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古装电视剧里经常会看见皇帝要把某大臣流放三千里,那么小编就好奇了:中国古代流放地在哪里?
流放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沉积中处于最深层最不愿意被人提起的中华另类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个独特的政治现象。李德裕在《贬崖州司户道中》:“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可见中华璀璨文化中流放文化是最凄苦的。
古代对犯人流放地的选择
中国传统社会中,流放是十分独特的政治现象,被统治者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大清律例——名例律上》),从而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和慎刑。但为了使流放刑起到降死一等重刑的作用,历代统治者煞费苦心变换流放方式,创造了花样翻新的流放形式。与此同时,历代统治者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对于流放地点的选择也费尽心机,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形成了历代不同的流放标准,造就了诸多著名的流人聚居处。这些地方也因为有了流人的开发,呈现了生机和活力。
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
1、房县(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南临神农架林区)
2、海南岛(主要是崖州)
3、丰州(丰州镇现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安市东部,与泉州市区接壤)
4、伊犁(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
另外,岭南流放的是姬妾、潇湘,曾是朝庭流放文人的地方。
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放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化。
△烟瘴西南文化
提起潮州,就不能不提起地处潮州境内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经因为一个人而易名为韩江,这个人就是韩愈。宪宗十四年(819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书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粤海之边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马过秦岭时韩愈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此诗,是韩愈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出使的潮州瘴江。诗中表现了作者无罪被贬,英雄虽然失意,但仍刚正不阿的精神。
△海南的流放文化
众多文人豪杰被流放到海南这个自古被称为“天涯海角”的孤悬海外边陲蛮荒的偏安之地,为海南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据典籍记载,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今崖城镇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时的宰相卢多逊,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参知政事赵鼎、李光,秘书少监、起居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广东名儒莫蔡等。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贬谪流放海南期间,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也曾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谪到儋州(海南岛),关于他在流放海南岛的记忆一直流传至今。
△湖北(房县)房陵流放文化
房陵,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流放到这里的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从先秦到宋朝,就先后有两位皇帝十王一驸马一丞相共14人流放房陵。在任皇帝流放,后来又回去当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中宗李显一人。这些帝王将相举家迁徙最多时达一万四千余人,其中比较有名的人为:战国末年吕不韦、嫪毐4000余家流放房陵,战国时期的赵王迁,汉高祖刘邦的女婿张敖,汉代梁王刘武(汉文帝次子)之子济川王刘明、济东王刘彭离,汉武帝孙子常山宪王刘勃,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婿房遗爱、杜荷、薜灌均,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李忠,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梁太祖朱温的侄儿朱友能,后周世宗的四子郭宗训,宋太祖赵匡胤四弟赵廷美等一大批名人。
△黑龙江宁古塔流放文化
宁古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流放地。据介绍,宁古塔为蛮夷音,实意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原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公元1666年迁到黑龙江省宁安市。明末清初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清朝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流放人文化对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流放人不仅在这里种植粮食,还养蜂熬蜜,采药制药。一些文人雅士写诗著书,使这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清朝时被发配到宁古塔,他组织的“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他写的散文集《意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
注: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
本文由平行学社(在线文学分享学习交流平台)编辑发布!
全国文学历史爱好者的聚集处~欢迎大家来勾搭~
微信搜索:平行学社(px_xueshen)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