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思享·人大·第393期】杨一帆:从人大历史到北大历史

【思享·人大·第393期】杨一帆:从人大历史到北大历史

【思享·人大·第393期】杨一帆:从人大历史到北大历史内含北大历史学系中华民国史方向推免经验分享

基本信息

姓名:杨一帆

学院:历史学院

专业:历史学

总学分绩:3.71/4.0

保研学分绩:3.67/4.0

推免综合排名:4/19

语言:英语六级444

获奖情况:南京大学第二届茅家琦史学论坛优秀奖;中国人民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中国人民大学京东三等奖学金等

学生工作:历史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科研: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尚未结项)

九推投递:北大历史学系中华民国史方向(录取);人大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

毕业去向:北大历史学系中华民国史方向

备注:全文约4867字,详细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_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_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

内容摘要

一、大学印象

二、保研经历(北大历史学系)

三、关于学年论文

一、大学印象

三年前的自己曾有不少宏大的计划,半途而废者居大半,惟看书一项尚在继续。大一入学时不知光阴可贵,翻过几本古龙的大部头,之后所读便以史学专著和史料为主。看书本无章法,我怠于做日课,所习惯的还是随手涂涂画画。历史学讲求“通”,于初学者而言,通读框架性的著作较之研读理论专著切要。我所看有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和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等。史料阅读也不可少,学认繁体字是我迈出的第一步。近现代史的一大特点是史料浩繁,需练就一目十行的基本功,但同时有意识地摸透一套独门史料或许能让成熟的研究者如虎添翼。

另外,大学三年常玩《维多利亚2》和《帝国时代2》,以为消遣。《帝国时代2》作为《红色警戒》的替代品出现于我的视野中大概是在小学二年级。《维多利亚2》高中也有接触,但真正上手还是在大学阶段。虽然技术很渣,但游戏逻辑与历史轨迹的交错即足以让人沉迷其中。(很难想象没有计量史学的底子P社是如何制作游戏的。)

我已记不清何时产生保研的念头,而有意识地去了解保研政策应是在大二下学期。当时了解到我院推免需选修两门外语或双语的专业选修课,且达到一定的成绩,故大三选课时有所侧重。大三一年的精力主要放在学年论文的写作上(后文详述),一是本院“811”推免政策的科研分数基本取决于此(科研能力测评分数“就高不就低”,多数人的学年论文答辩分数高于论文发表与科学竞赛分数),二是在复试时可作为学术能力之证明(有C刊论文者除外)。英语方面自己比较懈怠,六级裸考低分飘过后即彻底放弃治疗(此为反面教材,后患无穷)。至于学分绩则靠细水长流,多数专业课给分不错,拉开差距自然不易。

二、保研经历

保研不仅是三年成果的比拼,也是一场博弈。博弈双方的信息未必对称,每年情况亦有不同,此处提供一些个人经验,仅供参考。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波老师、师兄师姐和共同参与保研的同学,在此对他们的倾囊相授表示由衷感谢!

首先,需要获得一个推免名额。除信息填报和资料上交外,九月初进行学年论文答辩与班级民主评议,比较关键,均能拉开较大差距。“811”政策并不意味着学分绩的重要性是其他两项的八倍,提高0.01的学分绩可能会比提高0.08的其他分数要难得多。学年论文答辩与毕业论文答辩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因要统一打分排名,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共同答辩。事先需准备五到十分钟的陈述,我大概写了写论文的选题原因和意义、史料的运用情况、大致内容和结构、创新和不足之处四个方面的内容。之后的问答环节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学生作出过多回应。每位老师或多或少都会发表一些看法,而和论文同一方向的老师相对积极。格式、脚注和参考文献会受到普遍关注。班级民主评议需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由不参与保研的同学进行匿名打分。素质拓展的另一半分数则视参与学生工作的情况而定。

在成功获得推免名额后,通过意向院系的复试即可被录取。在暑假期间,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会举办夏令营,进行选拔。复旦历史几乎年年都有夏令营。北大历史学系在三四年前也举办过夏令营(详见官网)。另外,九推之前也可能在部分地区进行赴外招生,如今年的人大历史学院。

