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古称义阳、弋阳、申州,又名申城,地处淮河上游,河南省南部,东连安徽省,南通湖北省,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信阳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变迁,都能在信阳境内找到痕迹。
商周之际,信阳境内分布着申、息、弦、黄、江、蒋、蓼等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了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申县、息县、期思县,是为信阳设县之始;秦代以郡辖县,今信阳的大部分地区属九江郡;唐代为申州、光州等等。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信阳也走出诸多名人。这些名人做出的贡献,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影响的深远。
楚国令尹:孙叔敖
孙叔敖,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
现存于安徽省寿县南部位置的芍陂还在2015年进入全世界的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之中,此工程虽然距今已经2500多年的历史,却仍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元光,光州始固人,出生于颍川望族、开唐功臣门弟、将军世家。陈元光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
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
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被称为开漳圣王。
文坛四杰:何景明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明代盛行台阁体,讲究粉饰太平、华贵等,注重形式,盛行八股文。何景明中进士之后,与当时的李梦阳、康海、王九思、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倡导文学复古,使中国文风在明代中期为之大变。
何景明一生性格耿直,淡泊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在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还保存着何景明的墓地。
除了上述的名人之外,信阳还走出了春申君、费祎、许世友、邓颖超等等。这些名人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也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人杰地灵的魅力信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