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平邑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立体化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平邑县人大、平邑县委宣传部近日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回顾曾经奋斗在一线的先模人物事迹,挖掘报道新时代各地区、各部门蹄疾步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本期将推出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专刊,展示各级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时代风采。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林鹏 见习记者 张瑶 通讯员 孙兆军 杨兴瑞
巍巍蒙山西麓,有一个满目苍翠的小山村---平邑县保太镇大埠槐村。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子,却拥有5000亩山林、千亩果园,山下水库、塘坝犹如成串的珍珠镶嵌在山林、梯田间。多年来,封山育林让这里的山林成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傅兴贵
在村庄北面苍翠大顶子山下、大埠槐水库旁边有一座“万古流芳“纪念碑和一座“光裕亭“,记录着老村支书傅兴贵带领全村人封山育林、造福子孙的事迹。
2019年夏天,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记者寻觅着这位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的事迹,走进这个绿色村庄,打开这个村绿色的历史记忆。
“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兴林爱林护林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说,这是老支书傅兴贵留下的宝贵绿色财富,要一辈人一辈人地传下去。今年88岁的老党员付本聚清楚记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傅兴贵就担任村农救会长,解放前夕就在村任职。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付本聚讲述傅兴贵带领村民艰苦创业故事
新中国诞生后,挑起大埠槐村党支部书记的傅兴贵开始了他长达35年的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漫长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山地区多是荒山秃岭。傅兴贵所在的大埠槐村正是如此。1950年11月,山东省政府号召实施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傅兴贵带头组织成立了村林业生产合作社,带领群众开始绿化荒山,当年即封山育林870亩,造林240亩。1951年夏季,大埠槐被县里确定为雨季造林示范推广点,苗木由蒙山林场统一无偿扶持。他坚持“天不连阴不栽,雨不透地不栽,雨过天晴不栽“的原则,采用深刨一镢,抽出镢头,把松苗插上,用脚一踏的“一镢松“快速造林法,进行山区雨季造林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水土保持、满目苍翠
1952年,大埠槐村当时有66户340多口人。傅兴贵组织60户成立了大埠槐村林牧合作社,开展夏季大规模雨季造林。他每天带领青壮年到万寿宫林场起运树苗,组织80多名村民上大顶子前造林,连续20多天,一个雨季造林500多亩,成为全县造林快、面积大、成活率高的造林先进典型。当年底,他被县里、省里评为林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山东省林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他组织成立的大埠槐村林牧生产合作社,被命名为“傅兴贵林牧合作社“。
同年,中央为支援沂蒙老区,从辽宁调给滕县专署苹果苗一批。专署分配给平邑县建80亩苹果园的任务,作为栽培示范点。县政府决定将80亩苹果园定在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大埠槐,要求建成一个示范园。当时大埠槐村整半劳力120人,除留老弱在家干其他农活外,傅兴贵组织整壮劳力80人,用8天时间,建成面积80亩的平邑县第一个苹果园。从1956年开始结果,次年后正式进入盛果期,影响带动了当时全县的苹果栽植发展。
1956年3月,响应“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傅兴贵又组织成立大埠槐村农林牧高级合作社,带领群众继续封山育林,积极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在他的组织带领下,1950年至1958年,大埠槐人共植树4120余亩,其中栽植苹果、板栗300多亩。
水土保持的丰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前,山区的森林、植被遭到很大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53年12月,傅兴贵参观了莒南县石泉湖小水库建设后,组织男劳力40人,从1954年正月开始,在县水利科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苦干3个月,建成平邑县第2个小型水库并开始蓄水。从1954年至1958年,他带领社员又修建了3座连环小塘坝,蓄水10余万方,开挖了3000余米的环山渠道,引水灌溉苹果园和农田300余亩。与附近几个村联合会战,建成了蓄水100万方的小型水库1座,除扩大本村水浇面积1800多亩外,还使下游6个村浇地和饮用水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小塘坝至今发挥重要功能
傅兴贵除组织村民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外,还将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搞小流域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他带领大伙依山就势,挖鱼鳞坑、扩树穴5万个;整小水平阶梯田蓄水,在山沟里垒起了1800多个拦水谷坊,并栽满了白蜡条固土蓄水。整修三合一梯田200余亩,新栽金银花5万余墩,深翻改土200余亩。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田400余亩。为了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规定一年一次开山拾柴,严禁上山放羊、刨药材,扒山皮。他带头将烧柴的底锅灶,改为烧煤炭。
到1958年,山区治理成果开始显现,亩产粮食达到450斤,人均口粮480斤,现金收入每户千元以上。1952年,到1962年,傅兴贵连续十年被授予“林业劳动模范“称号。1962年2月,他光荣地出席了华东六省一市农业生产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同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会议期间被选为劳模大会主席团成员。1963年,他被授予“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埠槐村又在流域内,组织发动起干部群众,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再一次把水土保持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1988年,大埠槐村先后培植金银花100万墩,营造经济林2500亩,防护用材林5500亩,整水平梯田2780亩,建蓄水坝74座,拦水谷坊1200多道,修环山路22公里,开围山渠0.8公里,建扬水站3座,修引水石砌渠4公里,总投资45.5万元,投工41万个,搬动土石方80万立方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80%以上,基本达到了水不出流域、土不下山,大大改善了大埠槐流域内各村庄的经济状况,人均收入比往年大幅度提高。
斯人虽已远去“傅兴贵精神“还在
傅兴贵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带领大埠槐人战天斗地,大搞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跃成为平邑山区首先摆脱贫困的一面旗帜和农业战线上的先模。傅兴贵当选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平邑县一至九届人大代表。在各级历届人大会议上,傅兴贵都提出绿化荒山、治山治水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历届平邑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广泛发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封山育林、治山整地、建谷坊、修塘坝、挖鱼鳞坑、排水沟等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树起了一面面旗帜。
万古流芳、光裕亭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县先后涌现出北王庄、大峪沟、彭泉等山区开发典型,被德国专家称为荒山治理的“亚洲模式“。平邑县也多次摘得桂冠:1987年、1992年连续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1989年、1994年,获得“全国水利先进县“;2016年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1994年,傅兴贵因病去世后,村民自发捐款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并建“光裕亭“一座,以示他的精神光裕后人。
如今,5000多亩郁郁葱葱的山林,依然在陈述着大埠槐70年艰苦奋斗、水土保持的历史,傅兴贵虽早已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与大埠槐同在,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埠槐人崇尚绿色、治山造林、保护生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