在进行选择时主要结合学校特点、专业水平和导师情况三个方面考量。由于南大和复旦方面没有特别了解的老师,社科院近代史所招生人数极少,清华某新任老师似尚未招生,我只计划参与人大历史学院和北大历史学系的复试。报北大更多地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之前我一直以为只有学分绩第一才有机会,未敢奢望。5月底交学年论文时高老师说北大看重科研,加之北大有强大的政治史传统,与我的研究意向更为接近,所以斗胆加入备选方案,并和北大方面取得了初步联系。不过北大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和古代史不同,先录取,入学后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9月初学院争取到了三个直博(硕博连读?)名额,不占一般的推免名额,我一度纠结于此。选择直博一来可提前确定导师,二来竞争压力或许较小,三来有可能缩短学制,但是必须放弃外保。然后也不知道那天晚上自己想了些什么,就没有报名。

往年我院的复试一般安排在十月中旬,而北大一般安排在九月底,两者并不冲突。今年我院的复试提早至9月26、27日进行(北师的复试也是27日,大概是因为28日开放志愿填报系统)。北大历史学系9月初的通知称22日公布复试名单和具体时间,27日前举行。22日至24日为中秋假期,根据官网信息之前北大历史学系保研或考研面试都安排在周末,于是自己填材料的时候还比较安心。结果今年就神奇地安排在了27日(周四,后来得知是为外地的同学留出足够的时间),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上午8:30开始,共十四人,一人原则上不得少于二十分钟,大概率延至下午。本院26日下午为笔试,27日为面试,若实际参与人数较多则分上下午场(中国史最后实际参与人数四十一人,分为两组)。庆幸的是两方都同意协调时间,能够进行上下午两场面试的极限操作。

在材料准备方面,北大要求比较复杂,时间相对紧张,最好能够提前准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个人陈述(1500左右)和推荐信(三封,副教授以上)。我的个人陈述主要介绍了看书情况、论文写作情况和未来规划。推荐信需尽快联系老师,我联系时刚好卡在周末,所幸三位老师给力,周一一天内完成,周二成功寄出所有材料。

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_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_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

北大历史学系的复试分为三组,分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世界史有英语面试环节,中国史则只有中文面试。中国近现代史评委老师共五人。首先是中文自我介绍,我主要讲了为什么学历史,为什么学近代史和为什么选择北大历史学系。讲到某些点的时候,所有老师会突然一起动笔。之后某老师让我简单介绍学年论文的情况(其一直在翻阅我寄过去的学年论文,最后五分钟方传至邻座老师处)。下面根据我的记忆简要罗列老师的部分问题:

1. 谈谈北京政府时期的民国政治史的研究现状(即我想研究的领域)。

2. 评价齐锡生的新书(由问题1引出,因为我说齐的《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和陈志让的《军绅政权》对我影响颇大)。

3. 评价《宋案重审》。

4. 评价《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5. 评价《北洋军阀史话》。

6. 谈谈学年论文中《申报》的使用。

7. 除了数据库中的报纸是否还看了其它(由问题6引出,因为用《申报》的最后一点理由是数据库健全)。

8. 学年论文的选题原因。

9. 是否关注齐如山(个人陈述中写了对京剧史的兴趣)。

10. 评价洪宪帝制。

11. 历史潮流是什么(由问题10引出,因为最后愚蠢地说了句逆历史潮流而动)。

12. 评价杨天宏老师的书。

13. 评价破案式的论文

上述问题的提出多数来自学年论文和个人陈述(老师也会现场传阅个人陈述),难度并无想象中大。回答必须实事求是,如问题2我直接就说没看过,但表示知道是讲中美关系的。又如问题13,我想了十秒钟,承认很难回答。老师有可能会追着你问某个问题,比如某老师反复问问题9,不可置信得问研究京剧史怎么没看过齐如山(开始我以为是某京剧史研究学者,所幸后来反应过来是梅兰芳的朋友)。

