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封面
国家商务部把认定“中华老字号”的标准界定为:创立于1956年以前,拥有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品牌的字号。2006年和2010年国家商务部公布了两批“中华老字号”名单,湖南共有20家老字号企业入选,其中长沙16家,占全省“中华老字号”的80%。长沙部分“中华老字号”介绍如下:
劳九芝堂药号
九芝堂老照片
劳九芝堂药铺创始人可追溯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出生的劳氏第十一世先祖劳澂(1644~1699)。清康熙初年(大约在1663年)劳澂向江西蔡姓人借到300两银子做资本,开起了药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劳澂次子劳楫的经营下,药铺渐有发展。乾隆四十年(1775年),当时负责经营的劳楫之孙劳禄久某日观曾祖父劳澂晚年回苏州后绘的一幅《天香书屋图》,见画中有“植双桂,桂生芝九”之语,顿生灵感,取“九芝”二字,冠以劳姓,名“劳九芝堂”。劳九芝堂立300多年不倒,虽然有种种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讲诚信、重质量”的经营理念有关。劳九芝堂生产的“膏、丹、丸、散”,用药都很有讲究。像当归、黄芪这类药材,一般只取中间一段药性强的,头尾去掉不入药。选料认真是劳九芝堂进货的特点。1956年元月,劳九芝堂第一批敲锣打鼓进入公私合营,改名“劳九芝堂药店总店”。1999年,以长沙九芝堂(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国家商务部认定“劳九芝”为中华老字号。
火宫殿
火宫殿门坊
火宫殿作为庙宇,是一座火神庙,而作为一个商号最初是由火神庙庙会董事会掌控的、以经营地产为主的行会。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经营餐饮铺面为主,1957年火宫殿庙坪内各饮食店合并公私合营,成立火宫殿饮食店。今名为火宫殿饮食有限公司。火宫殿以传统小吃而闻名,是长沙地方风味小吃的龙头和代表。火宫殿小吃以八大传统小吃为主体,即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龙脂猪血、三角干子、牛肉蒸馓子、红煨蹄花、荷兰粉、八宝果饭。八大传统小吃都有独特的制作工艺,风味别具,为市民游客所广泛认同和欢迎,并传承已久。此外,火宫殿的其他风味小吃和湘菜还有炖菜、煲汤、包点、凉菜、蒸菜、炒菜等多个系列,200余个品种,并形成“十二名肴”,分别是:发丝百页、蜜汁火腿、潇湘龟羊、酱汁肘子、腊味合蒸、组庵鱼翅、宫殿豆腐、东安子鸡、红烧水鱼裙爪、红煨牛蹄筋、红烧肉、红烧狗肉。2006年,国家商务部认定“火宫殿”为中华老字号。
玉楼东酒家
玉楼东北正街店
长沙玉楼东酒家原坐落在市中心五一广场,是省内知名度较高的一家老字号。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设于青石桥(今解放西路)东茅巷口,由长沙人饶石顽创办。玉楼春开业时,他曾亲自撰写一副对联贴在店门上:“要汤以割;见尧于羹。”同时,饶石顽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因触犯袁世凯,因而遭到通缉。玉楼东酒家因此转由他人经营。清末曾国藩之孙、湘乡翰林曾广钧曾登楼用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1920年由当时被尊为“湖南第一名厨”的谭奚庭接掌玉楼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店名几经变更,先后改名为“奇珍阁食堂”“广场饮食店”“长沙实验餐厅”。1985年恢复“玉楼东”招牌。其传统技艺之所以能保持下来并不断发展,主要是有不少湘菜名师如舒桂卿、蔡云、周子云、王墨泉、许菊云等人先后在此掌勺献艺,根基深厚。2002年,完成企业改制,定名为长沙玉楼东有限公司。2006年,国家商务部认定“玉楼东”为中华老字号。
又一村饭店
