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烨/摄
总习惯用“长河”的字眼来形容历史。我走进古镇安海的三里街,踏访胜迹,扪索俗韵,才感觉历史文化名镇的千年岁月,竟然就在家传户诵、好贸善贾,甚至是刀光剑影的叠映中,宛若鸿江水一样滚滚流去。
安海,古名“湾海”,又称“安平”,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的西南部。唐宋时期,安海港作为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帆樯麇集,舟车辐辏,物货丰行,史称“南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始设镇级建制,名为“石井镇”。这一建镇之举,无疑是里程碑式的地方大事件,随后建造的跨海长桥——安平桥,更是港市兴盛的标志。安海因有此水陆的地理优势,发展成为闽南的商业重镇和物资集散地。
▲安海古镇 施清凉/摄
明末清初的乱世时期,东南海滨的这样一座港埠小镇,就以“安海”或是“安平”这两个名称,同时使用在官府急递的奏疏中。安海就以这样的姿势,驰名京都帝畿,也频繁地进入满清帝王的视线,并且成为其难以拔除的眼中钉。这不仅搅扰着金銮殿上慌乱的脚步,更让文武大臣们磨刀霍霍,寝食难安……
我这个生长在安平桥畔的人,从小就嬉戏追耍在古老的骑楼下,不知道陪伴过多少赶路人的脚步声。我还自以为谙晓小镇民风,徜徉在三里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哪有所谓“寻访”的神秘感呢?
▲厝边的小孩 吴宝烨/摄
还好古人说过“熟不拘礼”,这句似是关乎人情世故的老话,如果用来表达对于家园的熟悉,或是形容走马观花的心态,也会变得很雅致,优哉游哉!
不过,自从我读了淘宝得来的《汉衣冠》一书,才感觉安海古镇的岁月烽烟与人物传奇,好像立体地回映在眼前。这是一部创作于1956年的电影文学剧本。作者华而实怀着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崇敬之情,并把明末泉州府安平镇作为时代动荡的大背景,以此英雄故里的一方小天地,展开民族义举与伟大气节碰撞的大故事,演绎一出史诗般的电影艺术作品。
我走出华而实笔下那战火纷飞的安平镇,又是一脚跨进已然繁花似锦的安海镇。在历史时空的投射下,这古镇在不同时期的名字更迭,就接续着很多难忘的记忆。但三里街历经时间的变迁拓改,那爱与憎都融入这片多彩土地,肯定是沉积着浓浓的乡愁,引人访游,教人遐思。
我怀揣着一颗敬畏的心,决计要踏着英雄的足迹而行。
◀赖进财/摄
▼许世共/摄
◀苏素华/摄
我回眸安平桥头的瑞光塔下,那古渡口远去的帆影,仿佛扬起一阵阵的涨海潮声,还在讲述着三里街上的传说。探寻安海与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祖孙三代攸关的史迹,无不勾起我追访的兴致,也萌生出倾听英雄故事的愿望。
三里街头新立一座石牌坊,横匾刻有“三里街”三个大字。也许设计者联想到“朱文郑武”的古镇代表人物,而在此处突出“郑武”的文化元素,也属情理之常。这石牌坊的四根柱顶上,都蹲立着昂首的石狮子,踞守成东方醒狮不屈的威猛,颇有重振雄风的构思意味。
▼安海过元宵
吴华明/摄
▲人满三里街
吴坤辉/摄
这条老街南接安平桥,北至寮仔口城门楼旧址,全长约三华里,故俗称“三里街”,也算是名副其实。古时候,南来北往的商旅番客,必经三里街穿行而过,走向各自的目的地。
这些跋涉的行人,往南走过安平桥,或是登船闯出海门,即此走向海角天涯;往北穿过城郭外的型厝村,就到了龙山寺——这古寺的缘起,相传也是赶路的谒火者,在古道边的老樟树下歇脚时,把香火袋挂在枝杈上而忘记带走,却是夜放瑞光,遂为乡土所敬祀。
从龙山寺后北去,就有一条通向五陵驿的古官道,另还有一条乡间的道路,里人称之为“海客路”。如今,这两条古道已经拓宽拉直,都以崭新的风姿与外边的世界接轨了。
▲龙山寺许竹敬/作品
