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二杜”(杜甫是大杜,他是小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
杜牧(水粉画)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很多,但最流行的一首无疑是《山行》:
山行的作者是谁(山行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对比杜牧其他的诗作,这首诗意境深远,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山林秋色图。红叶、白云、山路、人家,巧妙地连在一起,和谐统一,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画龙点睛:在夕阳余晖下,层林尽染,枫叶流丹,满山云锦,彩霞绚烂。深秋的枫叶比春天的红花都要灿烂。
《山行》的意境水彩画
因此,《山行》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多年。
杜牧的诗虽多,精彩的也不在少数,但能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还真不多!描写成年人靡靡之音的肯定不行。描写生活磨难、官员勾心斗角的也不行。因此,描写山林秋景的《山行》能入选小学教科书,也就不难理解了。
杜牧的《清明》
当然他还有一首诗比《山行》的名气还大,那就是能与张继的《枫桥夜泊》齐名的脍炙人口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与牧童
但《山行》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爱”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上被一些无聊的、别有用心的人的歪曲解读,弄得不伦不类的,简直就是侮辱圣贤,糟蹋唐诗,实在是无聊至极。就像余秀华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样让人感觉恶心。
这里的“斜”注音为“xie”,第二句为“生处”
但是,这首诗几十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xia”,我记得清清楚楚,当初老师教我们学习这首诗时,特意强调“斜”读“xía”,是为了与下面的“家”和“花”押韵。但是近年来,语言专家和教科书中又强调,“斜”读“xíe”,表示山路是蜿蜒曲折、斜着盘旋而上,深入到深山密林之中。读“xíe”更能体现出诗的意境,更符合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韵味。
这个版本里为“白云深处”
2、“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中的“生处”,我记得也很清楚,当时课本中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而不是“生处”。而现在的课本中,确实是变成了“白云生处”。当然也有一些教科书中是“白云深处”这个版本的。
杜牧画像
那么,原文是怎样的呢?“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呢?
这里的斜读“xia”
这个问题有争论,且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统一。
白云深处,是指深山中的几户人家坐落于白云尽头,隐隐约约,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是一种空间上的描写;而白云生处,则是一种时间上的描写。黄昏或清晨时,山峦间升起淡淡的云雾,几户人家的房舍笼罩于深山之中。这里的“白云”,指的是山中一早一晚的云雾。“生”指诞生,也就是云雾诞生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杜牧停下车观赏深山秋景
那么原作者杜牧用的是“生处”还是“深处”呢?
在杜牧的作品集《樊川文集》中,用的就是“生处”!现代文人觉得“生处”比较别扭,不是一个常用的形容词,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动词,比较生僻,于是就改成了“深处”。但是近年来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又改回了最初时的版本,于是“深处”又变成了“生处”。但明代高棅所编的《唐诗品汇》与《御定全唐诗》里,收录的是“深处”;在清代陈梦雷编撰的《古今图书积尘》中,也是收录的“深处”。而在清代纪晓岚所编撰的《四库全书》中,因无法确定哪个更好,干脆将两种版本都收录其中。
这里的斜,读“xia”
在七、八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确用的是“深处”,用了很多年。教育部重编的94版国语辞典里引用的也是“深”字,但后来人教版的教材中都改回了“生”字。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的《杜牧集系年校注》里,用的也是“生”。
白云深处与白云生处
其实,“深”和“生”都没错,都能表达出该诗的意境,只是韵味稍有不同而已。按理来说,两种都可以使用,没有谁对谁错。作为现代白话文,“深处”用得更广泛、直白与通俗易懂一些,而“生处”是古代人的用词,显得有些生僻。
杜牧
那么现代人就可以随便改动古代诗人的大作吗?
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我们经常朗读背诵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都是经现代人修改、润色过的,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一些诗作。这是因为语言、文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字意、字形、词意等,古代常用的一些词语,现代基本上被舍弃或改动。古诗经过修改,比原来更加顺口,意境也更加优美、深远,也许只改动一个字,会起到拨云见日般的效果。
这里标注为生处也作深处
所以,《山行》中的石径斜(xia)不错,石径斜(xie)也对,都是古诗流传、发展中的因时、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后的结果。而“白云深处”和“白云生处”也都没有问题,都没错。当然,这种变故既不能怪作者,也不能怪当初教学的老师,更不能怪修改者。
发表评论