欢看《风波亭》,但凡演至秦桧残害岳飞处,幼年的他胸中激愤难忍,化为少年泪,总是落满一脸,周围人皆纷纷感叹,“这么小的娃娃都看得懂,太感人了。”
父母见蓝光临似乎与戏有缘,又因贫穷难以维持孩子们的生计,遂有意将他送入剧团学戏。恰逢隔房堂兄蓝光玉正是唱须生的演员,便叫来蓝光临,说道:“你既然喜欢看戏,我便教你唱戏。”
在堂兄的引荐下,10岁的蓝光临考入广安县的川剧科班“三三川剧改进社”,正式成为了一名川剧学徒。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从艺65周年系列活动上,蓝光临表演扮相(高先生 摄)
“什么叫科班?就是正规化的训练。有老师教唱腔、表演、身段、台步,有一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就叫科班,相当于专业的学校。”科班训练非常苦,每天5点起床,下操、练嗓、基本功、背戏,一样都耽误不得。
10岁少年 挂着长须演唐明皇
蓝光临学戏极有悟性,不到半年就把所有戏背完。他的第一场登台戏《长生殿》,演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10岁少年挂着长须饰演唐明皇。如今70多年过去,老人尚能清晰回忆起当时情形,唱词更是信手拈来,宛若昨日之事。为了纪念自己的登台戏,蓝光临到西安旅行时,还专门前往华清池了解其中故事,白居易所写《长恨歌》更是倒背如流。
几年时光里,少年蓝光临跟随“三三剧社”从广安到岳池、武胜,再到合川、北碚、重庆,最后转入合江、内江再到成都,一路颠沛流离。
戏班子靠戏吃饭,但是“三三剧社”有个大问题就是戏少。1949年后,有很多新戏没有赶得上排,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不太卖座。广安离重庆近,剧团本来有意在重庆安营扎寨,但是当年重庆川剧人才辈出,名角周裕祥、张德成等人都在重庆,难有“三三剧社”安身之处。
蓝光临演出剧照
他们便又离开重庆,转入江津做一些小场演出,勉强维持生计。那时川剧正值改革前期,百姓对旧戏已有厌倦,期待形式更为丰富的新戏。新戏需要专业导演排戏,“三三剧社”急缺。无计可施,在上级部门的指派下,“三三剧社”被无奈调往合江县。少年蓝光临的戏剧生涯也随之陷入低谷,前途暗淡。
蓝光临跟随剧团准备在合江安定之时,前方不断传来好消息,川剧要进行正式改革,全国各地都在普及新戏,专业导演排戏、文人修改剧本。合江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当时的条件非常闭塞,若是长久在此待下去,剧团必然将要解散。
为了生存剧团走出成都
为谋出路,蓝光临计划随剧团出走合江,前往更发达的地区学习新戏。思来想去,重庆已有成熟的大剧院和名角,只有成都尚存一线生机。上世纪50年代初期,正逢成渝铁路全线动工,有人便建议他们走成渝线。沿途工人都爱看戏,剧团可以慰问工人演出的形式一站一站走上成都,观看演出免费,只需提供剧团吃住便可。
剧团一路颠沛流离,经隆昌走到内江,停留在椑木镇。“那时椑木镇正在修大桥,工人们都要看戏,我们就在那里演午场糊口。”
蓝光临演出剧照
这时,剧团出走的事被传开,合江属于泸州管辖,泸州便派来文化干部想把“三三剧社”的演员们请回泸州,并列举了回泸州比去成都好的几大优势。其一,泸州下面想去哪个县随他们挑选;其二,解放初期成都也穷困,那里的人都没钱看戏;其三又说,就算让你们走,你们也没钱买票上成都。
剧团考虑再三,坚持要上成都学新戏,“就算每天只喝两顿稀饭,也要去成都。”蓝光临回忆道,当时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年轻演员都天天以泪洗面,感叹世事艰难。
大伙开心 激动得砸烂窗户
正在绝境之时,成都突然派人前来,并拎来一口袋钱。“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当时成渝铁路刚刚修好,给我们拿钱来买车票用的。”
原来,彼时正逢成都第一次召开川剧界的文代会,川剧名角年纪普遍偏大,急需年轻后辈继承发展。有知道“三三剧社”的人提议道,广安有个剧团,大多都是年轻演员。几经周折打听到这个年轻剧团蛰伏在内江,这才联络上。
蓝光临演出剧照
“听到这个好消息,终于绝处逢生,大家开心得不得了,激动得把别人窗户都砸烂了。”蓝光临忆起曾经,脸上露出喜悦之情。
1952年的冬天,几经周折的蓝光临终于随剧团来到梦寐以求的成都。蓝光临到过重庆,见过朝天门码头“洋房子”(轮船)走路的辉煌场景。虽然上世纪50年代的成都尚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但是他感受到了满足与幸福。
“吃得饱、穿得暖,还能认识很多当时的名家名角,学知识和文化,摘掉乐盲文盲的帽子,真的幸福。”蓝光临笑着说道。
重大转折 由须生改学小生
在成都安定之后,蓝光临的戏剧生涯迎来了第一个重大转折。当时文艺界的名人、川剧研究学者彭其年为《红楼梦》写了一出戏,需要有面容清秀的男生出演贾宝玉一角,但是找遍剧团也找不到年龄合适,且有那般翩翩少年郎风采的人选。有人便想到了蓝光临,说他生得俊,演贾宝玉合适。
于是在彭其年、周裕祥等人的建议下,蓝光临放弃学习了好几年的须生,改学小生。
“当年让我去演《红楼梦》,小时候读书少,还不知道《红楼梦》是什么,后来在川剧院学习文化,才晓得原来是那般了不起的巨著。”进入川剧院后,蓝光临在学戏之余,还要学习文化课和声乐课。他尤其喜欢历史,上下五千年,宽广深邃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川剧的内涵,也附着在他的身上,成为他台上的气质,台下的修养。
此生再无颠沛流离,蓝光临一直在成都生活、唱戏近70年。1953年,蓝光临随剧团加入四川省川剧团,1958年调入成都市川剧院,工作至退休。
名家档案
蓝光临,1935年生,四川 广 安 人 。1945年夏,考入“三三川剧改进社”工须生,7年结业。十岁登台,其《空城计》《杀伯奢》等剧,屡见挂牌“来函烦演”,而驰名各地,《伯牙碎琴》赢得挂红放炮,《阳河堂》更被观者连点三夜演出。1953年加入四川省川剧院,1958年到成都市川剧院工作,遂改行工习文武小生。师从曾荣华、彭海清。代表曲目《夫妻桥》《石怀玉惊梦》等,1963年赴北京演出,轰动北京,受邓小平、朱德、陈毅等领导接见。剧评家胡沙题词赞扬他“一曲惊梦北京,好似当年魏长生”。1990年至法国讲学川剧,开“川剧出国讲学之先河”。第一次拉开了川剧艺术理论走向西方,走向世界的序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