这街衢纵横的小镇,也许是安海先辈无数次的赴考、闯海、出征,以及荣归、省亲、凯旋,这种送别的场面和迎归的情景,久而久之,积成风气。尤为明末频频战乱中,郑成功率领子弟兵的北伐东征,生离死别,凄凉惨切,使纯朴的乡风中留有“送顺风”和“脱草鞋”的习俗,很是悲欣交集,充满人情味。
我以前常听老一辈人说:“一手买厚烟,一手买火石。”这也是戏称三里街间距的狭窄,十分形象。由三里街两侧踅入的数十条小巷,则构成小镇人家“九围、十八埔、廿四境、卅六巷”的居住格局,至今仍基本保持着原貌。
这让我流连其中,寻找梦影,很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但愿这店肆罗列的三里街,能够再现“贾胡与居民互市”的景况,从曾经的富庶之地,走向新的繁荣。
▲图源:安海文创协会
我信步而行,感到这三里街就像一条原生态的艺术长廊,乡风扑面,异彩纷呈。在各色各样的商品经营中,还可见书画店、文具店、扎藤轿、乐器店、佛雕店、金苍绣、打铁铺、纸扎店、古玩店等,不一而足。这恍如集体炫技,现场表演,其中也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项目,值得珍视。那画灯店里的一盏盏灯笼,五彩斑斓,让人想起那些为“白塔点灯,金榜题名”而执着的日子,还在这市街上延续着千年的美梦。
这么走着看着,我就像走进民族文化遗产的大观园。这些守望乡土志趣与文化创意的产品,闪现出无穷的魅力和迷人的光彩,让人流连忘返。我也领略了一种唯美的乡土文化空间,更为那些遗落风尘的生活器物所蕴含的图景,心驰神往,游移在返朴归真的旧时光中……
▲守艺人陈钧/摄
我造访安海雅颂南音社,应该说是为一首新南曲所吸引,慕名而来。
那是在庆祝安海建镇八百八十周年《古镇·春风·彩虹》专题文艺晚会上,我曾欣赏过龚嘉英献唱的南曲《鸿江抒怀》,印象很是深刻。她声情并茂地表演,轻拍着檀板唱道:“问朱松,问郑藩,问听月楼上邱小姐,似这般繁华光景可曾见?”
安海雅颂南音社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名“雅颂轩”,取自《诗经》“风雅颂”中的“雅颂”二字,唱响高雅的意韵。雅颂南音社在一百余年的传承过程中,数易其址,薪火相传。如今,我终于在三里街中路的巷内,找到一处属于南音艺人自己的馆所,这体现了政府部门和海内外乡贤的关爱支持,也是安海南音艺人不懈追求的结果。
南音社古色古香的演艺台上,社友们在切磋技艺,自娱自乐。我看着演艺台背幕的安平桥大幅影像,感觉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随着丝竹管弦的声音萦绕飞升。
▲雅颂南音社 倪昌翼/摄
踏着朱熹木屐响过的韵脚,一路走来,恍然有缕缕的墨香飘来,悠悠荡荡。我眼前这座幽静的殿宇,已是由鳌头精舍扩建而成的石井书院,屹立在闹市一角的古建筑,巍然壮观。
这里就是朱熹的父亲——南宋绍兴初首任镇监官的朱松,在处理公事外“进民之秀者,教以义理之学”的地方。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自同安往返府县之间办事,经常逗留安海讲学,并誉称此故地为“海滨邹鲁”。
安海历来有重教兴学的风气,这种文化现象,得益于朱氏父子的竭力推动,史称“二朱过化”。直至朱熹的儿子朱在,也缘结安海,主持建成石井书院,教化士民,文风流长。
▲石井书院
许竹敬/作品
传就在石井书院的大成殿上,郑成功面对着墙上悬挂的孔子立像,鞠躬拜揖,焚香祭告:“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谨谢儒服,惟先师鉴之。”他随即站起身来,声如洪钟地喊出:“青衣,儒巾,还给先师了!”就毕恭毕敬地把冠服举过头顶,顷刻间,投进香火燃烧的青铜鼎里,腾起一缕袅绕的青烟……
我的眼前蒙太奇般地幻化出郑成功的身影。他大步流星地走到大成殿的拜亭前,站在高高的杏坛亭台上,向着围观的乡亲呼喊:“输人不输阵,有血性的男儿,跟我走!”随后有九十多位志士,拉着战马,举着刀枪,跟着郑成功一路走过三里街,登上古渡头停泊的船队,扬帆入海,誓师举义。
▲刘翼/摄
我置身于三里街上,各种店肆经营的商品,琳琅满目,所见尽是安居乐业的景象。真不敢相认,这座普通的滨海小镇,原来是郑成功赖以抗天下全师的根据地。