又一村饭店旧照
又一村饭店位于长沙市中山西路又一村地段。“又一村”为原位于此处的清湖南巡抚衙门花园,后成为地名。该店所在地为20世纪40年代中岳楼茶馆和明明面粉馆。1956年两店合并,更名为“又一村饮食店”。又一村建成开业后声望日增,首先得助于烹饪名师主理。尤以蔡海云和蔡金彪父子著称。蔡海云通晓南北名菜烹调技艺,尤以溜、炸、煨、烤、煮、炖、煎、煲拿手,并学得泡发海参等绝技;他烹制的“祖庵鱼翅”“奶汤鱼唇”“发丝牛百页”“花菇无黄蛋”“香酥鸭”“麻辣子鸡”等传统湘菜,连日本著名厨师吴祥勇品尝后也连声称赞:“潇湘风味,古风尤存。”1980年以后,又一村饭店抓住机遇,于1986年从香港购进先进快餐厨房设备,在长沙率先经营快餐盒饭系列品种,以快餐盒饭为主体的配套食品,迅速占领了长沙大众化饮食市场。2003年定名为长沙又一村有限公司。2006年,国家商务部认定“又一村”为中华老字号。
银苑茶厅
黄兴中路银苑茶厅老照片
银苑大酒店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原址位于五一广场东南角,时名“银苑茶厅”,50年代后逐步发展成为以经营茶、点心、冷饮为主的专业茶馆,80年代因首次把茶艺表演引入长沙而有名一时。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竞争,装修扩建,更名为“银苑大酒店”,经营湘菜、湘点、小吃、娱乐等。1996年4月,因五一广场建平和堂商厦而整体拆迁。1997年4月实行改制,更名为“长沙银苑有限公司”。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银苑”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技术骨干,先后有李寿泉、黄自强、何华山、郝新国、张小春等一流特级技师,李寿泉被省内同行誉为“发面大王”,何华山曾获全国烹饪大赛金牌,张小春是全国烹饪大赛银牌得主,黄自强曾任法国巴黎使馆主厨。银苑的特色湘菜有40多种,如“东坡方肉”“银苑金牌鸭”“东安子鸡”等,特色点心有“银苑鲜肉包”“水晶包”“滚酥大油饼”“鸳鸯馅饼”等,其制作讲究,用料正宗,备受顾客青睐。2010年,“银苑”公布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
杨裕兴面馆
解放路楊裕兴老店
杨裕兴面馆,创办人为杨心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杨心田在三兴街租得铺面一间,开设粉馆,并兼营汤圆,为图利市大吉,取名杨裕兴。长沙人形容某人的名堂、点子多,有句歇后语,叫做“杨裕兴的面——牌子多。”杨裕兴面馆以其油码品种多样,且油码质量上乘。该店首创手工鸡蛋面条,每袋面粉应配多少新鲜鸡蛋,多少纯碱,多少水,都有严格的配比。面筋拌和均匀,揉成大团后用竹杠压平,滚筒切丝即成。该店油码精细,色艳香鲜。肉丝、牛肉、酱汁、排骨等大锅油码,必先焯水,原汤沉淀,过滤煨炖,并加冰糖、绍酒,牛肉另加桂皮;时令油码,听报下锅,专人制作。尤以杂酱著称,选用鲜嫩里脊肉剁碎,水发玉兰片、金钩、香菇切丁,旺火红油,先炒玉片,然后烩炒,加调味品勾芡。1956年公私合营后,杨裕兴新迁解放路口,继续经营汤面、炒面、卤味及零酒,定为国营一级面馆。2001年定名为长沙杨裕兴有限公司。2006年,国家商务部认定“杨裕兴”为中华老字号。
甘长顺面馆
甘长顺总店旧照
长沙原八角亭故地走马楼之侧,有一幢飞檐画栋,古色古香的大砖瓦房。它便是闻名遐迩的甘长顺面馆。“甘长顺”由汨罗人甘长林于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创办。初设时生意颇为红火。但好景不长,不久因资金短缺,市场萧条,经营出现危机。正在难以维持之际,适逢邻居一萧姓富商做寿,在“甘长顺”订寿面1000碗,危机得以解除;又遇光绪皇帝20岁御寿,长沙城内热闹一时,市民都以吃寿面为荣,“甘长顺”借机又获较大盈利。历史上,“甘长顺”声名最为响亮,是甘寿鹏掌管店务之后。他懂经营,会管理,面条选用优质面粉制作,色味俱佳,柔软可口;油码选料更精,对猪肉、牛肉、鸡、虾的选用都有独到的要求。制作上,坚持“水清、汤开、油码热”的传统规程,面条边擀边卖,且售价较低。1996年甘长顺从走马楼拆迁后,几度迁店,仍坚持下来。今东庆街店有吕良文撰联悬于门口:“长挑重盖名牌,带迅来原鲜码面;顺啖轻吟店史,挥优品味美食家。”2010年,“甘长顺”公布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