面试结束即可自行离开,次日上午老师开会讨论,次日下午正式通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本院的复试未顺利通过(结果在当天傍晚公布)。在得知本院结果后至得知北大结果前的时间里,自己就处于一种窒息的游离状态。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勇于尝试。虽然9月底系统开放后只能填报三个志愿,但并不等于只能做三个选择,比如暑假参加夏令营,若没有获得优秀或候补营员资格即不必填报。

三、关于学年论文

有幸被北大历史学系录取很大程度上与我的学年论文有关(可能也找不出别的原因了)。所以决定还是与诸位分享一下我撰写学年论文的经历与心得。

选题:我的学年论文题为《天下未乱蜀先乱:戴戡之死与民国政治(1916-1917)》。确定导师是在去年九月,确定题目大约也是在不久后。自己初步设想的两个题目因史料问题风险较大,于是高老师根据我的意愿提示我注意戴戡之死的重大意义。之后我对既有研究进行了整理,发现可开拓的空间极大,也感兴趣,于是决定下手(开题报告安排在去年年底,一般包括梳理学术史、阐释研究意义和探讨研究设想)。这个题目极大,理清十余方势力的互动即非易事。老师也认为往大里做足以支撑一篇博士论文,由于既有研究不足及自己难以权衡取舍,在文字力求精炼的前提下仍写成四万两千字的长文(算上脚注和参考文献七万一千字)。完美的学年论文题目其实不宜过大(自己在后期即感到难以驾驭史料),但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延展性。我在学年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梳理了四川简任和荐任文官的情况,在毕业论文中我即有深入文官制度内部探讨的设想。

史料:找史料和做笔记是最核心的研究过程。我在《申报》数据库中搜集约二十万字的史料(因统一黏贴在Word文档中,所以知道字数),并与影印版比对。川滇黔三省所有省级和关键县市级的文史资料均经过筛查,发现直接相关的文章近二十篇。在各方文集和资料集中搜集相关电报约三百封,提取有效信息后统一按时间排列。另外,暑假期间我还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四川《国民公报》的缩微胶卷。虽然日记和年谱在文中出现较少,但也从头到尾翻阅了《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和《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找到《吴虞日记》、《补斋日记》中的关键史料。于初学者而言,数据库看似快捷,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工具书。一篇文章的核心史料可能并不明显,但是研究者要有梳理史料层次的意识,既要知什么该看该用,也要知什么不该看不该用。史料的优先级高于理论,无论来自何种学科的理论(也包括自己创造的)都是为史料服务的。做笔记(长编)既是对史料的再整理,也包括对思路的再整理,并无章法可循,可以按主题分分类或按时间排排序。有老师说长编字数一般是正文字数的八倍以上。另外,大量的史料易使人陷入细节,建议中途阅读相关著作放松心情并整理思路。

写作:史料到位后(在做卡片的年代,老先生会掂量一下卡片的重量),即可开始动笔。论文的写作可以是一气呵成,也可以在中途重新回到找史料和做笔记的阶段。因为经常陷入细节,高老师要求我事先提交提纲。提纲于春假初完成并通过,五月初自己即开始连续的写作,多则一天三千字,少则一天一千字。五月下旬初稿完成。期末考试结束后,我根据高老师的反馈和自己的反思又进行了大幅度地修改。七月末二稿完成。八月中旬偶然发现一月前出版了《戴戡与护国运动》一书,于是在前言的既有研究部分补充了一些内容。于初学者而言,文章宜实不宜虚,但仍要兼顾考据与义理,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太好。史料不可倾巢涌入,写作需有节制。格式方面详见《历史研究》的标准,一定要加页码,篇幅较长一定要加目录,参考文献的排序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文字方面需逐字逐句斟酌,力求文笔简练、文气畅通。

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_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_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愿诸位学业精进!

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_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_半途而废的历史人物是谁

上一篇: 《水浒传》历史上真实的高俅
下一篇: 名人故事作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