我更是深信这一延平故垒,定然有挖不完的史迹,讲不完的故事。
千百年来,无数的安海人走出了三里街,在各自的历史时空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人生的峰顶。
随着时代的推移,安海人的口碑中赞美着一个个乡贤的名字。像高惠连、吕惠卿、王慎中、黄汝良、郑芝龙、颜克英、郑成功、颜仪凤……他们的进取与拼搏,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他们的生活和传奇,还在这条人烟稠密的三里街上,历久常新地传扬。
▲老街那些事 吴宝烨/摄
从三里街上走过的,不仅仅是士子,更多的是商人。安平商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帮读书人的经商群体。他们从锦袍青衣的三年一梦醒来,放洋贸夷,梯航万国,终究“朝为原宪暮陶朱”,而被时人称为“儒商”。这种“儒商”的称谓,自是脱不了书卷气,勇于冲风突浪,却有着乐善好施的品质,其中不乏亲乡热土的佼佼者。
其实,这条街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和时间都只是过客,只有三里街连接着的龙山寺、安平桥才是不会泯灭的永恒。
▲遇见最美的你 施清凉/摄
瘦瘦三里街,长长五里桥。我走在三里街上,犹如与历史结伴同行,一起融入生活、习俗、文化与热血汇集的人文河流中。
我从安海历史的遥望中回到现实,感到最富于乡土气息的莫如风味小吃。
因为安海辖区面积五十五点七二平方公里,下辖三十六个行政村和五个社区。居住人口二十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十二万人。由是三里街仍然是客旅摩肩接踵、商品贸易集散的市街,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味道,而绝不是纯粹为旅游所复制的标本式古街。我寻找的安海风味小吃宴,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烹制地道,鲜味十足。
▲图源:阿嬷的厝
这种舌尖上的游尝,吸引味蕾,更是口彩文化和旅游理念的完美结合。很多知名的老字号都可圈可点,其中的土笋冻、菜粿、捆蹄、蚝仔煎、润饼菜、桔红条、食珍糕、咸糕、咸粿、腊肠、卷煎、五香卷、杏仁茶、蓼花、寸金枣等,或荤或素,或咸或甜,深受人们的喜爱,享有盛誉。
这么多的美食,汇集着浓郁的闽南气息,甚至还附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就像品尝土笋冻时,我会联想起郑成功挑灯看剑的情景——传说郑成功在安海操兵练卒,运筹帷幄,经常是废寝忘食。一次他无意中发现寒夜里的土笋汤,凝胶成冻,吃起来却更为鲜美,以后就特意把土笋制成土笋冻食用,因而安海土笋冻就此传开了。
▲安海土笋冻 赖进财/摄
安海人秉承着大海赋予的灵性与智慧,同时把“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奉献给乡土。其所形成的“晋江人走天下,天下人看晋江”的旅游文化理念,必将产生一种来自时间的力量,为的就是让最传统的老祖宗智能,透过新思维发光发热。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安海人迈出了矫健的脚步。
▲看夕阳 吕俊英/摄
我还是惦念着半个世纪以前,华而实以安海历史背景创作了电影剧本《汉衣冠》,却是心折于此,未能如愿。我盼望着有那么的一天,真有慧眼识英雄的人物现身,能够投拍这部尘封已久的故事片。通过电影,让安海古镇在历史的光影中,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让郑成功驱荷复台的正能量,鼓舞后来人。
想到此,我终于彻悟,这三里街是一幅美丽的风情画轴,蕴含着海峡的乡愁,也荡动着春天的气息、腾飞的意象……
好书推荐
安海风情三里街(节选)
力 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