黄春和粉店
黄春和南门口店旧影
黄春和粉店原位于长沙南门口,店主黄春和为长沙县榔梨镇人。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36岁的黄春和带着妻子挑个米粉担子到长沙谋生,在南门口肩挑贩卖。每天半夜起床磨米面,烫粉皮,早上开始叫卖。那时南门口小菜贩子多,他夫妻手脚勤快,米粉质优价廉,生意还不错。于是,就在织机街一家理发店旁边租了一个铺面,开起“黄春和粉馆”来。黄春和米粉,选料精,加工细,烫成皮子要求“白如猪油,柔如轻纱,韧如手帕”,提得起,丢不烂。切的丝要大小均匀,长短适度,下到锅里,不成团,不粘不碎,吃到口里,不粘牙,松软可口,无杂味,无米潲水气。当时的“老长沙”谈到吃粉,总是说,北有“和记”,南有“黄春和”,两“和”南北齐名,而南“和”还要高一筹。2002年“黄春和”定名为长沙市黄春和实业有限公司。楹联家王俨思题联以贺,横批“黄金铸信”,联曰:“春风满面,佳客盈门,精心调细粉;和气生财,顺时改制,老店焕新颜。”2010年,“黄春和”公布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
九如斋南货店
黄兴中路九如斋食品店老照片
“九如斋”位于八角亭闹市区,为饶菊生始创,开设于1915年。店名“九如”出自寓《诗·小雅·天保》中“天保九如”的祝寿之辞。诗中连用了9个“如”字:“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山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九如”也有“克三”之意,有副趣联的上联就是“三元斋三吉斋三多斋三三如九九如斋”。1913年,“九如斋”扩股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人称湖南“冠生园”。“九如斋”在沪、汉设有分庄,广罗南北特产、名酒罐头,品种达2000种以上。自产名产亦多,且别有风味。辣椒油色香味俱佳,耐久储;菌油由野生寒菌、优质茶油熬制而成,质糯软,味鲜美;五香牛肉干,色泽乌亮,香气浓郁,酥韧味美;光酥饼色泽黄褐,味甜带鲜。一次总付。“九如斋”于1951年转为国营,“文革”中改名“东方红食品店”,1979年恢复原店名。2002年,“九如斋”旧址拆迁,另辟地点从事食品生产。2006年,国家商务部认定“九如斋”为中华老字号。
玉和酱园
坡子街玉和醋博物馆旧影
“玉和”是长沙最古老的酱园,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是苏帮酱园的首户,店址在小西门正街(今坡子街)。原玉和旧址有“蔡玉和酱园光绪贰年立”的石碑。在天心区原西起永湘新街,东止松柏里有一小巷,名“玉和园”,系玉和酱园作坊所在地,今不存。厂房已迁至长沙县樃梨镇。玉和酱园以“玉醋”驰名省内外,玉醋以优质糯米为主料,以紫苏、花椒、茴香、食盐为辅料,以节米炒焦为着色剂。从原料到成品的各道工序,严守操作规程,精工细作,消毒封口,贮存一二年后出厂销售。气香醇,酸中带鲜,回味甚浓,除供调味佐料,尚具有多种药用价值,为湖南地区特产,名传三湘。当年滨湖一带饮食店,以压印玉字之封坛口泥它陈列,以吸引顾客。“玉和”设有酱、醋、苏酒等5个作坊,前店后坊,业务发达时,年盈利上万。玉醋曾与山西醋、镇江醋共同跻身中国三大名醋之列。2002年,定名为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玉和”为中华老字号。
德茂隆酱园
南门口德茂隆酱园老照片
德茂隆酱园建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园址设在南门口繁华地段。初由晚清富商魏鹤林创办,始名“魏德茂”。魏死后,由左晓六招股合资顶买,遂改牌为德茂隆。后因股东意见分歧,一度卖与张子林一家经营,曾先后开设48个支店。主营酱园,兼营酒、香干、麻油、豆豉、酱菜等6个作坊。该店制作的香干,不仅厚薄均匀,大小合度,颜色火候始终如一,而且色、香、味俱佳,人人称赞。1945年以后,德茂隆以特产优质“德”字香干为竞争手段, “恒泰南”“协昌裕”曾试图与其抗衡,均难以匹敌。从此,“德茂隆”独占鳌头,信誉日增,年盈利万余。l956年公私合营,成立德茂隆总店,“文革”中,改名人民酱园,“德”字香干去掉了“德”字。“文革”后恢复“德茂隆”牌名,一直营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21世纪后,有“德茂隆传人”重新拾起这块招牌,在沙河街恢复门店,重建作坊,定名为长沙市德茂隆食品工贸有限公司。2010年,“德茂隆”公布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
凯旋门摄影社
五一广场凯旋门摄影社老照片
凯旋门摄影社总店今位于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1946年3月1日,摄影行家朱振三集股开设照相馆,店址设药王街。时抗战胜利,为贺祝捷,取名凯旋门摄影社。首次采用新颖别致的一人多影照,一照多影,表情各异,崇为时尚,引起轰动。1947年,凯旋门摄影社被编入《长沙一览》一书,书中称其为“著名商店”,次年又荣登《长沙日报》,誉为“长沙市五大摄影权威之首”。1954年与白宫照相馆合并,新建4层营业楼,请中国著名书法家黎泽泰题写招牌。1956年,公私合营,其后又合并华昌、红日等照相馆,实力壮大。并荟萃一大批摄影名师,如萧伯訚、邹子庄、周振怀等,他们或擅长拍摄,或精于修工,各有所长。“文革”中,更名“人民摄影社”。1978年,恢复原招牌。20世纪80年代,率先引进彩色扩印机。2002年,定名为长沙市凯旋门摄影有限责任公司,共有7家门店。2006年,国家商务部认定“凯旋门”为中华老字号。
老杨明远眼镜店
南阳街口老杨明远眼镜店旧影
老杨明远眼镜店原名杨明远眼镜店,始创于明万历(1573~1620年)末年,店主长沙河西杨氏。“明远”,一说即开创者名字;一说乃取“眼光明亮高远”之意。从明万历末年到1949年,三百多年间,杨明远眼镜店历属四姓店主。1931年,该店学徒、长沙桥驿人周元恺以3000银元抵下铺面,接掌杨明远眼镜店。1981年,周元恺之子周透的岳父孙剑平在长沙市东区工商局登记注册杨明远字号,并在前面加了一个“老”字。店址仍设南阳街口,由周透携其弟周正经营。1990年,周透之同父异母之兄周捷三也开始个人经营眼镜店,店址位于距“老杨明远”不到200米处,称“老杨明远眼镜有限公司周捷三分公司”,后经长沙市东区工商局核改为“老杨明远捷三眼镜店”。1993年,周捷三以广西堂侄女的名义在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注册了“老杨明远”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并于l996年成立“长沙市老杨明远有限公司”。2006年,国家商务部认定“老杨明远”为中华老字号。
三吉斋南货店
三吉斋文和友店
“三吉斋”原位于长沙青石桥(今解放西路),开创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起始店名叫“浙绍徐元吉斋”,是绍兴人徐元吉开设的。“徐元吉斋”以制作和经营点心、酱菜为主,销售各种南货为辅,主要产品有绍饼、绍酒、绍糕和元宵等,其中以元宵最为有名。该店每年用于制作元宵的糯米粉达5吨之多,所制元宵,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煮后口感糍润、细腻、体膨大,深博市民青睐,被誉为“桥上十子”之一。光绪五年(1879)徐老板将店打给长沙人李康臣经营。李将招牌更名为“浙绍元吉斋”,后因3次失火,更名为“浙绍三吉斋”。其中“三吉斋”3字为原湖南巡抚王文韶所题。1930年“三吉斋”扩大经营,扩股4万银元,增设烤坊和磨坊,生产糕点、炒货、酱菜、机制炒面等。传统产品除汤圆外,还有小磨麻油、结糕、面薄脆等,很受消费者欢迎。2010年,“三吉斋”公布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
2010年公布为“中华老字号”的品牌还有“金彩霞”湘绣、“金生”花炮,在有关章节已作介绍。
作者 陈先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